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2)

1. 蜀漆

苦辛溫,有毒。

《本經》主瘧及咳逆,寒熱腹中症堅積聚,邪氣蠱毒鬼疰。

發明,蜀漆即常山之苗,故《本經》治瘧及咳逆,寒熱積聚蠱毒,功效與之相類。《金匱》治牝瘧獨寒不熱者有蜀漆散,用蜀漆、雲母、龍骨,醋漿水服之。溫瘧加蜀漆一錢,用酸漿者,取酸以收斂蜀漆之辛散也。

白話文:

蜀漆,味道苦、辛,性溫,有毒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和咳逆(指氣逆而上的咳嗽),以及腹中寒熱交替、腫塊積聚、邪氣引起的蠱毒和鬼疰病(一種慢性虛損病)。

_發明_的觀點認為,蜀漆其實就是常山的幼苗,所以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它能治療瘧疾和咳逆,以及寒熱積聚、蠱毒,這些功效都與常山類似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治療婦女瘧疾,表現為單獨發冷而不發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蜀漆散,方子包含蜀漆、雲母、龍骨,用醋漿水送服。治療溫瘧(發熱較重的瘧疾)時,可以加入蜀漆一錢,並使用酸漿,這是因為酸味可以收斂蜀漆的辛散之性。

2. 藜蘆

辛苦寒,有毒。反五參。服之吐不止者,飲蔥湯即止。

《本經》主蠱毒,咳逆,泄痢腸澼,頭瘍疥瘙,惡瘡殺諸蠱毒,去死肌。

發明,藜蘆服錢匙則惡吐,而《本經》治蠱毒咳逆泄利腸澼,是指積氣內盛者而言,積去則咳與利止矣。又通頂令人嚏。按:常山吐瘧痰,瓜蒂吐熱痰,烏附尖吐濕痰,萊菔子吐氣痰,藜蘆則吐風痰者也。凡胸中有老痰或中蠱毒,只可借其宣吐,切勿沾口,大損胃中津液也。若咳逆泄利腸澼等證,苟非實邪壅滯,慎勿輕試。不可因《本經》之言而致惑也。《別錄》治喉痹不通、鼻中息肉併為散,吹鼻孔效。

白話文:

藜蘆,味道辛苦,藥性寒涼,有毒。不能與人參、沙參、丹參、玄參、苦參這五種參類藥材一起服用。如果服用後嘔吐不止,喝蔥湯就能停止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藜蘆主要治療蠱毒、咳嗽氣逆、腹瀉痢疾、頭部瘡瘍疥癬、惡性瘡毒,能殺滅各種蠱毒,去除壞死的肌肉。

藥理發揮,藜蘆服用一錢匙就會引起劇烈嘔吐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治蠱毒、咳嗽氣逆、腹瀉痢疾,指的是體內積滯之氣過盛的情況,積滯之氣排出,咳嗽和腹瀉自然會停止。藜蘆還能使人打噴嚏。按:常山用來吐出瘧疾痰液,瓜蒂用來吐出熱痰,烏頭尖用來吐出濕痰,萊菔子用來吐出氣痰,而藜蘆則是吐出風痰的。凡是胸中有頑固老痰或中了蠱毒,只可借用藜蘆的宣吐作用,切不可沾口服用,會嚴重損傷胃中的津液。如果咳嗽氣逆、腹瀉痢疾等症狀,並非體內邪氣壅滯所致,千萬不要輕易嘗試藜蘆。不要因為《神農本草經》的說法而迷惑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藜蘆能治療咽喉腫痛、鼻中息肉,把它研磨成粉末,吹入鼻孔有效。

3. 附子

辛熱,大毒。反半夏、栝蔞、貝母、白蘞。古方以一兩一枚者為力全,近時專取大者為勝。用鹽過多,雖一兩五六錢,制熟不及七八錢,且容易腐爛。若欲久藏,須同灶灰入罐中,置近火處,庶可經久。其性熱有毒。必正節、角少、頂細、臍正者為上,頂粗、有節、多鼠乳者次之,傷缺偏縐者為下。

有兩岐者名烏喙,此稟氣不正,專主大風頑痹。附子生用則散陰寒,熟用則助真元。生用去皮臍,熟用甘草、童便制。若欲久藏,一味甘草濃煎汁煮,汁盡為度。入陽虛補劑,用黃連、甘草制。凡中其毒,生萊菔汁及黃連解之。近時烏附多產陝西,其質粗、其皮厚、其色白、其肉鬆、其味易行易過,非若川附之色黑、皮薄、肉理緊細,性味之辛而不烈,久而愈辣,峻補命門真火也。

