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0)

1. 澤漆

《本經》名漆莖

苦寒,小毒。《別錄》、《日華》、陶氏皆言是大戟苗,《綱目》名貓兒眼睛草。時珍云:江湖源澤多有之,掐莖有白汁黏人故名。

《本經》主皮膚大熱,大腹水氣,四肢面目浮腫,丈夫陰氣不足。

發明,澤漆利水功類大戟,遂誤以為大戟苗。《本經》言利丈夫陰氣則與大戟不相侔也。其治皮膚大熱,面浮腹大等證,兼挾表熱而言,其性與大戟亦相類也。《金匱》澤漆湯,方用澤漆、半夏、紫參、白前、甘草、人參、桂心、生薑,以治肺咳上氣脈沉。《大明》言止瘧疾,消痰,退熱。《肘後》、《聖惠》、《易簡》伏瘕,水腫,腳氣皆用之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經》稱之為漆莖。

味道苦,性寒,帶有小毒。《別錄》、《日華》、《陶氏》都說它是大戟的幼苗,《本草綱目》稱它為貓兒眼睛草。李時珍說:江河湖泊邊很多,掐斷莖會有白色汁液黏在手上,因此得名。

《本草經》記載,澤漆主要治療皮膚發熱、腹部積水、四肢和臉部浮腫,以及男子陰氣不足的症狀。

藥理分析:澤漆利水的功能類似大戟,因此被人誤以為是大戟的幼苗。《本草經》提到它能增進男子陰氣,這點和大戟不同。它治療皮膚發熱、面部浮腫、腹部脹大等症狀,是因為這些症狀都帶有體表發熱的情況,其藥性也和大戟相似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澤漆湯,使用澤漆、半夏、紫參、白前、甘草、人參、桂心、生薑等藥材,來治療肺咳氣喘、脈象沉伏的疾病。《大明本草》說它可以止瘧疾、化痰、退熱。《肘後方》、《聖惠方》、《易簡方》等醫書都記載它可以用來治療腹內腫塊、水腫、腳氣等疾病。

2. 甘遂

苦甘大寒,有毒。麵裹煨熟用。反甘草。其根皮赤肉色白,作連珠大如指頭,質重,不蛀者良;赤皮者,性尤烈。

《本經》主大腹疝瘕,腹滿,面目浮腫,留飲宿食,破症堅積聚,利水穀道。

發明,甘遂色白味苦,先升後降,乃瀉水之峻藥。《本經》治大腹疝瘕,面目浮腫,留飲宿食等病,取其苦寒迅利疏通十二經,攻堅破結,直達水氣所結之處。仲景大陷胸湯,《金匱》甘草半夏湯用之,但大瀉元氣,且有毒,不可輕用。腎主水,凝則為痰飲,溢則為腫脹。甘遂能瀉腎經濕氣,治痰之本也。不可過服,中病則止。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,取其相反而立功也。《肘後方》治身面浮腫,甘遂末二錢,以雄豬腎一枚分七片入末拌勻,濕紙裹煨令熟,每日服一片,至四五服,當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。然水腫鼓脹,類多脾陰不足,土虛不能制水,法當辛溫補脾實土兼利小便;若誤用甘遂、大戟、商陸、牽牛等味,禍不旋踵。而癲癇心風血邪,甘遂二錢為末,以豬心管血和藥,入心內縛定,濕紙裹煨熟,取藥入辰砂末一錢,分四圓,每服一圓,以豬心煎湯下,大便利下惡物為效,未下,更服一圓。凡水腫未全消者,以甘遂末塗腹繞臍令滿,內服甘草湯,其腫便去。二物相反而感應如此,塗腫毒如上法亦得散。又治肥人卒然耳襲,甘遂一枚,綿裹塞耳中,口嚼甘草,耳卒然自通也。

白話文:

甘遂,味苦、性甘、大寒,有毒。使用時需用麵粉包裹後煨熟。不可與甘草一同使用。它的根部外皮呈紅色,內部肉色呈白色,像一串連珠般,大小如指頭,質地堅硬、不易腐爛的為佳;外皮呈紅色的,藥性更為強烈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甘遂主要治療腹部脹大、疝氣、腹部脹滿、面部及眼瞼浮腫、體內停滯的痰飲、積存的食物,能破除堅硬的腫塊,疏通水道。

發明:甘遂顏色白、味苦,藥性先升後降,是屬於瀉水的猛藥。《神農本草經》用它來治療腹脹、疝氣、面部及眼瞼浮腫、體內停滯的痰飲等疾病,是取其苦寒的藥性,能迅速疏通十二經絡,攻破堅硬的結塊,直接到達水氣積聚之處。張仲景的「大陷胸湯」和《金匱要略》的「甘草半夏湯」中都有使用到甘遂,但因為它會大量損耗人體的元氣,而且有毒性,所以不可輕易使用。腎臟主導水的代謝,水液凝聚則形成痰飲,水液外溢則形成腫脹。甘遂能夠排除腎經的濕氣,所以能夠治療痰飲的根本。但是不能過量服用,病癒即止。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心下停滯的痰飲時,會與甘草一同使用,是取其藥性相反,反而能產生療效的原理。《肘後備急方》用來治療全身浮腫時,將二錢甘遂末,與雄豬腎切成七片混合均勻,用濕紙包裹後煨熟,每日服用一片,服用四五片後,如果肚子發出聲音且小便順暢,就代表有效。然而,水腫、腹脹等病症,大多是因脾陰不足,脾胃虛弱無法控制水液,治療上應該用辛溫的藥物補脾、健運脾土,同時利小便;如果誤用甘遂、大戟、商陸、牽牛子等藥物,很快就會有災禍。至於癲癇、心風、血邪等病症,將二錢甘遂末與豬心管中的血混合均勻,放入豬心中固定好,再用濕紙包裹煨熟,取出藥物後加入一錢辰砂末,分成四份,每次服用一份,以豬心湯送服,如果腹瀉排出污穢之物就代表有效,如果沒有效果,就再服用一份。凡是水腫尚未完全消除的,可將甘遂末塗滿肚臍周圍,內服甘草湯,腫脹就會消退。這兩種藥物相反,卻產生如此療效,如果用來塗抹腫毒,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。此外,用甘遂一塊,用棉布包裹塞入耳中,口中嚼食甘草,可治療肥胖之人突然耳聾,可使聽力快速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