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17)
卷一 (17)
1. 戎鹽
一名石鹽,俗名青鹽,與光明鹽同類
鹹寒,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明目,目痛,益氣,堅筋骨,去毒盅。
發明,戎鹽稟至陰之氣凝結而成,不經煎煉,生涯涘之陰,功專走血入腎,治目中瘀赤昏澀。《金匱》茯苓戎鹽湯治小便不通,取其補腎利膀胱也。又能固齒明目,治目痛;益氣,堅筋骨,一皆補腎之力。《本經》首主明目,目痛,是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。又言去毒蠱者,咸能軟堅,蠱毒邪氣不能浮長矣。
白話文:
戎鹽,又名石鹽,俗稱青鹽,和光明鹽是同類的礦物鹽。
味道鹹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
《本經》記載,主要功效是能明亮眼睛、治療眼睛疼痛、增補氣力、強健筋骨、去除毒蠱。
藥理發揮: 戎鹽是吸收極陰之氣凝結而成的,沒有經過煎煮煉製,是屬於天然陰性的物質,它的藥效專注於進入血液並作用於腎臟,能治療眼睛中因瘀血導致的紅腫、昏暗、乾澀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茯苓戎鹽湯,用來治療小便不通,就是利用它補腎、促進膀胱功能的作用。戎鹽還能鞏固牙齒、明亮眼睛、治療眼睛疼痛;增補氣力、強健筋骨,這些都是它補腎功能所帶來的效果。《本經》首先提到它能明亮眼睛、治療眼睛疼痛,是因為熱邪侵入體內,需要用鹹寒的藥性來治療。又說它能去除毒蠱,是因為鹹味能軟化堅硬,使蠱毒邪氣無法滋生。
2. 滷鹼
一名石鹼
苦鹹微寒,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大熱消渴,狂煩,除邪及下蠱毒,柔肌膚。
發明,鹼味鹹性走,故能消痰磨積,祛熱煩。蠱毒、消渴,屬實熱者宜之。肌膚粗者,以湯洗之,頑皮漸退,是即柔肌膚之謂也。水鹼乃灶灰淋湯,沖銀黝腳所造,性能發麵,故面鋪中無不用之,病人食之多發浮腫,故方後每忌濕面。觀其善滌衣垢,克削可知。
白話文:
一種叫做石鹼的藥材,味道苦鹹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
《本經》記載它主要治療身體發熱、口渴、煩躁不安,能驅除邪氣和消除蠱毒,還可以使皮膚柔嫩光滑。
根據後人的研究,石鹼味道鹹,藥性向下走,所以能消除痰液、磨散積聚的腫塊,並能去除發熱和煩躁。對於屬於實熱證的蠱毒和消渴病有療效。皮膚粗糙的人,可以用石鹼水來洗,粗硬的皮膚會逐漸脫落,這就是它能使皮膚柔嫩的緣故。水鹼是用灶灰淋水,沖洗銀器腳部所製成的,能使麵團發酵,所以麵食店都會使用。但病人如果吃多了會容易引起浮腫,因此藥方後面通常會告誡不要吃濕麵。觀察它能有效清洗衣物汙垢,可見它的消磨能力。
3. 凝水石
即寒水石
辛鹹寒,無毒。近世真者絕不易得,欲驗真偽,含之即化為真,否即是偽。石膏亦名寒水石,與此不同。
《本經》主身熱,腹中積聚邪氣,皮中如火燒,煩滿。
發明,寒水石生積鹽之下,得陰凝之氣而成,鹽之精也。治心腎積熱之上藥。《本經》治腹中積聚,咸能軟堅也。身熱皮中如火燒,咸能降火也。《金匱》風引湯,《局方》紫雪,皆用以治有餘之邪熱也。如無真者,戎鹽、玄精石皆可代用,總取鹹寒降泄之用耳。
白話文:
凝水石,其實就是寒水石。
它味道辛、鹹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現在要找到真正的寒水石非常不容易,想要辨別真假,含在嘴裡,如果能融化就是真的,否則就是假的。石膏也叫做寒水石,但和這裡說的寒水石不一樣。
《本經》記載,寒水石主要治療身體發熱、腹中積聚的邪氣、皮膚像火燒一樣發熱、煩躁脹滿等症狀。
**說明:**寒水石生長在鹽堆積的地方下面,吸收陰冷的氣體凝結而成,是鹽的精華。它是治療心腎積熱的上等藥材。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腹中積聚,因為鹹味能軟化堅硬的腫塊。對於身體發熱、皮膚像火燒一樣發熱,鹹味又能降火。《金匱要略》的風引湯、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的紫雪丹,都用寒水石來治療體內多餘的邪熱。如果沒有真正的寒水石,可以用戎鹽、玄精石來代替,都是取它們鹹味寒涼、能使熱邪向下排泄的功效。
4. 玄精石
