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3)

1. 羌活

苦辛溫,無毒。香而色紫者良。

發明,羌活生於羌胡雍州,隴西西川皆有之。治足太陽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,頭痛,肢節痛,目赤,膚癢,乃卻亂反正之主帥。督脈為病,脊強而厥者,非此不能除。甄權以羌活治賊風,失音不語,多癢,手足不遂,口面喎斜,𤸷痹血癩,皆風中血脈之病也。蘇恭曰:療風宜用獨活,兼水宜用羌活,風能勝濕,故羌活能治水濕。與芎藭同用治太陽、厥陰頭痛,發汗散表,透關利節,非時感冒之仙藥也。但內傷元氣,血虛頭痛及遍身肢節痛,皆非所宜。昔人治勞力感寒,於補中益氣湯中用之。深得補中寓瀉之意。

白話文:

羌活,味道苦澀辛辣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香味濃郁、顏色呈紫色的品質最好。

藥理發現,羌活生長在羌胡地區,雍州、隴西和西川等地都有。它主要治療足太陽經的風濕病,也就是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導致的全身疼痛、頭痛、肢體關節疼痛、眼睛紅腫、皮膚搔癢等症狀,是能撥亂反正、去除病邪的主藥。督脈出現疾病,導致脊背僵硬和手腳冰冷的症狀,也只有羌活才能夠去除。甄權認為羌活可以治療賊風(一種風邪),以及失音說不出話、全身搔癢、手腳活動不便、口眼歪斜、麻木、癩病等,這些都是風邪侵入血脈所引起的疾病。蘇恭說:治療風邪最好使用獨活,兼有水濕則最好使用羌活,因為風邪可以勝過濕邪,所以羌活能治療水濕病症。與芎藭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太陽經和厥陰經的頭痛,能夠發汗散表、通利關節,是治療非時感冒(流行性感冒)的良藥。但如果是內傷元氣、血虛引起的頭痛以及全身肢體關節疼痛,就不適合使用羌活。以前的人治療勞累過度又感受風寒的病症,會在補中益氣湯中使用羌活,這深得補中兼瀉的用藥道理。

2. 升麻

甘苦平,無毒。忌見火。解莨菪毒。

《本經》闢溫疫瘴氣,邪氣蠱毒,入口皆吐出,中惡腹痛,時氣毒癘,頭痛寒熱,風腫諸毒,咽痛,口瘡。

發明,升麻能引清氣右升,足陽明本藥也。《本經》治疫瘴蠱毒,取性升上行也。治中惡腹痛,取開發胃氣也。治喉痛口瘡者,取升散少陽、陽明火熱也。同葛根則發散陽明風邪。同柴胡則升提胃中清氣,引甘溫之藥上升,故元氣下陷者,用此於陰中升陽,以緩帶脈之縮急。凡胃虛傷冷郁遏陽氣於脾土,宜升麻、葛根以升散其火鬱。故補脾胃藥非此引用不效,脾痹非此不除。升麻葛根湯乃陽明發散藥,若初病太陽便服之,發動其邪,必傳陽明,反成其害也。又升麻葛根能發痘,惟初發熱時可用,見點後忌服,為其氣升發動熱毒於上,為害莫測,而麻疹尤為切禁,誤投喘滿立至。按:升麻屬陽性升,力能扶助陽氣,捍禦陰邪,故於淋帶瀉痢脫肛方用之,取其升舉清陽於上也。古方治噤口痢,用醋炒升麻,引人參、蓮肉扶胃進食,大有神效。凡上盛下虛,吐血衄血,咳嗽多痰,陰虛火動,氣逆嘔吐,怔忡癲狂諸證,皆在所禁。

白話文:

升麻,味道甘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要避免接觸火。可以解莨菪的毒。

《本經》記載,升麻能消除溫疫、瘴氣,以及邪氣、蠱毒等,如果誤食入口,會全部吐出來。對於突然發作的腹痛、季節性的傳染病、頭痛發燒、風邪引起的腫毒、咽喉疼痛、口腔潰瘍等,都有治療效果。

