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16)
卷一 (16)
1. 河沙
微寒,無毒。
發明,河沙得水土之氣,故夏月發癍子,通石淋,主絞腸沙痛,用沙炒熱,冷水淬之,澄清服效。又風濕頑痹不仁,筋骨攣縮,六月取河沙曝熱,伏坐其中,冷即易之,取微汗,忌風冷勞役,不過數次愈。其玉田沙,夏月發麻疹良。
白話文:
河沙性味微寒,沒有毒性。
**藥理說明:**河沙吸取了水土的氣息,所以夏天能使人發疹子。它能疏通結石造成的淋症,主要治療絞腸沙痛。使用方法是將河沙炒熱,然後用冷水急速冷卻,取澄清的水服用,效果很好。另外,對於風濕頑固麻木、肢體不靈活、筋骨攣縮的症狀,可以在六月取河沙曝曬至熱,然後讓人坐在裡面,感覺冷了就換新的熱沙,讓身體微微出汗。治療期間要避免吹風受寒和過度勞累,這樣治療幾次就可以痊癒。其中,玉田的河沙,夏天對於治療麻疹效果很好。
2. 石燕
甘寒,無毒。
發明,石燕出祁陽西北江畔沙灘上,形似蚪而小堅,重於石,俗云因雷雨則自石穴中出,隨雨飛墮者,妄也。其性寒涼,乃利竅行濕熱之物,故能療眼目障翳,磨水不時點之。熱淋煮汁飲之。婦人難產,兩手各執一枚即下,然不若磨汁飲之,僅似有理。
白話文:
石燕,味甘性寒,沒有毒性。
發明:石燕產於祁陽西北江邊的沙灘上,形狀像蝌蚪但比較小而且堅硬,重量像石頭。民間傳說是因為雷雨的關係,石燕會從石頭洞穴中出來,隨著雨水掉落,這是錯誤的說法。石燕的藥性寒涼,是能夠疏通孔竅、排除濕熱的東西,因此可以治療眼疾、視力模糊,將石燕磨成水,時常點在眼睛裡。對於熱淋,可以用石燕煮汁服用。婦女難產時,兩手各拿一枚石燕,據說可以幫助生產,但不如磨汁飲用,這種說法似乎有些道理。
3. 石蟹
甘寒,無毒。
發明,石蟹生南海近海,州郡皆有之,體質石也,與蟹相似。或言崖州榆林港內,土極細最寒,蟹入不能運動,片時成石,亦妄言也。其性鹹寒,質堅,能磨翳積,故青盲,目淫膚翳、丁翳、漆瘡,皆水磨點塗。催生下胎,療熱結血暈,熱水磨服。
白話文:
石蟹,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
這種石蟹產於南海近海一帶,各州郡都有。牠的身體質地像石頭一樣堅硬,外形與一般螃蟹相似。有人說在崖州榆林港內,因為那裡的土壤非常細緻且極度寒冷,螃蟹進入後無法活動,片刻就會變成石頭,這其實是沒有根據的說法。石蟹的性質是鹹寒,質地堅硬,能夠磨除眼翳和積聚的病症。所以像是青光眼、眼睛長出贅肉般的翳膜、丁翳(眼翳的一種)、以及漆瘡等疾病,都可以用水磨成粉後點塗於患處。石蟹還能幫助催生和墮胎,治療因熱邪引起的血暈,可以用水磨成粉後用熱水沖服。
4. 蛇黃
溫,微毒。
發明,蛇黃生蛇腹中,如牛黃之類。世人因其難得,遂以蛇含石醋煅、水飛代之。取蛇之性竄入肝也。蛇含石入手足厥陰血分,與代赭之性不甚相遠;為小兒鎮攝驚癇之重劑,脾風泄瀉者宜之。
白話文:
蛇黃,性溫,帶有輕微毒性。
_發明_裡說,蛇黃是從蛇的腹中產生的,類似牛黃一樣的東西。世人因為它很難取得,就用蛇含著石頭,再用醋燒製、水飛的方法來代替。這是取用蛇的特性,認為它能竄入肝經。蛇含石進入人體的足厥陰肝經血分,與代赭石的藥性也相差不遠;它是治療小兒驚嚇癲癇的要藥,對於脾虛引起的腹瀉也適合使用。
5. 霹靂砧
即雷楔
溫,無毒。
發明,雷楔稟東南水火之氣,治小兒驚癇,磨汁服之。作枕辟惡夢不祥,鎮邪瘧。刮屑殺瘵蟲,下蠱毒。置箱簣不生蛀蟲。佩之安神,治驚邪之疾。
