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4)
卷二 (34)
1. 草烏頭
一名毒公
辛熱,大毒。即烏頭之野生者。或生用,或炮用,各隨本方。有兩岐相合如烏之喙者,名烏喙。
《本經》主中風惡風、洗洗出汗,除寒濕痹、咳逆上氣,破積聚寒熱。其汁煎之,名射罔,殺禽獸。
發明,草烏頭、射罔乃至毒之物,非若川烏頭、附子之比。自非風頑急疾不可輕投,此
藥止能搜風勝濕,開頑痰,治頑瘡,以毒攻毒而已。《本經》治惡風、洗洗汗出,但能去惡風,而不能回陽散寒可知。昔人病風癬服草烏頭、木鱉子藥過多,甫入腹遂麻痹不救。烏附五種主治攸分,附子大壯元陽,雖偏下焦而周身內外無所不至。天雄峻補不減於附,而無頃刻回陽之功。川烏專搜風濕痛痹,卻少溫經之力。側子善行四末不入臟腑。草烏悍烈,僅堪外治。此烏附之同類異性者,至於烏喙稟氣不純,服食遠之可也。射罔,苦溫,大毒。人中射罔毒,以甘草、藍汁、小豆葉、浮萍、冷水、薺苨皆可一味御之。
發明,烏喙、射罔至毒之藥。雖有治屍疰症堅瘻瘡毒腫及蛇咬,先取塗肉四畔,漸漸近瘡,習習逐病至骨,瘡有熱膿及黃水腫者,方可塗之。若無膿水有生血及新傷破,即不可塗,立能殺人。
白話文:
草烏頭
又名毒公,味道辛辣性熱,毒性很強。它是野生烏頭的一種。有的時候會生用,有的時候會炮製後再用,這要根據不同的藥方而定。如果長出兩個分叉,形狀像烏鴉的喙,就叫做烏喙。
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中風、怕風、總是出汗的症狀,還能去除寒濕引起的麻痹、咳嗽氣喘,破除體內積聚的寒熱症狀。將它的汁液煎煮後,就叫做射罔,可以用來殺死禽獸。
醫家觀點認為,草烏頭和射罔都是毒性很強的藥物,不像川烏頭和附子那樣。除非是遇到非常嚴重的頑固疾病,否則不要輕易使用。這種藥只能用來驅散風邪和濕氣,化解頑痰,治療頑固的瘡瘍,以毒攻毒而已。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怕風、總是出汗的症狀,但它只能去除怕風,不能恢復陽氣、驅散寒邪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過去有人因為治療風癬,過量服用草烏頭和木鱉子,結果剛吃下去就全身麻痹,沒辦法救活。烏頭和附子這五種藥物,各有不同的主要治療方向:附子能大補元陽,雖然主要作用在下焦,但它能遍及全身內外。天雄峻補的效果不比附子差,但它沒有立刻恢復陽氣的作用。川烏主要用來驅散風濕引起的疼痛麻痹,但溫經散寒的力量比較弱。側子善於運行到四肢末端,但不會進入內臟。草烏頭藥性強烈,只能用來外敷。這些都是烏頭和附子同類但藥性不同的地方。至於烏喙,它的藥性不純,應該盡量避免服用。射罔,味道苦性溫,毒性很強。如果人中了射罔的毒,可以用甘草、藍汁、小豆葉、浮萍、冷水或薺苨等任何一種來解毒。
醫家觀點認為,烏喙和射罔都是毒性很強的藥物。雖然可以用來治療屍疰症、堅硬的瘰癧瘡毒腫以及蛇咬傷,但必須先將藥塗在傷口周圍的皮膚上,然後慢慢地靠近傷口,讓藥力慢慢地進入體內,直到骨頭,如果瘡有膿液或黃水腫脹,才可以塗抹。如果沒有膿水,有出血或新傷口,就絕對不能塗抹,否則會立刻致人死亡。
2. 白附子
甘辛溫,小毒。
發明,白附子純陽引藥勢上行,乃陽明經藥。治肝腎風癬、陰癢、洗皯黑入面脂用。其性燥血耗氣,是以類中風證,雖有痰壅禁用,小兒慢驚勿服。
白話文:
味甘、辛,性溫,帶有小毒。
前人發現,白附子是純陽性的藥物,能引導藥效向上走,主要作用於陽明經。可以用於治療肝腎引起的皮膚癬、女性陰部搔癢,也可以洗去臉上的黑斑,加入面脂中使用。但因為它藥性燥烈,會損耗氣血,所以對於類似中風的病症,即使有痰液阻塞也不能使用,還有,小孩的慢性驚風也不要服用。
3. 天南星
《本經》名虎掌
苦辛溫,有毒,治風痰生用,須以礬湯浸。若熟用以濕紙包,於煻火中炮製。用造膽星法,以南星磨末,篩去皮,臘月入黃牛膽中,懸當風處干之,年久多拌者良。或兼蜂蜜以潤其燥,但色易黑,不能久藏。
