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4)

1. 天麻

《本經》名離母,一名定風草,莖名赤箭

辛平微溫,無毒。濕紙裹煨熟,切片用。

《本經》主殺鬼精物,蠱毒惡氣。久服益氣力,長陰肥健。

發明,天麻味辛濃厚,性升,屬陽,為肝家氣分藥。故肝虛不足,風從內生者,天麻、芎藭以補之。諸風掉眩,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治。小兒驚痰風熱,服天麻即消。天麻乃定風草,久服則遍身發出紅斑,是驅風之驗也。按:天麻性雖不燥,畢竟風劑,若血虛無風,火炎頭痛,口乾、便閉者,不可妄投。《本經》言殺鬼精物蠱毒惡氣者,以其能定風、鎮八方之邪氣也。久服益氣力、長陰肥健者,其性屬陽,陽生則陰長也。

白話文:

天麻,又名離母,別名定風草,它的莖則叫做赤箭。

天麻的味道是辛辣,性質平和而稍微溫熱,沒有毒性。使用時,用濕紙包裹後煨熟,然後切成片狀。

《本經》記載,天麻主要可以殺滅鬼魅精怪之物,解除蠱毒和惡氣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氣力,使身體強壯、肌肉飽滿。

醫家闡述:天麻的味道辛辣濃郁,性質上升,屬於陽性,是治療肝臟氣分的藥物。因此,對於肝虛不足,導致風邪從內部產生的情況,可以用天麻和川芎來補益。各種風邪引起的眩暈、眼花、頭暈,都是風邪由內而生所致,非用天麻不能治癒。小兒因為驚嚇引起的痰熱驚風,服用天麻就可以消除。天麻又被稱為定風草,長期服用會使全身出現紅斑,這是驅散風邪的效驗。要注意的是,天麻雖然性質不燥熱,但畢竟是屬於風藥,如果因為血虛而無風邪,或是因為火氣上升引起的頭痛、口乾、便秘,就不能隨意使用天麻。

《本經》說天麻可以殺滅鬼魅精怪之物、蠱毒和惡氣,是因為它能平定風邪、鎮壓各種邪氣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氣力、使身體強壯,是因為它的性質屬陽,陽氣生長自然能使陰氣也跟著增長。

2. 白朮

一名山姜

甘溫,無毒。云術肥大氣壅。臺術條細力薄。寧國狗頭術皮赤稍大,然皆栽灌而成,故其氣濁,不若於潛野生者氣清,無壅滯之患。入諸補氣藥,飯上蒸數次用。入肺胃久嗽藥,蜜水拌蒸。入脾胃痰濕藥,薑汁拌曬。入健脾藥,土炒。入瀉痢虛脫藥,炒存性用。入風痹痰濕利水破血藥,俱生用。然非於潛產者,不可生用也。

《本經》主風寒濕痹,死肌痙疸,止汗除熱,消食作煎餌。久服輕身延年,不飢。

發明,白朮甘溫味厚,陽中之陰,可升可降,入脾胃二經。生用則有除濕益燥、消痰利水,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,散腰臍間血及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之功。制熟則有和中補氣,止渴生津,止汗除熱,進飲食,安胎之效。《本經》主風寒濕痹,死肌痙疸者,正以風、寒、濕三者合而成痹,痹者,拘攣而痛是也。《經》曰: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筋骨。死肌者,濕毒侵肌肉也。痙者,風寒乘虛客於肝肺腎經所致也。疸者,脾胃虛而濕熱瘀滯也。如上諸證,莫不由風、寒、濕而成,術有除此三者之功,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。止汗除濕進食者,濕熱盛則自汗,濕邪客則發熱,濕去則脾胃燥,燥則食自消、汗自止、熱自除矣。又主大風在身,而風眩頭痛,目淚出,消痰水,逐皮膚間風水結腫,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,利腰臍間血,益津暖胃,消穀嗜食,得參、苓大補中氣,得枳、橘健運飲食。《本經》言,消食作煎餌,留其滓以健運脾氣,食自化矣。仲景五苓散,祖《素問》澤術麋銜湯並用生者,但彼兼麋銜以統血,則汗自止;此兼桂枝以通津,則渴自除。潔古枳朮丸,祖《金匱》枳實湯,彼用生者以健胃,則逆滿自愈。此用熟者以助脾,則飲食自強,且以荷葉裹飯為丸,取清震之氣,以鼓克運之力也。蓋白朮得中宮沖和之氣,補脾胃藥以之為君,脾土旺則清氣升而精微上,濁氣降而糟粕輸。仲淳有云:白朮稟純陽之土氣,除邪之功勝,而益陰之效虧。故病屬陰虛血少,精不足,內熱骨蒸,口乾唇燥,咳嗽吐痰,吐血鼻衄齒衄,便閉滯下者,法咸忌之。術燥腎而閉氣,肝腎有動氣者勿服。劉涓子云:癰疽忌白朮,以其燥腎而閉氣,故反生膿作痛也。凡臟皆屬陰,世人但知白朮能健脾,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,反燥脾家津液,是損脾陰也,何補之有,此最易誤,故特表而出之。