辛鹹寒,無毒。青白龜背者良。
《本經》除風冷邪氣濕痹,益精氣。
發明,玄精石稟太陰之精,與鹽同性,故其形皆六出,象老陰之數也。《本經》言味鹹氣溫,傳寫之誤,其氣寒而不溫,其味辛鹹沉降。同硫黃、硝石治上盛下虛,收陽助陰,有扶危拯逆之功。來復丹用之,專取一陽來復之義,寒因寒用,深得《本經》諸治之奧。
白話文:
玄精石,味道辛辣帶鹹,性寒,沒有毒性。其中青白色且有龜殼般紋路的品質較佳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玄精石能去除風寒邪氣和濕氣造成的痺痛,並能增強精氣。
藥理闡述,玄精石稟受太陰的精華,與鹽的性質相同,所以它的形狀都呈六角形,象徵老陰的數字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味道鹹且性溫,是抄寫上的錯誤,它的性質是寒而不是溫,味道是辛辣帶鹹且能使藥性沉降。玄精石與硫磺、硝石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上實下虛的症狀,收斂陽氣以幫助陰氣,有扶持危急、挽救生命的作用。來復丹使用玄精石,正是取其一陽來復的意義,這是以寒性藥物治療寒症,深刻領悟了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各種治療方法的精髓。
5. 朴硝
辛苦鹹寒,有毒。黃者傷人,赤者殺人。入藥必取白者。以水煎化,澄去滓,入萊菔自然汁同煮,入盆中,經宿結成如冰,謂之盆硝。齊衛之硝,上生鋒芒,謂之芒硝。川晉之硝,上生六稜,謂之牙硝。取芒硝再三以萊菔汁煉去鹹味,懸當風處吹去水氣,輕白如粉,謂之風化硝。以芒硝、牙硝同萊菔汁、甘草煎過,鼎罐升煅,謂之玄明粉。
《本經》主五臟積熱,胃脹閉,滌蓄結飲食,推陳致新,除邪氣。(向錯簡在硝石條內,今正之。詳治五臟等證,皆熱邪固積,決非硝石所能。)
發明,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堅者以咸軟之,熱者以寒消之,不出《本經》推陳致新之妙用。仲景大陷胸湯、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,皆用芒硝軟堅去實,且帶微辛,所以走而不守。若熱結不至堅者,不可輕用。小兒赤遊風,以消傾湯中取布蘸濕拭之。
白話文:
朴硝,味道辛苦、鹹且屬性寒涼,有毒。黃色的朴硝會傷害人,紅色的朴硝會殺人。入藥必須選用白色的朴硝。將白色朴硝用水煎煮化開,過濾去除雜質,再加入蘿蔔自然汁一同煮沸,倒入盆中,經過一夜會結成像冰一樣的結晶,這種就稱為盆硝。齊國和衛國出產的朴硝,表面會生出像刀鋒一樣的結晶,稱為芒硝。四川和晉國出產的朴硝,表面會生出六角形的結晶,稱為牙硝。將芒硝反覆用蘿蔔汁熬煮,去除鹹味,懸掛在通風處吹乾水分,變得輕而白像粉末一樣,稱為風化硝。將芒硝、牙硝與蘿蔔汁、甘草一同煎煮過後,放入鼎罐中用高溫煅燒,就稱為玄明粉。
《本草經》記載,朴硝主要能治療五臟的積熱,胃部脹滿閉塞,清除體內積存的食物殘渣,促進新陳代謝,去除邪氣。(之前錯誤地將這些內容放在硝石的條目中,現在已經更正過來。詳細來看治療五臟等病症,都是因為熱邪固結,絕對不是硝石所能做到的。)
發明,體內熱邪過盛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堅硬的積塊要用鹹味藥物軟化,熱邪要用寒性藥物消除,這都符合《本草經》所說的「推陳致新」的妙用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大陷胸湯、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,都使用了芒硝來軟化堅硬的積塊,去除實邪,而且帶有輕微的辛味,所以能快速發揮作用而不滯留體內。如果熱邪結聚不至於堅硬,就不可以輕易使用朴硝。小兒發生赤遊風,可以用朴硝傾湯,用布沾濕擦拭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