《本經》主風寒咳逆,邪氣寒濕,痿躄拘攣,膝痛不能行步,破症堅積聚,血瘕金瘡。

發明,附子氣味俱厚而辛烈,能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,暖脾胃而通噎膈,補命門而救陽虛,除心腹腰膝冷痛,開肢體痹濕痿弱,療傷寒呃逆不止,主督脈脊強而厥,救寒疝引痛欲死,斂癰疽久潰不收及小兒脾弱慢驚,並須制熟用之。附子為陰證要藥,凡傷寒陰證厥逆直中三陰,及中寒夾陰,雖身熱而脈沉細或浮虛無力者,非此不治。或厥冷腹痛,脈沉細,甚則唇青囊縮者,急須生附以峻溫散之。《本經》治風寒咳逆,當是陰寒呃逆,亥豕之謬。詳《本經》所主諸證,皆陰寒之邪乘虛客犯所致。其主金瘡者,是傷久氣血虛寒不能收斂,非血出不止之金瘡也。《別錄》又主腰脊風寒,腳氣疼弱,心腹冷痛等病,總取溫經散寒之力耳。附子稟雄壯之質,有斬關奪將之能,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,以追復散失之元陽。引補血藥入血分以培養不足之真陰。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;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。附子以白朮為佐,乃除寒濕之聖藥,然須並用生者方得開通經絡。若氣虛熱甚宜少用熟附,以行參、耆之力。肥人多濕亦宜少加烏附行經。附子得乾薑、炙甘草名四逆湯,主少陰經寒證。得桂枝、甘草、薑、棗名桂枝附子湯,治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不能轉側。得白朮、甘草、薑、棗名朮附湯,治風虛頭重眩極。得麻黃、細辛名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少陰病發熱、脈沉。得大黃、芩連名附子瀉心湯,治心下痞而惡寒汗出。得大黃、細辛名大黃附子湯,治脅下偏痛,發熱、脈弦緊。得參、朮、苓、芍名附子湯,治少陰病始得之,背惡寒。得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生薑名真武湯,治少陰病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疼痛自利。得乾薑、蔥白名白通湯,治少陰病,利下,脈微。若厥逆無脈,乾嘔而煩,面色赤,加蔥白以通陽氣,此皆得配合之神妙,能起死回生於反掌間。生熟各隨本方。趙嗣真云: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,熟附配麻黃髮中有補,宜生、宜熟不出此中妙用也。至於崔氏八味丸用為少陰響導,後世認為補藥,誤矣。東垣治陰盛格陽,面赤目赤,煩渴引飲,脈來七八至,但按之即散者,用乾薑附子湯,加人參半斤,服之得汗而愈。時珍云:陰寒在下,虛陽在上,治之以寒,則陰氣愈盛,治之以熱,則拒而不納。熱藥冷服,下咽之後,冷性即消,熱性便發,病氣隨愈,此熱因寒用之法也。附子性沉著,溫脾逐寒,烏頭性升發,溫脾去風。若寒疾即用附子,風疾即用烏頭,二藥俱走而不守,故墮胎為百藥長。然妊娠脈弦,發熱,胎脹,惡寒,小腹如扇,《金匱》用附子湯以安其胎,此神聖之妙用也。若傷寒發熱頭痛,皆除熱傳三陰而見厥逆脈沉,此厥深熱深之候證。必先發熱頭痛七八日或十餘日後而見厥冷脈沉,此為陽厥,大便必不瀉而閉。及溫疫熱伏,厥逆與陰虛內熱火鬱於內而惡寒者,誤用不旋踵告變矣。附子乃退陰回陽必用之藥。近世疑而不用,直待陰極陽竭而用已遲矣。且夾陰頭痛,足冷,上熱下寒,陰邪內盛,陽氣外衰,急需人參健脈,以益其原,佐以附子溫經散寒,舍此不用,將何救之。

白話文:

附子,味道辛辣且性熱,具有很強的毒性。它與半夏、栝蔞、貝母、白蘞相剋。古時候認為一兩重、完整一個的附子藥力最強,但現在大多選用大的附子為佳。如果用鹽過量醃製,即使只有一兩五六錢重,炮製成熟的藥效也比不上七八錢的,而且容易腐爛。若想長期保存,必須和灶灰一起放入罐中,置於靠近火的地方,這樣才能保存較久。附子性熱且有毒。好的附子,外形要端正,側面的角要少,頂部要細,臍部要正。頂部粗、有節、有很多像老鼠乳頭般的凸起是次等的,有損傷、缺口、偏斜皺縮的則是最差的。

有兩個分支的附子稱為烏喙,這種附子稟賦的氣不正,主要用於治療嚴重的風濕麻痹。生用附子可以驅散陰寒,熟用則能幫助恢復真元之氣。生用時要去皮和臍部,熟用時則需用甘草和童子尿一起炮製。如果想長期保存,可以用純甘草濃煎汁來煮,煮到汁液完全吸收為度。加入治療陽虛的補藥中,則需用黃連和甘草來炮製。如果中了附子的毒,可以用生蘿蔔汁和黃連來解毒。近來陝西產的烏附子較多,但品質粗糙,皮厚,顏色白,肉質鬆散,藥效快速卻也容易消散,不如四川產的附子顏色黑、皮薄、肉質緊密細緻,藥性辛辣但不猛烈,藥效持久且越來越辣,能峻補命門的真火。

