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3)
卷二 (33)
1. 川烏頭
辛熱,有毒。入祛風藥。同細辛、黑豆煮入活絡藥。同甘草炮製,按烏頭乃附子之母。春生新附即採其母,諸家《本草》未嘗發明。但云春採者為烏頭,故舉世誤認烏頭為春時取附子之小者,往往以側子代用,誤人多矣。反半夏。
發明,烏頭得春生之氣,故治風為響導。主中風、惡風、半身不遂、風寒濕痹,心腹冷痛,肩髀痛不可俯仰,及陰疽久不潰者,潰久瘡寒歹肉不斂者,並宜少加以通血脈,惟在用之得宜。小兒慢驚搐搦,涎壅厥逆,生川烏、全蠍加生薑煎服效。其烏頭之尖為末,茶清服半錢吐癲癇風痰,取其銳氣從下焦直達病所,借茶清湧之而出也。夫藥之相反者,以烏頭、半夏為最。而《金匱》赤丸及《普濟方》俱二味同用,非妙達聖義者難以語此。
白話文:
川烏頭,味辛性熱,有毒性。屬於祛風藥類。與細辛、黑豆一同煮製,可加入活絡藥中使用。與甘草一同炮製,因為烏頭是附子的母根。春天新生的附子,其實是採集自烏頭母根,但過去的《本草》書籍都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點。只是說春天採集的為烏頭,所以世人都誤以為烏頭是春天採集的較小的附子,常常用側子來代替,導致很多誤用。它與半夏藥性相反。
功效方面,烏頭得到春天的生發之氣,因此治療風症效果很好。主要用於治療中風、怕風、半身不遂、風寒濕痺,以及心腹冷痛、肩部和髖部疼痛到無法彎腰或仰頭,還有陰性瘡瘍久久無法潰爛,或是潰爛後因寒性導致肉芽不生長難以癒合等情況,都適宜少量使用,以通暢血脈,關鍵在於是否用得恰當。對於小兒慢驚風、抽搐、痰涎壅盛、昏厥等症狀,用生川烏頭和全蠍,加上生薑煎服,效果很好。將烏頭的尖端磨成粉末,用茶水送服半錢,可以催吐癲癇風痰,利用其銳利的藥性從下焦直達病灶,再藉由茶水的力量將痰排出。藥物之間相反相剋的情況,以烏頭和半夏最為顯著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赤丸和《普濟方》中卻都將這兩種藥物一同使用,不是真正理解醫理的人難以理解其中的奧妙。
2. 天雄
辛溫,大毒。即附子之獨顆無附,大倍附子者,製法與附子同。
《本經》主大風寒濕痹,歷節痛拘攣緩急,破積聚邪氣金瘡,強骨髓,輕身健行。
發明,天雄稟純陽之性,補命門三焦,壯陽精,強腎氣過於附子,故《本經》用以治大風寒開濕痹歷節拘攣諸病,陽氣衰痿者佐人參用之。天雄、附子性皆下行,若上焦陽虛者,當用參、耆,不當用此也。且烏、附之尖皆是向下生者,其臍乃向上生苗處。宗奭、元素皆誤認尖為上,惟震亨以為下部之佐者得之。《肘後》三建湯治元陽素虛,寒邪外入,厥冷脈沉及傷寒陰毒,川烏、附子、天雄炮製等分,每服四錢,加生薑十五片溫服。《金匱》治男子失精,用天雄、龍骨、桂枝、白朮為散,酒服半錢;淮南用天雄一枚,納雄雞腹中,煮爛搗,食之令人勇,取壯肝腎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天雄,味辛性溫,具有強烈的毒性。它其實是附子沒有子根的獨顆塊莖,比附子大一倍,製作方法和附子相同。
《本草經》記載,天雄主要治療嚴重的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,關節疼痛、筋脈拘攣、時緊時鬆,能破除體內的積聚,去除邪氣,還能治療金屬外傷,強健骨髓,使身體輕盈健壯、行走有力。
天雄具有純陽的性質,能補益命門和三焦,強壯陽精,增強腎氣的效果比附子更強。因此《本草經》用它來治療嚴重的風寒濕痺、關節拘攣等疾病。如果陽氣衰弱,可以搭配人參一起使用。天雄和附子藥性都向下走,如果上焦陽氣虛弱,應該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,不適合使用這類藥。而且烏頭和附子的尖端都是向下生長的,它們的臍部才是向上長出苗的地方。李宗奭、張元素都錯誤地認為尖端是向上,只有朱震亨認為它們是作用於下部的藥物才是正確的。《肘後方》的三建湯,用來治療元陽原本就虛弱,又受到外來寒邪侵襲,出現手腳冰冷、脈象沉弱,以及傷寒陰毒等症狀。將川烏、附子、天雄炮製後等量使用,每次服用四錢,加上十五片生薑溫服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治療男子遺精,使用天雄、龍骨、桂枝、白朮製成散劑,用酒送服半錢。淮南地區則將一枚天雄塞入公雞腹中,煮爛後搗碎食用,能使人變得勇敢,取其強壯肝腎之氣的功效。
3. 側子
即萴子
辛熱,大毒。
發明,側子乃散生烏附之旁,側體無定在,其氣輕揚,宜其發散四肢,充達皮毛,為治風之藥。唐·元希聲治癱瘓,有側子湯,見《外臺秘要》。又附子之初生瑣細未成者,曰漏籃,言其小而籃不能盛,漏出籃下也。專治冷漏惡瘡。
白話文:
側子,味道辛辣性屬熱,有劇毒。
根據前人研究指出,側子是烏頭(附子)旁邊長出來的,它的生長位置不固定。它的藥性輕揚發散,適合用於疏散四肢的風邪,充盈並達到皮膚毛孔,是治療風病的藥物。唐代元希聲治療癱瘓時,曾使用側子湯,相關記載可見於《外臺秘要》這本書中。另外,附子剛長出來時,細小且尚未成型的部分,稱為漏籃,意思是它太小了,連籃子都裝不住,會從籃子底下漏出來。漏籃專門用來治療寒性漏瘡和惡性瘡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