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4)

1. 百部

苦微甘,小毒。肥白者良。抽去心用則不煩悶。

《本經》主咳嗽上氣,火炙酒漬飲之。

發明,百部為殺蟲要藥。故肺熱勞瘵喘嗽,有寸白蟲宜之。蟯蟲痢及傳屍骨蒸多用之。時珍云,天、麥門冬之類皆主肺痰。但百部氣溫,肺胃寒者宜之。二冬性寒,肺胃熱者宜之。脾胃虛人勿用,以其味苦傷胃也。又濃煎洗牛馬蝨、樹木蟲蛀,用填孔中,更削杉木塞之,其蟲即死,殺蟲之功於此可知。

白話文:

味道略苦帶點甘甜,帶有輕微毒性。外觀肥厚且顏色白的品質較好。使用時去除中間的芯,可以避免引起胸悶煩躁。

《本經》記載,主要用於治療咳嗽、氣喘,可以用火烤過後泡在酒裡飲用。

藥理發明,百部是殺蟲的重要藥物。所以,對於肺熱引起的勞瘵(肺結核)、喘嗽,以及有寸白蟲(絛蟲)的症狀,都適合使用。也能夠治療蟯蟲引起的痢疾,以及傳屍骨蒸(結核病)等病症,經常會用到。李時珍說,天門冬、麥門冬等藥材也都能治療肺痰,但百部藥性溫和,適合肺胃虛寒的人使用。而天門冬、麥門冬藥性寒涼,適合肺胃有熱的人使用。脾胃虛弱的人不宜使用百部,因為它味道苦會傷害脾胃。此外,濃煎百部水可以用來清洗牛馬身上的虱子、樹木上的蛀蟲,也可以將藥液填入蟲蛀的孔洞中,再用削好的杉木塞住孔洞,蟲子就會死亡,由此可見百部殺蟲的功效。

2. 何首烏

一名夜交藤

苦澀微溫,無毒。其形圓大者佳。須赤白並用。製法以竹刀刮去皮,拌黑豆九蒸九曬,候用。禁犯鐵器,忌萊菔諸血,勿與天雄、烏附、薑、辛、仙茅等同用,為其性斂味澀也。

發明,何首烏,足厥陰、少陰藥也。性稟陰中之陽。產南方者最勝,北地所生,雖極大者,殊不足珍,以地偏屬陰而無陽生之力也。白者屬氣分,赤者屬血分。腎主閉藏,肝主疏泄,以此氣溫味苦澀,苦走腎,溫補肝,能收斂精氣,所以養血益肝,固精益腎,健筋骨,烏鬚髮,為滋補良藥。不寒不燥功在地黃、天門冬諸藥之上。氣血大和,則風虛斑腫、瘰癧之疾可愈。生則性兼發散,主寒熱痎瘧,及癰疽背瘡皆用之。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腸風秘,用鮮者數錢煎服即通,以其滋水之性最速,不及封藏即隨之而下泄也。與蓯蓉之潤燥通大便無異,而無助火之虞。腸風臟毒,用乾者為末米飲,日服二三錢有效,蓋其內溫肝腎,外祛少陰風熱之驗也。《丹方》治久瘧,用生薑、何首烏一兩,柴胡三錢,黑豆隨年數加減,煎成露一宿,清晨熱服,若夜瘧尤效,乃散中寓收,補中寓散之法。

白話文:

何首烏,又名夜交藤。

味道苦澀,性質微溫,沒有毒性。形狀圓大者品質較好。使用時,紅、白兩種都要用到。處理方法是用竹刀刮去外皮,拌入黑豆後蒸過再曬乾,反覆九次,之後才能使用。切忌接觸鐵器。禁忌與蘿蔔、各種血類食物一起食用,也不要和天雄、烏頭、生薑、辛夷、仙茅等藥材一起使用,因為何首烏的性質收斂、味道澀。