《本經》主心痛寒熱結氣,積聚,伏梁、筋痿拘緩,利水道。
發明,天南星之名,始自《開寶》,即《本經》之虎掌也,以葉取象,則名虎掌,根類取名,故名南星。雖具二名,實系一物。為開滌風痰之專藥。《本經》治心痛、寒熱、結氣,即《開寶》之下氣利胸膈也。《本經》之治積聚、伏梁,即《開寶》之破堅積也。《本經》之治筋痿拘緩,即《開寶》之治中風,除麻痹也。《本經》之利水道,即《開寶》之散血墮胎也。夫水由血不歸經所化,蘊積於經而為濕熱,則風從內發,津液凝聚為腫脹,為麻痹,為眩暈,為顛仆,為口噤身強,為筋脈拘緩,為口眼喎斜,各隨身之所偏而留著不散,內為積聚,外為癰腫,上為心痛,下為墮胎,種種變端總由濕熱所致,蓋緣一物二名。後世各執一例,是不能無兩岐之說,即仲淳之明,尚以《開寶》之文衍之為疏,而《本經》主治置之罔聞,何怪諸家採集藥性,一皆捨本逐末乎。按:天南星味辛而麻,故能治風散血。氣溫而燥,故能勝濕除痰。性緊而毒,故能攻積拔腫而治口喎舌糜。諸風口禁,更以石菖蒲、人參佐之。南星、半夏皆治痰藥也。然南星專走經絡,故中風麻痹以之為響導,半夏專走腸胃,故嘔逆泄瀉以之為響導。《千金》治婦人頭風,攻目作痛,掘地作坑燒赤,入南星於中,以醋沃之,蓋定候冷為末,酒服半錢。《易簡》治面生疣子,醋調南星末塗之,其新生之芽曰由跋。《本經》治毒腫結氣。《千金方》用之取其開結熱之用耳。
白話文:
《本經》記載它叫做虎掌。
味道苦、辛,性溫,有毒。治療風痰時要生用,必須用明礬水浸泡。如果要熟用,用濕紙包住,在熱灰中炮製。可以使用製作膽星的方法,將南星磨成粉末,篩掉皮,在臘月放入黃牛膽中,懸掛在通風的地方使其乾燥,存放多年的比較好。也可以加入蜂蜜來滋潤其乾燥,但是顏色容易變黑,不能長期保存。
《本經》記載它主治心痛、寒熱、氣滯結塊、積聚、伏梁、筋脈痿軟拘攣、小便不暢。
有人提出,天南星這個名稱,最早出自《開寶本草》,也就是《本經》中的虎掌。因為葉子的形狀像老虎的腳掌,所以叫虎掌;因為根莖像星宿,所以叫做南星。雖然有兩個名字,實際上是指同一種藥材。它是開散風痰的專門藥。《本經》中說它治療心痛、寒熱、氣滯,也就是《開寶本草》中說的下氣、疏通胸膈。《本經》中說它治療積聚、伏梁,也就是《開寶本草》中說的破除堅硬的腫塊。《本經》中說它治療筋脈痿軟拘攣,也就是《開寶本草》中說的治療中風、消除麻痹。《本經》中說它能通利小便,也就是《開寶本草》中說的散血、墮胎。水是血液不能正常運行所化生的,積聚在經絡中就會形成濕熱,進而導致風邪從內產生,津液凝結成腫脹,麻痹,眩暈,跌倒,口噤身強,筋脈拘攣,口眼歪斜等症狀,這些症狀會隨著身體的偏頗而停留在某處不散。在內會形成積聚,在外會形成癰腫,在上方會引起心痛,在下方會導致墮胎。各種各樣的病症都是由濕熱引起的,其實是因為一個藥材有兩個名稱的緣故。後世的人們各自只執著於其中的一個說法,因此就產生了分歧。即使是像朱震亨這樣明理的人,也只是根據《開寶本草》的內容進行了推衍,而對《本經》的主治作用置之不理,更何況其他各家採集藥性時都捨本逐末呢?天南星味道辛辣而麻,所以能治療風邪、散血;性質溫熱而乾燥,所以能去除濕邪、化解痰液;藥性緊而有毒,所以能攻破積聚、拔除腫塊,治療口歪、舌頭糜爛等症狀。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口噤等症狀,可以加入石菖蒲、人參來輔助。南星和半夏都是治療痰的藥物,但是南星專門走經絡,所以中風、麻痹用它效果好;半夏專門走腸胃,所以嘔吐、腹瀉用它效果好。《千金方》中記載治療婦人頭痛,眼睛脹痛,在地上挖坑燒紅,將南星放入其中,用醋澆入,等冷卻後研成末,用酒送服半錢。《易簡方》中記載治療臉上長疣子,用醋調和南星粉塗抹,長出的新芽叫做由跋。《本經》說它治療毒腫、氣滯。《千金方》用它來開解鬱結熱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