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5)

1. 半夏

辛溫,有毒。湯浸,同皂莢、白礬煮熟,薑汁拌、焙乾用;或皂莢、白礬、薑汁、竹瀝四制尤妙。咽痛醋炒用。小兒驚痰發搐及膽虛不得眠,豬膽汁炒。入脾胃丸劑,為細末薑汁拌和作面,候陳炒用。反烏附者,以辛燥鼓激悍烈之性也。忌羊血、海藻、飴糖者,以甘膩凝滯開發之力也。

《本經》主傷寒寒熱,心下堅,胸脹,咳逆,頭眩,咽喉腫痛,腸鳴下氣,止汗。

發明,半夏為足少陽本藥,兼入足陽明、太陰。虛而有痰氣宜加用之,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。止嘔為足陽明,除痰為足太陰,柴胡為之使,故小柴胡湯用之,雖為止嘔,亦助柴胡、黃芩主往來寒熱也。《本經》治傷寒寒熱,非取其辛溫散結之力歟。治心下堅、胸脹,非取其攻堅消痞之力歟。治咳逆、頭眩、非取其滌痰散邪之力歟。治咽喉腫痛,非取其分解陰火之力歟。治腸鳴下氣止汗,非取其利水開痰之力歟。同蒼朮、茯苓治濕痰,同栝蔞、黃芩治熱痰,同南星、前胡治風痰,同芥子、薑汁治寒痰,惟燥痰宜栝蔞、貝母、非半夏所能治也。半夏性燥能去濕、豁痰、健脾。今人惟知半夏去痰,不言益脾利水,脾無留濕則不生痰,故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,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,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。世俗皆以半夏、南星為性燥,誤矣。濕去則土燥,痰涎不生,非二物之性燥也。古方治咽痛喉痹,吐血、下血多用二物,非禁劑也。按:《靈樞》云,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,陰虛則目不瞑,飲以半夏湯一劑通其陰陽,其臥立至。半夏得栝蔞實、黃連,名小陷胸湯,治傷寒小結胸。得雞子清、苦酒,名苦酒湯,治少陰咽痛生瘡,語聲不出。得生薑,名小半夏湯,治支飲作嘔。得人參、白蜜,名大半夏湯,治嘔吐反胃。得麻黃,蜜丸名半夏麻黃丸,治心下悸忪。得茯苓、甘草,以醋煮半夏共為末,薑汁麵糊丸,名消暑丸,治伏暑引飲,脾胃不和,此皆得半夏之妙用。惟陰虛羸瘦,骨蒸汗泄,火鬱頭痛,熱傷咳嗽,及消渴肺痿,咳逆失血,肢體羸瘦禁用,以非濕熱之邪,而用利竅行濕之藥,重竭其津,醫之罪也,豈藥之咎哉!

白話文:

半夏,味辛性溫,帶有毒性。需要用湯浸泡後,和皂莢、白礬一起煮熟,再用薑汁拌勻、烘乾後使用;或者用皂莢、白礬、薑汁、竹瀝四種一起炮製效果更好。咽喉痛時,可以用醋炒過再用。小孩驚嚇引起的痰多抽搐,以及因膽虛導致的失眠,可以用豬膽汁炒過再用。加入脾胃丸劑時,磨成細末後用薑汁拌和做成麵團,放一段時間後再炒過使用。半夏之所以和烏頭、附子相剋,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辛辣燥熱的藥性,容易加劇彼此的強烈藥效。忌諱和羊血、海藻、飴糖一起使用,是因為這些食物的甘甜和黏膩會阻礙半夏的開散作用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半夏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心下痞硬、胸悶脹滿、咳嗽氣逆、頭暈目眩、咽喉腫痛、腸鳴腹瀉、以及止汗。

醫家闡述,半夏是足少陽經的本經藥,同時也能入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。如果體虛但有痰氣,就適合加用半夏;對於胃寒引起的嘔吐,半夏更是重要的藥材。半夏之所以能止嘔,是因為它入足陽明經;之所以能除痰,是因為它入足太陰經。柴胡能作為半夏的輔助藥,所以在小柴胡湯中會使用半夏。半夏在小柴胡湯中,雖然主要用於止嘔,但也能幫助柴胡、黃芩治療往來寒熱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半夏能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,就是因為它具有辛溫散結的作用。說它能治療心下痞硬、胸悶脹滿,就是因為它具有攻堅消痞的作用。說它能治療咳嗽氣逆、頭暈目眩,就是因為它具有滌痰散邪的作用。說它能治療咽喉腫痛,就是因為它具有分解陰火的作用。說它能治療腸鳴腹瀉、止汗,就是因為它具有利水開痰的作用。半夏和蒼朮、茯苓同用,可以治療濕痰;和栝蔞、黃芩同用,可以治療熱痰;和南星、前胡同用,可以治療風痰;和芥子、薑汁同用,可以治療寒痰。只有燥痰適合用栝蔞、貝母,而不是半夏所能治療的。半夏藥性燥,能去除濕氣、化痰、健脾。現在的人只知道半夏能化痰,卻不知道它也能夠健脾利水。脾如果沒有濕氣滯留,就不會產生痰,所以說脾是生痰的根源,肺是儲存痰液的器官。半夏之所以能治療痰飲和腹脹,是因為它的質地滑潤,味道辛辣,藥性溫和。二陳湯能使大便通暢,小便增多。世俗都認為半夏和南星藥性燥烈,這是錯誤的。濕氣去除後,脾土自然會變得乾燥,痰涎就不會產生,並非這兩味藥的藥性真的燥烈。古代醫方治療咽喉疼痛、喉痹,以及吐血、便血等症狀,經常使用這兩味藥,並非是禁用的藥材。根據《靈樞》記載,陽氣充盛時,陽蹻脈會過於旺盛,導致陰氣無法進入,如果陰氣虛弱,則會導致眼睛無法閉合。此時,用半夏湯一劑,就能夠疏通陰陽,使人立刻安睡。半夏和栝蔞實、黃連一起使用,就叫做小陷胸湯,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小結胸。半夏和雞子清(雞蛋白)、苦酒一起使用,就叫做苦酒湯,可以用來治療少陰經咽喉疼痛生瘡,導致說不出話的症狀。半夏和生薑一起使用,就叫做小半夏湯,可以用來治療支飲引起的嘔吐。半夏和人參、白蜜一起使用,就叫做大半夏湯,可以用來治療嘔吐反胃。半夏和麻黃一起用蜜做成丸藥,就叫做半夏麻黃丸,可以用來治療心下悸動。半夏和茯苓、甘草一起用醋煮過,再和薑汁麵糊做成丸藥,就叫做消暑丸,可以用來治療因伏暑引起的口渴、脾胃不和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半夏的妙用。但是,陰虛體弱、骨蒸潮熱盜汗、火鬱頭痛、熱傷咳嗽、消渴肺痿、咳嗽氣逆失血、肢體消瘦的人禁用半夏。因為這些都不是濕熱邪氣引起的疾病,如果使用利竅行濕的藥物,反而會過度耗損他們的津液,這是醫生的過錯,而不是藥物的過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