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9)

1. 防葵

辛寒,有毒。

《本經》主疝瘕腸泄,膀胱熱結,溺不下,咳逆濕喑,癲癇驚邪狂走,久服堅骨髓,益氣輕身。

發明,防葵辛寒,性善走散。能治疝瘕腸泄,膀胱熱結等證,而《別錄》又言,療五臟虛氣,小腹支滿,臚脹口乾,除腎邪,強志,中有火者不可久服,令人恍惚見鬼,二說各有主見。一治濁邪支塞,驚邪狂走,故須久服,開除積垢,自然髓充骨堅,正氣自復。一以療五臟虛氣,腎邪逆滿,故不可久服,久服恐正氣愈虛,不能制五志之火,引領痰濕上侮君主,令人恍惚見鬼。同一防葵,而有治驚邪狂走與久服見鬼之不同也。嘗考《千金方》防葵為治風虛、通血脈之上藥,每與參朮鐘乳石英並用,取其祛逐風虛,通利血脈,而正氣得復,腎志自強,當無助火為虐之慮矣。

白話文:

防葵,味道辛辣性寒,有毒。

《本經》記載,它主要能治療疝氣、腹部腫塊、腸道泄瀉、膀胱發熱結塊、小便不通、咳嗽氣逆、聲音嘶啞、癲癇、驚恐邪祟引起的狂躁亂跑等病症。長期服用可以使骨髓堅實、增強體力、使身體輕盈。

_發明_指出,防葵辛辣性寒,藥性善於走竄發散。能治療疝氣、腹部腫塊、腸道泄瀉、膀胱發熱結塊等病症。《別錄》又說,它能治療五臟虛弱引起的氣虛、小腹脹滿、腹部脹大、口乾舌燥,還能去除腎臟的邪氣、增強意志。但是,體內有火的人不能長期服用,否則會讓人神志不清,產生看到鬼的幻覺。這兩種說法各有側重點。一種觀點認為,它能治療濁邪堵塞、驚恐邪祟引起的狂躁亂跑,因此需要長期服用,以清除體內積垢,自然能使骨髓充實、骨骼堅硬,正氣也會恢復。另一種觀點認為,它能治療五臟虛弱引起的氣虛、腎臟邪氣逆行脹滿,因此不能長期服用,長期服用恐怕會使正氣更加虛弱,無法控制五臟的情緒之火,導致痰濕上擾心神,讓人產生看到鬼的幻覺。同是防葵,卻有治療驚恐狂躁和長期服用產生幻覺的不同說法。我曾經考證《千金方》,發現防葵是治療風虛、疏通血脈的上等藥材,經常與人參、白朮、鐘乳石、石英等藥材一起使用,目的是為了祛除風邪虛弱,疏通血脈,使正氣恢復,腎臟意志強健,應該沒有助長火邪的顧慮。

2. 䕡茹

辛寒,有小毒。折之汁出凝黑如漆,故名漆頭。䕡茹色白者名草䕡茹。

《本經》主疽蝕惡肉,敗瘡死肌,殺疥蟲,排膿惡血,除大風熱氣,善忘不寐。

發明,䕡茹《本經》治惡肉敗瘡等病,而《素問》四烏鰂一藘茹丸,當非此䕡茹可知也。《聖惠》治頭風旋眩,《千金》治小兒癰疽,並用漆頭䕡茹,姚僧坦治癰疽去惡血有白䕡茹丸,二者皆取能散血。其治善忘不寐,亦是因風熱侵犯心包、膽腑所致,散其風熱,則無不寐善忘之患矣。

白話文:

翻譯:

䕡茹,味道辛辣,性寒,帶有輕微毒性。將它折斷後會流出汁液,凝固後呈現黑色如同漆,因此又被稱為「漆頭」。顏色白色的䕡茹則被稱為「草䕡茹」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䕡茹主要用於治療惡性腫瘡、腐爛的肌肉、壞死的組織,殺滅疥蟲,排出膿液和惡血,消除風熱引起的疾病,以及改善健忘和失眠的症狀。

