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1)
卷二 (31)
1. 續隨子
即千金子
辛溫,有毒。去殼,取色白者以紙包壓去油,取霜用。
發明,續隨子下氣最速,然有毒損人,與大戟、澤漆、甘遂莖葉相似,主療亦相似,其功長於利水解毒,故玉樞丹用之,服後瀉多,以醋同粥食即止。若脾虛便滑之人誤服必死。黑子疣贅,續隨子搗爛時塗之自落,或以煮線系瘤根,時時緊之漸脫。
白話文:
續隨子,也就是千金子。
味道辛辣性溫,有毒。使用時要去除外殼,取用顏色白色的種仁,用紙包起來壓榨去除油脂,取用剩下來的霜狀物。
藥理說明:續隨子具有最快速的下氣效果,但因為有毒性會傷害人體,它的外形與大戟、澤漆、甘遂的莖葉相似,主要治療的功效也類似。它的長處在於利水和解毒,所以玉樞丹會使用它。服用後容易腹瀉,如果同時吃醋粥就可以止瀉。如果脾虛容易腹瀉的人誤服,可能會致命。黑色的痣或疣,將續隨子搗爛後塗抹,會自然脫落。或是用煮過的線綁住腫瘤的根部,時常收緊,腫瘤也會逐漸脫落。
2. 莨菪
一名天仙子
子苦寒,根苦辛,有毒。
《本經》主齒痛,出蟲,肉痹拘急,多食令人狂走。
發明,莨菪入癲狂方用,然皆用其子耳。故言勿令子破,破則令人發狂。《本經》治肉痹蟲䘌,用其毒以攻治也。《千金》治石癰堅硬不作膿者,莨菪子為末,醋和敷瘡頭,根即拔出。打撲折傷,羊脂調莨菪子末敷之。莨菪根主治與子不殊,瘧疾不止,莨菪根燒灰水服一錢七即止。惡癬有蟲,莨菪根搗爛和蜜敷之。惡刺傷人,莨菪根水煮汁浸,冷即易之,箭頭不出,此亦主之,皆《千金》神方也。狂犬咬人,莨菪根和鹽,日三敷之,此《外臺秘要》方也。今人用根治噎膈反胃,取其性走以祛胃中留滯之邪,噎膈得以暫開。虛者誤服為害不測。時珍云:莨菪之功,未見如所說,而其毒有甚焉,煮一二日尚能生芽,其為物可知矣。服莨菪、雲實、防葵、赤商陸,皆令人狂惑見鬼者,蓋此類皆稟陰毒,能使痰迷心竅,閉其神明,以亂視聽故耳。
白話文:
莨菪,又名天仙子。
它的種子味道苦,性寒;根部味道苦且帶辛辣,皆有毒。
《本經》記載,莨菪主要用於治療牙痛、驅除體內寄生蟲、緩解肌肉麻痺拘攣等症狀。但過量食用會導致人發狂奔走。
《發明》指出,莨菪在治療癲狂的藥方中會用到,但通常只用它的種子。因此,有人說不要讓種子破損,一旦破損,就會使人發狂。《本經》用它來治療肌肉麻痺和體內寄生蟲,是利用它的毒性來攻克這些病症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用莨菪子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無法化膿的堅硬腫瘡上,可以將根拔出。跌打損傷,用羊脂調和莨菪子粉末敷在患處。莨菪根的功效和種子差不多,對於久治不癒的瘧疾,將莨菪根燒成灰,用水送服一錢七的量就能止住。對於有寄生蟲引起的惡性皮膚病,將莨菪根搗爛和蜂蜜混合敷在患處。被有毒的刺扎傷,用莨菪根煮水浸泡患處,水冷了就更換,如果箭頭無法取出,也可用此法。這些都是《千金方》裡的神奇藥方。被瘋狗咬傷,用莨菪根和鹽混合,每天敷三次,這是《外臺秘要》中的方法。現在有人用莨菪根治療食道阻塞和反胃,是利用它能走竄的特性來祛除胃中積滯的邪氣,使食道阻塞暫時得以舒緩。但體虛的人誤服會造成無法預料的危害。李時珍說:莨菪的功效,並沒有像書中所說的那麼好,而且它的毒性非常大,煮了一兩天竟然還能發芽,可見其毒性之強。服用莨菪、雲實、防葵、赤商陸這些藥物,都會使人產生狂亂和見到鬼的幻覺,這是因為這些藥物都帶有陰毒,能夠使痰迷住心竅,封閉人的神明,擾亂人的視聽。
3. 蓖麻子
甘辛溫,有毒。去殼取仁白者良。禁食炒豆,犯之必脹。
發明,蓖麻屬陰,其性善收,能追膿取毒拔邪外出,為外科要藥。能出有形之滯物,故取胎產胞衣,剩骨膠血者用之。時珍曰:蓖麻甘辛有熱毒,氣味頗近巴豆。亦能利人,故下水氣。其性善走,能開通諸竅經絡,治偏風失音,口噤,口目喎斜,頭風七竅諸病,不止於出有形之物也。蓋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,蓖麻油能拔病氣出外,故諸膏多用之。偏風手足不舉,同羊脂、穿山甲、麝香煎膏,日摩漸正研塗,瘰癧、痘毒、癰腫即消,蓋能引毒外出耳。一人病手臂結塊腫痛,用蓖麻仁搗膏,貼之即愈。一人病氣鬱而偏頭痛,用此同乳香、食鹽搗,敷太陽,其痛立止。一婦產後子腸不收,搗貼丹田即上。此藥外用屢奏奇勳,但不宜內服耳。
白話文:
