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3)

1. 川烏頭

辛熱,有毒。入祛風藥。同細辛、黑豆煮入活絡藥。同甘草炮製,按烏頭乃附子之母。春生新附即採其母,諸家《本草》未嘗發明。但云春採者為烏頭,故舉世誤認烏頭為春時取附子之小者,往往以側子代用,誤人多矣。反半夏。

白話文:

辛辣溫熱的有毒性,入藥用以祛風。與細辛、黑豆一起煮,用以調理活絡藥物。與甘草一起炮製。依據烏頭是附子的母體,春天長出新的附子,就採收它的母體,各種《本草》沒有說明。只說春天採收的為烏頭,因此世界上普遍誤認烏頭為春天時取得附子的幼小者,往往用側子替代,這對人們的誤導很大。相反的是半夏。

發明,烏頭得春生之氣,故治風為響導。主中風、惡風、半身不遂、風寒濕痹,心腹冷痛,肩髀痛不可俯仰,及陰疽久不潰者,潰久瘡寒歹肉不斂者,並宜少加以通血脈,惟在用之得宜。小兒慢驚搐搦,涎壅厥逆,生川烏、全蠍加生薑煎服效。其烏頭之尖為末,茶清服半錢吐癲癇風痰,取其銳氣從下焦直達病所,借茶清湧之而出也。夫藥之相反者,以烏頭、半夏為最。而《金匱》赤丸及《普濟方》俱二味同用,非妙達聖義者難以語此。

白話文:

烏頭在春天生長,因此治療風有很好的效果。主要用於治療中風、厭風、半身不遂、風寒濕痹、心腹冷痛、肩髀痛不可俯仰以及陰疽長期不破潰、破潰後瘡口寒冷結痂不良等。這些情況均可用少量的烏頭來疏通血脈,最重要的是用量要得當。小兒慢驚風抽搐,涎液壅塞而逆轉,可用生川烏、全蠍加上生薑煎服。烏頭的尖端磨成粉末,用茶水送服半錢,可使癲癇風痰吐出。這是取用烏頭藥性由下焦直接到達病處,借用茶水的幫助來促使藥性排出體外。藥物中相反的,烏頭和半夏最為突出。金匱赤丸以及普濟方都將這兩種藥物一起使用,如果不通曉聖人的大道理,就不容易理解。

2. 天雄

辛溫,大毒。即附子之獨顆無附,大倍附子者,製法與附子同。

《本經》主大風寒濕痹,歷節痛拘攣緩急,破積聚邪氣金瘡,強骨髓,輕身健行。

白話文:

性質辛溫,毒性強大。指[附子](中醫藥材)中去掉了與之相連的塊莖,份量大於附子者。製法與附子相同。

《本草經》記載,可治療大風寒濕痹病,全身關節痛拘攣、強直不適,破除積聚的邪氣和金瘡。有強壯骨髓,使身體輕盈敏捷的功效。

發明,天雄稟純陽之性,補命門三焦,壯陽精,強腎氣過於附子,故《本經》用以治大風寒開濕痹歷節拘攣諸病,陽氣衰痿者佐人參用之。天雄、附子性皆下行,若上焦陽虛者,當用參、耆,不當用此也。且烏、附之尖皆是向下生者,其臍乃向上生苗處。宗奭、元素皆誤認尖為上,惟震亨以為下部之佐者得之。《肘後》三建湯治元陽素虛,寒邪外入,厥冷脈沉及傷寒陰毒,川烏、附子、天雄炮製等分,每服四錢,加生薑十五片溫服。《金匱》治男子失精,用天雄、龍骨、桂枝、白朮為散,酒服半錢;淮南用天雄一枚,納雄雞腹中,煮爛搗,食之令人勇,取壯肝腎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發明,天雄秉承純陽的特性,可以補命門三焦,壯陽精,強腎氣,超過附子,所以《本經》用它來治療大風寒、開濕痹、歷節拘攣等疾病,陽氣衰亡者用它輔佐人參使用。天雄、附子的特性皆往下運行,如果上焦陽虛的人,應當用人參、黃耆,不應該用這個。另外,烏頭、附子的尖頭都是朝下生長的,它的肚臍是朝上生長的部位。宗奭、元素都誤認尖頭為上部,只有震亨認為它是下部的輔助藥才正確。《肘後》三建湯用於治療元陽素虛、寒邪外入、厥冷脈沉以及傷寒陰毒,川烏、附子、天雄炮製後等分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生薑十五片溫服。《金匱》用於治療男子失精,用天雄、龍骨、桂枝、白朮製成散劑,以酒送服半錢;淮南用天雄一枚,塞入雄雞腹中,煮熟後搗爛,食用可以讓人勇猛,這是取壯肝腎之氣的效果。

3. 側子

即萴子

辛熱,大毒。

白話文:

即萴子

辛辣燥熱,毒性強烈。

發明,側子乃散生烏附之旁,側體無定在,其氣輕揚,宜其發散四肢,充達皮毛,為治風之藥。唐·元希聲治癱瘓,有側子湯,見《外臺秘要》。又附子之初生瑣細未成者,曰漏籃,言其小而籃不能盛,漏出籃下也。專治冷漏惡瘡。

白話文:

發明,側子是生長在烏頭旁邊的,生長的位置沒有固定的地方,它的氣質輕揚,適合散發到四肢,充盈皮毛,是治療風疾的藥物。唐朝元希聲治療癱瘓,有側子湯,記載在《外臺祕要》中。另外,烏頭初生的幼小末長成的,叫做漏籃,說的是它很小連籃子都盛不下,漏出籃子下面。專門治療冷漏惡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