白話文:

白朮

又名山姜。

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據說白朮如果長得肥大,會導致氣機壅滯不通暢;產於台州的白朮,條狀細小,藥力也比較薄弱;寧國產的狗頭白朮,外皮顏色偏紅,個頭稍大,但大多是人工栽培的,因此藥氣比較混濁,不如產於於潛的野生白朮氣味清純,沒有壅滯的毛病。

白朮在加入補氣的藥方時,需要放在米飯上蒸多次後使用。加入治療肺胃久咳的藥方時,要用蜂蜜水拌勻後蒸製。加入治療脾胃痰濕的藥方時,要用薑汁拌勻後曬乾。加入健脾的藥方時,要用泥土炒過。加入治療瀉痢虛脫的藥方時,要炒到帶有焦性。加入治療風痹、痰濕、利水、破血等藥方時,直接使用生的白朮。但如果不是於潛產的白朮,就不能直接生用。

《本經》記載,白朮主要治療風寒濕痹(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)、肌肉壞死、痙攣、黃疸病,能止汗、退熱、幫助消化,可以煮成湯或做成藥丸食用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健、延年益壽,不容易感到飢餓。

發明

白朮味甘性溫,性質厚重,屬於陽中之陰,既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,主要作用於脾胃二經。生用時,可以去除濕氣、增強乾燥、消除痰液、利尿,治療風寒濕痹、肌肉壞死、痙攣等疾病,並能散除腰部、臍部之間的瘀血以及衝脈功能失調引起的疾病,具有使逆氣平復、緩解腹部裡急的功效。經過炮製成熟後,具有調和脾胃、補益氣血、止渴生津、止汗退熱、增進食慾、安胎等功效。《本經》說白朮能治療風寒濕痹和肌肉壞死、痙攣,正是因為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相互結合形成痹症,痹症的表現是肢體拘攣疼痛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如果人感受了地面的濕氣,就會損害人的皮膚、筋骨。肌肉壞死,是濕毒侵入肌肉所致。痙攣,是風寒之邪趁虛侵入肝、肺、腎經所導致的。黃疸,是脾胃虛弱導致濕熱瘀滯引起的。以上這些病症,大多是因風、寒、濕而產生,白朮可以去除這三種邪氣,所以能夠治療由它們引起的疾病。白朮能止汗、去除濕氣、增進食慾,是因為濕熱過盛會導致自汗,濕邪入侵會引起發熱,濕邪去除後,脾胃就會變得乾燥,乾燥後食慾自然會恢復,汗液自然會停止,發熱也會消退。白朮還能治療大風病侵襲身體,以及風引起的頭暈頭痛、眼睛流淚,能夠消除痰液、水分,驅散皮膚間的風水結腫,解除心下急滿、霍亂吐瀉不止等症狀,並能疏通腰部、臍部之間的瘀血,增強津液、溫養腸胃,促進消化,使人食慾增加。與人參、茯苓同用可以大補中氣,與枳實、橘皮同用可以健運消化。

《本經》說,白朮能夠幫助消化,可以做成湯藥或藥丸食用,留下藥渣還能幫助脾胃運化,食物自然就能消化。張仲景的五苓散,以及《素問》中的澤術麋銜湯,都是使用生白朮,但它們的區別是,澤術麋銜湯還加了麋銜來統攝血液,因此能夠止汗;五苓散加了桂枝來疏通津液,因此能夠止渴。金元名醫張元素(潔古)的枳朮丸,是根據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枳實湯改編的,枳實湯使用生白朮來健胃,可以治療腹脹滿,枳朮丸使用熟白朮來補益脾胃,可以增強飲食,並用荷葉包裹飯做成藥丸,取其清氣,來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。

白朮吸收了中焦平和之氣,在補益脾胃的藥方中作為主要藥材。脾胃功能強健,清陽之氣就會上升,精微物質可以被吸收利用,濁陰之氣就會下降,糟粕可以排出體外。明代醫家張仲淳認為,白朮稟賦了純陽的土氣,去除邪氣的功效強,但是滋養陰液的效果不足。所以,如果病人屬於陰虛血少、精氣不足、內熱骨蒸、口乾唇燥、咳嗽吐痰、吐血、鼻出血、牙齦出血、大便閉結或腹瀉不止等情況,都要謹慎使用白朮。白朮容易使腎臟乾燥並閉塞氣機,肝腎功能異常、氣機容易妄動的人不要服用。劉涓子說,癰疽患者忌用白朮,因為白朮會使腎臟乾燥並閉塞氣機,反而會導致膿腫加重疼痛。所有的臟腑都屬於陰,世人只知道白朮可以健脾,卻不知道脾虛但沒有濕邪的人用了白朮,反而會使脾臟津液乾枯,損害脾陰,不但沒有補益作用,反而會造成損害,這是最容易犯的錯誤,所以特別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