何首烏的藥理作用是屬於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的藥物。它性質上帶有陰中之陽的特性。產於南方地區的何首烏品質最好,北方地區產的即使再大,也不值得珍惜,因為北方地區偏陰,沒有陽氣生長的力量。白色的何首烏作用於氣分,紅色的作用於血分。腎臟主掌閉藏,肝臟主掌疏泄,因此何首烏氣味溫和,味道苦澀。苦味可以入腎,溫性可以補肝,能夠收斂精氣,所以能養血補肝、固精益腎、強健筋骨、使鬚髮烏黑,是一種滋補良藥。它的功效既不寒涼也不燥熱,勝過地黃、天門冬等藥。能夠調和氣血,使氣血運行順暢,那麼風虛斑腫、瘰癧等疾病就可以治癒。生用時,藥性兼具發散作用,主要用於治療寒熱瘧疾,以及癰疽背瘡等疾病。現代人治療津液枯竭、大腸乾燥便秘,用新鮮的何首烏數錢煎服就能通便,因為它滋養水分的功效最快,還沒來得及收藏就被排泄出去。與肉蓯蓉潤燥通便的作用類似,但沒有助長火氣的顧慮。腸風臟毒,用乾何首烏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,每天二到三錢就有效,這是因為它內溫肝腎,外祛少陰風熱的功效。在《丹方》中,治療久瘧,用生薑、何首烏各一兩,柴胡三錢,黑豆根據年紀大小增減,一起煎煮後放置一夜,清晨加熱服用,對於夜間發作的瘧疾尤其有效,這是屬於在散發中兼顧收斂,在補益中兼顧散發的方法。

3. 萆薢

苦甘平,無毒。產川中,大塊色白而鬆脆者為萆薢。若色黃赤者即菝葜也。一種小塊質堅硬者為土萆薢,不堪入藥,忌茗、醋。

《本經》主腰脊痛、強骨節,除風寒濕周痹,惡瘡不瘳,熱氣。

發明,萆薢苦平,胃與肝家藥也,入肝搜風。《本經》主腰脊痛,強骨節;入肝祛風,入胃祛濕,故《本經》主寒濕周痹、惡瘡熱氣等病。昔人稱其攝精之功,或稱逐水之效,何兩說相懸耶?不知胃氣健旺則濕濁去,而腎無邪濕之擾,腎臟自能收攝也。楊氏萆薢分清飲專主濁病,正得此義。又主陰痿失溺,老人五緩者,總取行陽之力,以利關節助健運也。若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,小便頻數,大便引急者,誤用病必轉劇,以其溫散不利於陰也。菝葜與萆薢相類,《別錄》主腰背寒痛風痹,皆取祛濕熱利水、堅筋骨之義。

白話文:

味苦、甘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產於四川一帶,其中塊頭大、顏色白且鬆脆的才是真正的萆薢。如果顏色是黃紅色的,那就是菝葜。另外,還有一種塊頭小、質地堅硬的稱為土萆薢,不適合入藥。服用萆薢時,要忌喝茶和醋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萆薢主要治療腰背疼痛、使骨骼關節強健,能去除風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,以及久治不癒的惡性瘡瘍和發熱等症狀。

醫家觀點,萆薢味苦性平,是歸屬於胃和肝的藥物,能進入肝臟搜刮風邪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它能治療腰背疼痛、強健骨骼關節,是因為它能進入肝臟去除風邪,進入胃部去除濕氣,所以《神農本草經》才說它能治療因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、惡性瘡瘍和發熱等病症。過去有人說它有收攝精氣的功能,也有人說它有排除水濕的功效,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呢?其實是因為胃氣強健,濕濁之氣就會去除,腎臟沒有了濕邪的干擾,自然就能收攝精氣了。楊氏的萆薢分清飲專門治療濕濁之病,正是這個道理。萆薢還能治療陰莖痿軟、小便失禁、老人身體遲緩等問題,都是因為它有振奮陽氣的作用,能夠通利關節、幫助身體機能正常運轉。如果屬於陰虛精滑、元氣下陷不能固攝精氣,以及小便頻繁、大便急迫等情況,誤用萆薢反而會使病情加重,因為萆薢的溫散作用不利於陰虛。菝葜與萆薢相似,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它能治療腰背寒痛和風濕麻痹,都是因為它能去除濕熱、利水,以及強健筋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