醫家見解: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䕡茹能治療腐肉壞瘡等疾病,但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提到的四烏鰂一藘茹丸,使用的並非此種䕡茹,這點是可以確定的。《太平聖惠方》用它來治療頭痛眩暈,《千金方》則用它治療兒童的癰疽,兩者都是使用漆頭䕡茹。姚僧坦用白䕡茹丸來治療癰疽並清除惡血,兩者都取其活血散瘀的功效。至於它能治療健忘失眠,也是因為風熱侵犯心包和膽腑所導致,只要散去風熱,健忘和失眠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

3. 大戟

苦辛大寒,有毒,反甘草。入藥惟用正根,誤服傍株令人冷瀉,棗煮則不損脾,乘軟去骨用。

《本經》主蠱毒十二水,腹滿急痛,積聚,中風皮膚疼痛,吐逆。

發明,大戟性稟陰毒,峻利首推,苦寒下走腎陰,辛散上瀉肺氣,兼橫行經脈,故《本經》專治蠱毒十二水,腹滿急痛等證,皆濁陰填塞所致,然惟暴脹為宜。雲中風者是指風水膚脹而言,否則傳寫之誤耳。夫大戟、甘遂之苦以泄水者,腎所主也。痰涎之為物,隨氣升降無處不到,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。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,喘急背冷。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,乾嘔,寒熱往來。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。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。《三因方》並以控涎丹主之。大戟能瀉臟腑之水濕,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,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。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。痘瘡變黑歸腎,棗變百祥丸,用大戟制棗去戟,用棗以瀉肝邪,非瀉腎也。實則瀉其子,因腎邪實而瀉其肝也。仲景云:心下痞滿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者,十棗湯主之,其中亦有大戟。夫乾嘔脅痛豈非肝膽之病乎,百祥丸之瀉肝明矣。至玉樞丹同續隨子、山慈菇等解蠱毒藥,則又不獨肝膽矣。其脾胃肝腎虛寒,陰水氾濫,犯之立斃,不可不審。

白話文:

大戟,味苦、味辛,性大寒,有毒,不能與甘草一起使用。入藥只能使用正根,誤用旁邊的枝條會導致人寒冷腹瀉。用棗一起煮可以保護脾胃,要趁軟去掉棗核再用。

《本草經》記載,大戟主要治療蠱毒、十二種水腫病,腹部脹滿絞痛、積聚、中風引起的皮膚疼痛、以及嘔吐。

醫家觀點,大戟的藥性屬於陰毒,藥性峻猛,在瀉藥中屬於第一。味苦性寒,能往下走而瀉腎陰;味辛能向上發散而瀉肺氣;同時也能橫行於經脈。因此《本草經》說它專治蠱毒、十二種水腫病,腹部脹滿絞痛等症狀,這些都是因為濁陰阻塞所導致的,但只適合用於暴發性的腹脹。書中說它能治療中風,指的是風水引起的皮膚腫脹,否則應該是傳抄時的錯誤。大戟和甘遂的苦味能瀉水,這是因為它們歸屬於腎。痰涎這種東西,會隨著氣的升降而到處遊走,進入心臟就會蒙蔽心竅而造成癲癇、胡言亂語、產生幻覺;進入肺部就會堵塞肺竅而造成咳嗽、痰液濃稠、呼吸急促、背部發冷;進入肝臟就會停留積聚而造成脅肋疼痛、乾嘔、寒熱交替;進入經絡就會麻木疼痛;進入筋骨就會造成頸項、胸背、腰脅、手腳的牽引隱痛。《三因方》中用控涎丹來治療這些症狀,其中就用到了大戟。大戟能瀉臟腑的水濕,甘遂能疏通行經絡中的水濕,白芥子能散皮下和膜外的痰氣。只有善於使用的人才能發揮奇效。痘瘡變黑屬於腎的問題,百祥丸用大戟來制約紅棗,用紅棗來瀉肝邪,並不是瀉腎。其實是瀉其子,因為腎的邪氣太盛,而瀉肝是治標。張仲景說:心下痞滿,牽引脅下疼痛,乾嘔、氣短的人,可以用十棗湯治療,其中也用到了大戟。乾嘔脅痛難道不是肝膽的疾病嗎?可見百祥丸的瀉肝作用是很明確的。至於玉樞丹與續隨子、山慈菇等解蠱毒的藥物合用,就不單單只是針對肝膽了。如果脾胃、肝腎虛寒,陰水氾濫的情況下誤用大戟,會立刻致命,必須要謹慎小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