蓖麻子,味道甘甜辛辣,藥性溫熱,有毒性。使用時去掉外殼,取用白色的種仁,品質較好。服用時,要避免同時吃炒豆子,否則會引起腹脹。
藥理作用的闡述,蓖麻子屬性為陰,其藥性偏於收斂,能將體內的膿液、毒素和邪氣向外排出,是外科常用的重要藥物。它能將體內有形的滯留物排出,所以對於胎盤、產後胞衣不下,以及剩餘的骨頭、瘀血等問題,都可以使用。李時珍說:蓖麻子味道甘甜辛辣,帶有熱毒,氣味很像巴豆。它也能夠幫助人體通利,所以可以排除體內的水氣。它的藥性善於走竄,能夠開通身體各處的孔竅和經絡,可以治療半身不遂、失音、牙關緊閉、口眼歪斜、頭風、七竅等各種疾病,作用不僅僅是排出有形的物質。大概像鵜鶘油能引導藥氣進入體內一樣,蓖麻油能將病氣引導出體外,所以許多藥膏都使用它。對於半身不遂、手腳不能活動的症狀,可以將它與羊脂、穿山甲、麝香一起煎成藥膏,每天塗抹並按摩,病情會逐漸好轉。用它來治療瘰癧(淋巴結核)、痘毒、癰腫等也能消除,因為它能引導毒素向外排出。曾經有個人手臂長了硬塊腫痛,用蓖麻仁搗成藥膏敷貼,很快就好了。另一個人因為氣鬱導致偏頭痛,用蓖麻子和乳香、食鹽一起搗碎敷在太陽穴,疼痛立刻停止。還有一個婦女產後子宮不收縮,將蓖麻子搗爛敷在丹田部位,子宮就收縮上去了。這種藥外用屢次有奇效,但不適合內服。
4. 常山
一名恆山
苦辛溫,有毒。川產淡黃細實如雞骨者良,醋炒則不吐人。
《本經》主傷寒寒熱,發溫瘧鬼毒,胸中痰結吐逆。
發明,夫瘧有六經五臟痰濕、食積、風邪、瘴疫,須分陰陽虛實,不可一概論也。常山治瘧有劫痰截病之功,須在發散表邪,及提出陽分之後服之得宜。生用多用則上行必吐,若酒浸炒透,則氣少緩,稍用錢許亦不致吐也。得甘草則吐,得大黃則利。蓋無痰不作瘧,常山專在驅逐痰水。楊士贏云:常山治瘧,人皆薄之,瘧家多蓄痰涎黃水,或停瀦心下,或結澼脅間,乃生寒熱。法當吐逆逐水,常山豈容不用,所以《本經》專主寒熱溫瘧,痰結吐逆,以瘧病多由傷寒寒熱或時氣溫疫而致痰水蓄聚心下也。夫水在上焦,則常山能吐之;水在脅下,則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。但須行血藥佐之,如桃仁、莪朮、穿山甲之類。其有純熱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,投以常山。大便點滴而下,似泄非泄,須用大黃為佐瀉利數行,然後獲愈。常山陰毒之草,其性暴悍,雖有破瘴逐飲之能,然善損真氣,所以仲景治瘧方中從無及此。而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,及瘧在三陰元氣虛寒人,則常山、穿山甲輩皆為戈戟。
白話文:
常山,又名恆山。
味道苦辣性溫,有毒。四川產的淡黃色細小果實,形狀像雞骨的品質較好,用醋炒過後就不會讓人想吐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它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瘧疾、鬼毒、胸中痰液凝結和嘔吐。
醫理闡述,瘧疾的成因很多,可能是六經、五臟的痰濕、食物積滯、風邪、瘴氣等,必須分辨陰陽虛實,不能一概而論。常山治療瘧疾有清除痰液、截斷病程的功效,但必須在發散表邪和提升陽氣之後服用才適當。生用多服容易引起嘔吐,如果用酒浸泡後炒透,藥性會緩和一些,少量服用(約一錢左右)也不至於嘔吐。和甘草同用會引起嘔吐,和大黃同用則會導致腹瀉。一般來說,沒有痰就不會產生瘧疾,而常山的作用主要在於驅除痰水。楊士贏說:「常山治療瘧疾,人們常常輕視它。瘧疾病人體內多積聚痰涎黃水,有的停留在心下,有的凝結在脅肋之間,導致發冷發熱。治法應當用嘔吐的方法來排出痰水,常山怎麼能不用呢?所以《神農本草經》特別強調它能治療發冷發熱的瘧疾、痰液凝結和嘔吐,因為瘧疾大多是因傷寒、發冷發熱或時氣溫疫而導致痰水蓄積在心下。如果水在上焦,常山能使人嘔吐將其排出;如果水在脅下,常山能擊破脅肋間的積水使其排出。但必須搭配活血藥物輔助,如桃仁、莪朮、穿山甲之類。如果屬於純熱發瘧或體內蘊熱的證狀,服用常山後,大便會點滴而下,似瀉非瀉,必須搭配大黃來瀉利數次,才能痊癒。常山是陰毒的草藥,藥性猛烈,雖然有破除瘴氣和驅逐痰飲的功效,但容易損耗真氣,所以張仲景的治瘧方中從未用到它。而且夏天因暑熱而引起的瘧疾,以及瘧疾發生在三陰元氣虛寒的人身上,常山、穿山甲等藥物都如同兵器一般有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