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5)
卷二 (35)
1. 半夏
辛溫,有毒。湯浸,同皂莢、白礬煮熟,薑汁拌、焙乾用;或皂莢、白礬、薑汁、竹瀝四制尤妙。咽痛醋炒用。小兒驚痰發搐及膽虛不得眠,豬膽汁炒。入脾胃丸劑,為細末薑汁拌和作面,候陳炒用。反烏附者,以辛燥鼓激悍烈之性也。忌羊血、海藻、飴糖者,以甘膩凝滯開發之力也。
《本經》主傷寒寒熱,心下堅,胸脹,咳逆,頭眩,咽喉腫痛,腸鳴下氣,止汗。
白話文:
辛溫,有毒。用湯浸泡,和皁莢、白礬煮熟,再用薑汁拌勻,焙乾使用;或者用皁莢、白礬、薑汁、竹瀝四種藥物制備,效果尤其好。咽喉疼痛時,用醋炒用。小兒驚嚇、痰多、抽搐,以及膽虛失眠,用豬膽汁炒用。入脾胃丸劑,研成細末,用薑汁拌和,做成面,等陳舊後再炒用。和烏附相剋,因為辛燥鼓激悍烈之性。忌諱和羊血、海藻、飴糖一起服用,因為甘膩凝滯開發之力。
《本經》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寒熱、心下堅硬、胸部脹滿、咳嗽、逆氣、頭暈、咽喉腫痛、腸鳴腹瀉、止汗。
發明,半夏為足少陽本藥,兼入足陽明、太陰。虛而有痰氣宜加用之,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。止嘔為足陽明,除痰為足太陰,柴胡為之使,故小柴胡湯用之,雖為止嘔,亦助柴胡、黃芩主往來寒熱也。《本經》治傷寒寒熱,非取其辛溫散結之力歟。治心下堅、胸脹,非取其攻堅消痞之力歟。治咳逆、頭眩、非取其滌痰散邪之力歟。治咽喉腫痛,非取其分解陰火之力歟。治腸鳴下氣止汗,非取其利水開痰之力歟。同蒼朮、茯苓治濕痰,同栝蔞、黃芩治熱痰,同南星、前胡治風痰,同芥子、薑汁治寒痰,惟燥痰宜栝蔞、貝母、非半夏所能治也。半夏性燥能去濕、豁痰、健脾。今人惟知半夏去痰,不言益脾利水,脾無留濕則不生痰,故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,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,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。世俗皆以半夏、南星為性燥,誤矣。濕去則土燥,痰涎不生,非二物之性燥也。古方治咽痛喉痹,吐血、下血多用二物,非禁劑也。按:《靈樞》云,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,陰虛則目不瞑,飲以半夏湯一劑通其陰陽,其臥立至。半夏得栝蔞實、黃連,名小陷胸湯,治傷寒小結胸。得雞子清、苦酒,名苦酒湯,治少陰咽痛生瘡,語聲不出。得生薑,名小半夏湯,治支飲作嘔。得人參、白蜜,名大半夏湯,治嘔吐反胃。得麻黃,蜜丸名半夏麻黃丸,治心下悸忪。得茯苓、甘草,以醋煮半夏共為末,薑汁麵糊丸,名消暑丸,治伏暑引飲,脾胃不和,此皆得半夏之妙用。惟陰虛羸瘦,骨蒸汗泄,火鬱頭痛,熱傷咳嗽,及消渴肺痿,咳逆失血,肢體羸瘦禁用,以非濕熱之邪,而用利竅行濕之藥,重竭其津,醫之罪也,豈藥之咎哉!
白話文:
半夏是足少陽的本藥,同時兼入足陽明、太陰經。對於虛弱、有痰氣的患者,應該加入半夏來治療,是治療胃寒嘔逆的最佳藥物。半夏能止嘔,屬於足陽明經;又能除痰,屬於足太陰經;柴胡是半夏的嚮導藥,因此小柴胡湯中使用了半夏,儘管小柴胡湯的目的是止嘔,但它也能幫助柴胡、黃芩一起治療往來寒熱。
《本經》中記載半夏可以治療傷寒寒熱,難道不是因為它具有辛溫散結的功效嗎?半夏可以治療心下堅、胸脹,難道不是因為它具有攻堅消痞的功效嗎?半夏可以治療咳逆、頭眩,難道不是因為它具有滌痰散邪的功效嗎?半夏可以治療咽喉腫痛,難道不是因為它具有分解陰火的作用嗎?半夏可以治療腸鳴、下氣、止汗,難道不是因為它具有利水開痰的功用嗎?
半夏和蒼朮、茯苓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濕痰;和栝蔞、黃芩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熱痰;和南星、前胡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風痰;和芥子、薑汁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寒痰;但是隻有燥痰適合用栝蔞、貝母來治療,半夏是不能夠治療燥痰的。
半夏性燥,能夠去濕、化痰、健脾。現在的人只知道半夏可以化痰,卻不知道它還可以益脾利水。脾臟沒有濕邪滯留,就不會產生痰液,所以說脾臟是產生痰液的根源,而肺臟是儲藏痰液的容器。半夏之所以能夠治療痰飲和腹脹,是因為它的質地光滑、味道辛辣、性溫。二陳湯可以使大便潤滑、小便通暢。世俗都認為半夏、南星性燥,這是錯誤的。濕邪去除後,脾土乾燥,痰液就無從產生,這並不是因為這兩種藥物性燥的緣故。
古方中治療咽痛、喉痹、吐血、下血等疾病,經常使用半夏、南星這兩種藥物,它們並不是禁忌藥物。根據《靈樞》的記載,陽氣充盛則陽蹻經脈盛旺,不能夠進入陰經,陰虛則眼睛不能閉合,服用半夏湯一劑,可以溝通陰陽,患者就能夠立即入睡。
半夏配伍栝蔞實、黃連,稱為小陷胸湯,可以治療傷寒小結胸。半夏配伍雞子清、苦酒,稱為苦酒湯,可以治療少陰咽痛生瘡,患者聲音嘶啞,不能言語。半夏配伍生薑,稱為小半夏湯,可以治療支飲作嘔。半夏配伍人參、白蜜,稱為大半夏湯,可以治療嘔吐反胃。半夏配伍麻黃,做成蜜丸,稱為半夏麻黃丸,可以治療心下悸忪。半夏配伍茯苓、甘草,用醋煮半夏,然後搗成細末,再用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劑,稱為消暑丸,可以治療伏暑引起的飲水過多,脾胃不和。這些都是半夏妙用的例子。
但是,對於陰虛羸瘦、骨蒸汗泄、火鬱頭痛、熱傷咳嗽,以及消渴肺痿、咳逆失血、肢體羸瘦的患者,禁用半夏,因為這些疾病不是濕熱邪氣引起的,而使用開竅行濕的藥物,會加重患者津液的損耗,這是醫生的罪過,而不是藥物的過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