《本經》記載,附子主治風寒引起的咳嗽、氣逆,邪氣引起的寒濕,肢體痿弱、拘攣,膝蓋疼痛不能行走,能破除身體內的腫塊、積聚,治療血瘕、金瘡。

總體來說,附子氣味濃郁且辛辣,能夠通行全身十二經脈,溫暖脾胃,疏通食道梗阻,補益命門,救治陽虛,解除心腹腰膝的寒冷疼痛,開通肢體的麻痹痿弱,治療傷寒引起的呃逆不止,主治督脈強直而導致的厥逆,能救治寒疝引起的劇烈疼痛,也能收斂癰疽久潰不癒,以及治療小兒脾虛導致的慢驚風,這些病症都需要用熟附子來治療。附子是治療陰證的重要藥物,凡是傷寒陰證導致的厥逆、直接侵犯三陰經,以及中寒夾陰的病症,即使身體發熱但脈象沉細或浮虛無力,都必須用附子才能治癒。如果出現厥冷、腹痛、脈象沉細,嚴重時嘴唇發青、陰囊收縮,必須立即用生附子來峻猛地溫散。 《本經》說附子治風寒咳逆,應該是指陰寒引起的呃逆,是古人文字上的錯誤。仔細看《本經》所記載的症狀,都是因為陰寒邪氣乘虛侵犯人體所導致。它能治療金瘡,是因為傷口久了,氣血虛寒不能收斂,並非單純的出血不止。《別錄》又記載它能治療腰脊風寒,腳氣疼痛,心腹冷痛等病,總而言之都是利用它溫經散寒的作用。附子稟賦陽剛之氣,有斬關奪將的能力,能引導補氣藥走遍全身十二經脈,以恢復散失的元陽;引導補血藥進入血分,以培養不足的真陰;引導發散藥打開皮膚腠理,以驅逐體表的風寒;引導溫暖藥到達下焦,以祛除體內的寒濕。附子以白朮為輔助,是去除寒濕的聖藥,但必須與生附子一起用,才能開通經絡。如果氣虛且熱重,宜少量使用熟附子,以幫助人參、黃耆發揮藥效。肥胖體質且體內濕氣重的人,也宜少量加入烏附子來疏通經絡。附子配乾薑、炙甘草,即為四逆湯,主治少陰經的寒證。配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即為桂枝附子湯,治療風濕侵襲導致的身體疼痛、煩躁、不能轉側。配白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即為朮附湯,治療風虛導致的頭重、眩暈。配麻黃、細辛,即為麻黃附子細辛湯,治療少陰病發熱、脈沉。配大黃、黃芩、黃連,即為附子瀉心湯,治療心下痞塞且怕冷、汗出。配大黃、細辛,即為大黃附子湯,治療脅下偏痛、發熱、脈弦緊。配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白芍,即為附子湯,治療少陰病剛開始發作時的背部怕冷。配茯苓、白朮、白芍、生薑,即為真武湯,治療少陰病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疼痛、腹瀉。配乾薑、蔥白,即為白通湯,治療少陰病腹瀉、脈微弱。如果出現厥逆、無脈、乾嘔煩躁、面色發紅,加上蔥白可以通陽氣,這些都是附子配伍的巧妙之處,能在反掌之間起死回生。生用或熟用要根據具體方劑而定。趙嗣真說:生附子配乾薑,有補中帶發散的作用;熟附子配麻黃,有發散中帶補益的作用,應該選用生附子或熟附子,都離不開這個用藥的原則。至於崔氏八味丸將附子作為少陰經的引導藥,後世將其視為補藥,是錯誤的。東垣治療陰盛格陽,面紅目赤、煩渴想喝水、脈象來七八次/呼吸,但按下去就散的病症,用乾薑附子湯,加人參半斤,服藥後出汗就痊癒了。時珍說:陰寒在下,虛陽在上,用寒藥治療,陰氣會更盛;用熱藥治療,身體會拒絕吸收。熱藥冷服,吞下後,藥的寒性就消失,熱性就發揮出來,病就痊癒了,這就是熱病用寒藥治療的方法。附子藥性沉著,能溫暖脾胃、驅逐寒邪,烏頭藥性升發,能溫暖脾胃、去除風邪。如果患寒病就用附子,患風病就用烏頭,這兩種藥都走而不守,所以孕婦服用容易導致流產,是百藥中的墮胎藥之首。然而,孕婦脈弦,發熱,胎脹,怕冷,小腹像扇子一樣大的時候,《金匱要略》用附子湯來安胎,這是附子神奇的妙用。如果傷寒發熱頭痛,都是因為熱邪傳入三陰經而出現厥逆、脈沉,這是厥深熱深的徵兆。一定是在發熱頭痛七八天或十幾天後才出現厥冷、脈沉,這是陽厥,大便一定不瀉而是閉塞的。以及溫疫熱伏、厥逆和陰虛內熱、火鬱於內而怕冷的情況,如果誤用附子就會立刻導致病情惡化。附子是退陰回陽的必用藥。近世的人懷疑它的毒性而不敢用,等到陰氣極盛、陽氣耗盡才用就太遲了。而且,對於夾陰頭痛、腳冷、上熱下寒、陰邪內盛、陽氣外衰的病症,急需用人參來健壯脈象,以補益元氣,輔助以附子來溫經散寒,如果不這樣做,將如何救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