《藥性發明》認為,升麻能夠引導清氣往上升,是足陽明經的本經藥。本經說升麻能治療疫病、瘴氣、蠱毒,是因為它有上升的藥性。治療突然發作的腹痛,是因為它能開發胃氣。治療咽喉疼痛、口腔潰瘍,是因為它能疏散少陽、陽明的火熱。與葛根一起使用,可以發散陽明的風邪。與柴胡一起使用,可以提升胃中的清氣,引導甘溫的藥物上升。所以元氣下陷的人,可以用升麻在陰中升陽,來緩解帶脈的收縮。凡是胃虛、受寒而使陽氣鬱結在脾土的人,都應該使用升麻、葛根來疏散其火鬱。所以補脾胃的藥如果沒有它們的引導就沒有效果,脾痹如果沒有它們也無法去除。升麻葛根湯是陽明的發散藥,如果剛開始是太陽病的症狀就服用它,會使邪氣轉移到陽明,反而會造成傷害。另外,升麻葛根可以發出痘疹,只能在剛開始發燒時使用,一旦出現痘點後就不能服用,因為它的上升發散之氣會把熱毒往上引,造成難以預料的危害,尤其是麻疹更要嚴格禁止,如果誤用會立刻引起喘滿等症狀。總之,升麻屬性是陽性且上升的,能扶助陽氣,抵抗陰邪,所以可以用在淋證、白帶、瀉痢、脫肛等病症,是取其升舉清陽的作用。古代的方子治療噤口痢,用醋炒升麻,引導人參、蓮子肉來幫助胃進食,效果非常好。凡是上盛下虛、吐血、流鼻血、咳嗽痰多、陰虛火旺、氣逆嘔吐、心悸、癲癇等症狀,都要禁止使用。

3. 苦參

苦寒,無毒。反藜蘆。

《本經》主心腹結氣,癥瘕積聚,黃癉,溺有餘瀝,逐水,除癰腫,補中,明目,止淚。

發明,苦參、黃蘗之苦寒下降,皆能益腎,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。熱生風,濕生蟲,故又能治風殺蟲。惟腎水爍而相火勝者宜之。若脾胃虛而飲食減少,肝腎虛而火衰精冷,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。久服苦參多致腰重,因其性降而不升也。觀《本經》主治皆濕熱為患之病,詳補中當是補陰之誤,以其能除濕熱,濕熱去而陰自復,目自明矣。然惟濕熱者宜之。沈存中苦腰重,久坐不能行,此因病齒痛數年,用苦參揩齒,其氣味入齒傷腎所致也。後施昭先亦用苦參揩齒,歲久亦病腰重,自後悉不用之,腰疾皆愈。或云:苦參既能補陰明目,何久服反病腰重乎,殊不知苦寒之性直入心腎,內有濕熱者,足以當之。始得之,則有輔陰祛邪之力,清熱明目之功,濕熱既去而又服之,必致苦寒傷腎,腰重腳弱在所不免,理固然也,何疑之有。

白話文:

苦參,味苦性寒,沒有毒性。不能和藜蘆這種藥材一起使用。

《本草經》記載,苦參主要治療胸腹部的氣結、腫塊積聚、黃疸病、小便淋漓不盡等症狀,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,消除癰腫,補養中氣,使眼睛明亮,並能止住眼淚。

醫家闡述,苦參和黃柏這類苦寒下降的藥材,都能夠補益腎臟,主要是利用它們苦味能乾燥濕氣、寒性可去除熱邪的特性。熱邪會產生風邪,濕氣會滋生蟲類,因此也能治療風邪和殺滅蟲類。只適合腎陰虧虛、虛火旺盛的人使用。如果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,或者肝腎虛虧、陽氣衰退、精液寒冷,以及年紀大的人都不適合使用。長期服用苦參容易導致腰部沉重,因為它藥性向下走而不能向上升提。觀察《本草經》記載的苦參主治疾病,都是屬於濕熱為患的病症。其中提到的「補中」,應該是「補陰」的錯誤記錄,因為苦參能去除濕熱,濕熱去除後陰液自然恢復,眼睛自然就明亮了。然而,苦參只適合濕熱體質的人使用。沈存中因為腰部沉重,久坐後無法行走,這是由於他患有牙痛多年,用苦參擦拭牙齒,苦參的氣味進入牙齒,損傷了腎臟所導致的。後來施昭先也用苦參擦牙,時間久了也出現腰部沉重的問題,自此不再使用,腰痛就都痊癒了。有人問:苦參既然能補陰明目,為什麼長期服用反而會導致腰部沉重呢?這是因為苦寒的藥性直接進入心腎,體內有濕熱的人,可以承受它的藥性。剛開始服用時,它有輔助陰液、祛除邪氣的作用,能清熱明目。當濕熱去除後再繼續服用,必定會導致苦寒之性損傷腎臟,出現腰部沉重、腿腳無力的情況,這是必然的道理,沒有什麼可疑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