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0)

1. 澤漆

《本經》名漆莖

白話文:

《本經》稱呼漆樹為「漆莖」。

苦寒,小毒。《別錄》、《日華》、陶氏皆言是大戟苗,《綱目》名貓兒眼睛草。時珍云:江湖源澤多有之,掐莖有白汁黏人故名。

《本經》主皮膚大熱,大腹水氣,四肢面目浮腫,丈夫陰氣不足。

白話文:

苦寒、微毒。《別錄》、《日華》和陶氏都說是大戟苗,《綱目》叫貓兒眼睛草。李時珍說:江湖沼澤地帶多有生長,掐莖有白色汁液粘手所以得名。

本草經中記載,此藥具有治療皮膚發炎、腹部水腫、四肢及臉部浮腫、男性陽氣不足等症狀。

發明,澤漆利水功類大戟,遂誤以為大戟苗。《本經》言利丈夫陰氣則與大戟不相侔也。其治皮膚大熱,面浮腹大等證,兼挾表熱而言,其性與大戟亦相類也。《金匱》澤漆湯,方用澤漆、半夏、紫參、白前、甘草、人參、桂心、生薑,以治肺咳上氣脈沉。《大明》言止瘧疾,消痰,退熱。《肘後》、《聖惠》、《易簡》伏瘕,水腫,腳氣皆用之。

白話文:

《發明》中提到,澤漆的功效與大戟相似,都是利水通便的藥物,因此誤以為大戟的幼苗就是澤漆。但在《本經》中,則提到澤漆能益丈夫陰氣,這與大戟的作用完全不同。澤漆用於治療皮膚過熱、面浮腫、腹部膨大的症狀,同時也兼有表熱的症狀,其性質與大戟也相似。《金匱》中的澤漆湯,方劑包括澤漆、半夏、紫參、白前、甘草、人參、桂心、生薑,用於治療肺咳、上氣、脈沉等症狀。《大明》中說澤漆可以止瘧疾,消除痰液,退燒。《肘後》、《聖惠》、《易簡》等書中,都提到澤漆可以治療伏瘕、水腫、腳氣等疾病。

2. 甘遂

苦甘大寒,有毒。麵裹煨熟用。反甘草。其根皮赤肉色白,作連珠大如指頭,質重,不蛀者良;赤皮者,性尤烈。

《本經》主大腹疝瘕,腹滿,面目浮腫,留飲宿食,破症堅積聚,利水穀道。

白話文:

性質苦、甘,非常寒涼,有毒。先用麵粉包起來,煨熟後服用。與甘草作用相反。它的根皮呈紅色,肉色白色,形狀像連珠,大小如手指頭,質地沉重,不蛀蟲的品質最好;紅色皮的,藥性特別猛烈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它能治療大腹便便、腹脹、面部浮腫、宿食積滯、頑固的積塊,並能利尿和促進腸胃蠕動。

發明,甘遂色白味苦,先升後降,乃瀉水之峻藥。《本經》治大腹疝瘕,面目浮腫,留飲宿食等病,取其苦寒迅利疏通十二經,攻堅破結,直達水氣所結之處。仲景大陷胸湯,《金匱》甘草半夏湯用之,但大瀉元氣,且有毒,不可輕用。腎主水,凝則為痰飲,溢則為腫脹。甘遂能瀉腎經濕氣,治痰之本也。不可過服,中病則止。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,取其相反而立功也。《肘後方》治身面浮腫,甘遂末二錢,以雄豬腎一枚分七片入末拌勻,濕紙裹煨令熟,每日服一片,至四五服,當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。然水腫鼓脹,類多脾陰不足,土虛不能制水,法當辛溫補脾實土兼利小便;若誤用甘遂、大戟、商陸、牽牛等味,禍不旋踵。而癲癇心風血邪,甘遂二錢為末,以豬心管血和藥,入心內縛定,濕紙裹煨熟,取藥入辰砂末一錢,分四圓,每服一圓,以豬心煎湯下,大便利下惡物為效,未下,更服一圓。凡水腫未全消者,以甘遂末塗腹繞臍令滿,內服甘草湯,其腫便去。二物相反而感應如此,塗腫毒如上法亦得散。又治肥人卒然耳襲,甘遂一枚,綿裹塞耳中,口嚼甘草,耳卒然自通也。

白話文:

甘遂是一種白色的苦味中藥,先上升後下降,是瀉水的強力藥物。《本經》中記載,它可以治療大腹疝瘕、面目浮腫、留飲宿食等疾病,因為它性寒苦,能迅速通利十二經脈,攻堅破結,直達水氣所結之處。仲景的《大陷胸湯》和《金匱》中的《甘草半夏湯》都使用了甘遂,但它會大瀉元氣,還有毒性,不可輕易使用。

腎主水,凝結則形成痰飲,溢出則導致腫脹。甘遂能夠瀉去腎經濕氣,治療痰飲的根本。不能服用過多,病情好轉後就應停止服用。仲景治療心下留飲時,會將甘遂與甘草同用,取其相反而奏效的功效。

《肘後方》中記載了治療身面浮腫的方子:甘遂末二錢,雄豬腎一枚切成七片,與甘遂末拌勻,用濕紙包起來煨熟,每天服用一片,服用四五次後,腹鳴、小便通暢就是藥效。然而,水腫鼓脹大多是脾陰不足,脾虛不能控制水,應當用辛溫藥物補益脾氣、健補脾土,兼利小便;如果誤用甘遂、大戟、商陸、牽牛等藥,後果不堪設想。

治療癲癇心風血邪,可以使用甘遂二錢研成末,用豬心管血和藥,放入豬心內紮緊,用濕紙包起來煨熟,取藥加入辰砂末一錢,分為四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豬心湯送服,大便通暢、排出惡物就是藥效。若未排出,再服用一丸。對於水腫未完全消退的患者,可以用甘遂末塗抹臍周的腹部,內服甘草湯,腫脹就會消退。這兩種藥物相反而感應如此,塗抹腫毒也可用上述方法來治療。

另外,如果肥胖的人突然耳聾,可以用甘遂一枚,用棉花包好塞入耳中,口中嚼甘草,耳朵就能突然通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