白話文:
[霹靂砧]
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這種東西的產生,是因為雷電劈擊的楔形物吸收了東南方水火交融的氣息。可以治療小兒驚風癲癇,將它磨成汁液服用。把它當作枕頭可以避開惡夢和不祥的事情,鎮壓邪氣和瘧疾。刮下來的粉末可以殺死癆蟲,解除蠱毒。放在箱子或竹簍裡可以防止蛀蟲產生。佩戴在身上可以安定心神,治療受驚邪氣引起的疾病。
6. 滷石部
7. 食鹽
鹹寒,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結熱喘逆,胸中病,令人吐。
發明,咸走腎走血。腎病血病人無多食鹽,以血得咸則凝也。補腎藥用之,不過借為引導耳。乾霍亂及臭毒、頭痛、腹痛,多用鹽水吐之。《本經》所主結熱喘逆者,以咸能下氣,過咸則引涎水聚於膈上而湧之也。好食鹽者,人多黑色,耗血之驗也。病水腫忌食,以其走腎助邪水之逆滿也。《千金》治妊婦橫生逆產先露手足,以鹽摩產婦腹並塗兒手足,急以爪搔之即縮入而正產。又殺蠱毒。凡水蛭、蚯蚓得鹽即化為水。毒蟲螫者,以鹽擦之,其毒即解。鹽之味鹹性降,下氣最速。治下部䘌瘡,吐胸中痰澼,止心腹卒痛。不可多食,傷肺喜咳。扁鵲云:能除一切大風痛,炒熱熨之。今人救朱魚噞雷電暴雨欲死,但口微動者,速將鹽少許調水貯魚於中,時時微動其水即活,鱗尾有損處以鹽塗之,即生出。鹽為水之精,專得涵養之力也。今人食暴雨潦水,腹脹,以鹽湯探吐即安。其解水毒可知。
白話文:
鹹味,性寒,無毒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主要治療因熱邪結聚而導致的氣喘、胸悶等病症,並能使人嘔吐。
_發明_的觀點認為,鹹味主要作用於腎臟和血液。腎臟疾病或血液疾病患者不宜多吃鹽,因為血液遇到鹹味容易凝滯。補腎藥中用到鹽,不過是藉助它作為引導藥而已。對於乾霍亂、毒瘡、頭痛、腹痛等症狀,多用鹽水催吐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說的治療因熱邪結聚而導致的氣喘,是因為鹹味能使氣下降,但過鹹則會導致唾液在膈膜上方聚集而引起嘔吐。喜歡吃鹽的人,膚色多偏黑,這是耗損血液的表現。患有水腫的人忌吃鹽,因為鹽能作用於腎臟,幫助邪水逆流而加重病情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孕婦胎位不正、橫生逆產,先露出手腳的情況,可以用鹽摩擦產婦腹部,並塗抹嬰兒手腳,再用指甲輕輕搔抓,嬰兒的手腳就會縮回,從而順利生產。鹽還能殺滅蠱毒。凡是水蛭、蚯蚓等生物,遇到鹽就會化成水。被毒蟲叮咬時,用鹽擦拭,毒性就能解除。鹽味鹹,性降,降氣速度很快。可以治療下部生瘡、嘔吐胸中痰液、止心腹突然疼痛。但不宜多吃,容易損傷肺臟,引起咳嗽。扁鵲說:鹽能消除一切大風引起的疼痛,炒熱後用來熱敷。現在有人救治因雷雨驚嚇、快要死去的魚,只要魚嘴還稍微能動,就立刻將少量鹽調入水中,把魚放入其中,時不時地輕輕攪動水,魚就能活過來;魚鱗、尾巴有損傷的地方塗上鹽,就能長出新的。鹽是水的精華,具有涵養的作用。現在有人喝了暴雨積水,引起腹脹,用鹽湯催吐就能好轉,可見鹽能解水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