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34)
卷一 (34)
1. 白蘚皮
一名白羊鮮
苦鹹寒,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頭風黃癉,咳逆淋瀝,女子陰中腫痛,濕痹死肌,不可屈伸,起止行步。
發明,白蘚皮氣寒善行,味苦,性燥,足太陰、陽明經去風濕熱藥也。兼入手太陰、陽明,為諸黃風痹要藥。《本經》所主皆風濕熱邪蘊釀經中之病。《千金》治嬰兒風癇,熱則生風,胸中有痰,白羊鮮湯取其善祛風熱也。世醫只施之於瘡科,淺矣。下部虛寒之人,雖有濕證勿用。
白話文:
白蘚皮,又名白羊鮮。
味道苦、鹹,性寒,沒有毒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它主要治療頭痛、黃疸病,咳嗽氣逆、小便淋漓不盡,女性陰部腫痛,因濕邪引起的痺痛導致肌肉麻木壞死,關節無法彎曲伸展,影響站立行走。
藥理闡述,白蘚皮的藥性寒涼且能疏通行氣,味道苦,藥性乾燥,是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用來祛風、除濕、清熱的藥物。它也歸入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,是治療各種黃疸、風濕痺痛的重要藥物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記載的病症都是因風濕熱邪鬱積在經絡中所引起的疾病。《千金方》用它來治療嬰兒的風癇,因為熱邪會導致生風,胸中會有痰,使用白羊鮮湯是因為它能有效祛除風熱。現在的醫生只把它用在外科治療瘡瘍,實在太過淺薄了。下半身虛寒的人,即使有濕邪的症狀也不可以使用。
2. 延胡索
即玄胡索
苦辛溫,無毒。上部酒炒,中部醋炒,下部鹽水炒。
發明,延胡索色黃入脾胃,能活血止痛,治小便溺血。得五靈脂同入肝經散血破滯。《炮炙論》曰:心痛欲死,急覓延胡,以其能散胃脘氣血滯痛也。概當歸、芍藥調腹中血虛痛,延胡、五靈治胸腹血滯痛。又延胡善行血中氣滯,氣中血滯,與當歸、桂心治一身上下諸痛,及經癸不調,產後血病,往往獨行多功,雜他藥中便緩。按延胡走而不守,惟有瘀滯者宜之,若經事先期,虛而崩漏,產後血虛而暈,咸非所宜。
白話文:
延胡索,也就是玄胡索。
味道苦、辛,性溫,沒有毒性。要根據它的作用部位來處理:作用在上部的,用酒炒;作用在中部的,用醋炒;作用在下部的,用鹽水炒。
《發明》這本書說,延胡索顏色黃,能進入脾胃經,可以活血止痛,治療小便出血的症狀。如果和五靈脂一起使用,就能進入肝經,散開瘀血,破除氣滯。《炮炙論》這本書說:心痛到快要死的時候,要趕快找延胡索來用,因為它能散開胃部氣血阻塞造成的疼痛。大致來說,當歸、芍藥是調理腹部血虛引起的疼痛,而延胡索、五靈脂是治療胸腹部血瘀造成的疼痛。另外,延胡索善於運行血液中的氣滯,也善於運行氣中的血滯,與當歸、桂心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全身各處的疼痛,以及月經不調、產後血病等問題。它常常單獨使用就能發揮很大的功效,如果和其他藥物一起用,效果反而會減弱。總之,延胡索的藥性是走竄而不停留的,只有體內有瘀滯的人才適合使用。如果月經提前來潮、屬於虛證而導致崩漏,或者產後血虛而頭暈的,都不適合使用延胡索。
3. 貝母
甘苦平微寒,無毒。反烏頭。川者味甘最佳,西者味薄次之,象山者微苦又次之,一種大而苦者,僅能解毒,並去心用。凡肺經藥皆當去心,不獨貝母也。其獨顆無瓣者名丹龍睛,誤服令人筋不收持。
《本經》主傷寒煩熱,淋瀝邪風,疝瘕喉痹,乳難金瘡,風痙。
發明,貝母乃手太陰肺經氣分藥,兼入手少陰心經。一名虻鄘風,言採其虻,善解心胸鬱結之氣,故詩人以此寓焉。肺受心包火乘,因而生痰;或為邪熱所幹,喘嗽煩悶,非此莫治。詳《本經》主傷寒煩熱者,甘寒能解煩熱也。淋瀝者,熱結二腸也。清心肺鬱熱而淋瀝通矣。疝瘕者,足厥陰之邪干手厥陰也。《經》曰:診得心脈搏滑急,為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喉痹者,熱鬱結於上也。《經》云:二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,心主三焦之脈,皆絡於喉也。乳難者,鬱熱結於手足厥陰也。風痙者,金瘡熱鬱生風而成痙,總取解散鬱結之邪也。仲景治傷寒寒實結胸,外無熱證者,小陷胸湯主之,白散亦可。二方,一主熱痰內結,一主寒實內結,雖同一例,治不可混也。俗以半夏性燥,用貝母代之,不知貝母寒潤治肺家燥痰,痰因鬱結者宜之。半夏性燥治脾胃濕痰,痰因濕滯者宜之。二者天淵,何可代用。若虛勞咳嗽,吐血咯血,肺痿肺癰,癰疽及諸鬱火證,半夏乃禁忌,皆貝母為嚮導也。至於脾胃濕熱,涎化為痰,久則生火,火痰上攻,昏憒僵仆,蹇澀諸證,生死旦夕,豈貝母可治乎。浙產者,治疝瘕,喉痹,乳難,金瘡,風痙,一切癰瘍。又同苦參、當歸治妊娠小便難,同青黛治人面惡瘡,同連翹治項上結核,皆取其開鬱散結化痰解毒之功也。
白話文:
貝母,味道甘甜、帶點苦味,性平且稍微偏涼,沒有毒性,但不能和烏頭這種藥材一起使用。產自四川的貝母味道最好,甘甜;產自西邊的貝母味道較淡,次之;產自象山的貝母味道稍微苦,又次之。還有一種又大又苦的貝母,只能用來解毒,而且使用時必須去除內心(中心部分)。一般來說,凡是屬於肺經的藥材都應該去除內心,不只是貝母而已。如果貝母是單個沒有瓣狀的,就叫做丹龍睛,誤服會導致筋脈無法收縮。
《本經》記載,貝母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煩躁、小便淋漓不盡、外感邪風、疝氣腫塊、咽喉腫痛、產後乳汁不通、刀傷出血、風邪引起的痙攣等症狀。
關於藥理的闡述,貝母是屬於手太陰肺經的氣分藥,同時也進入手少陰心經。它有一個別名叫做虻鄘風,意思是說採集貝母時有虻蟲會聚集,因為它能有效解除心胸鬱悶之氣,所以詩人也常用它來比喻。當肺受到心包之火的影響,就容易產生痰液,或是受到外來邪熱的干擾,引起喘咳、煩悶等症狀,這些情況非貝母不能治療。《本經》說貝母能治傷寒發熱煩躁,是因為其甘甜寒涼的特性可以解除熱症帶來的煩躁感。所謂的淋漓不盡,是指熱邪結聚在大小腸,貝母能清除心肺的鬱熱,小便自然能順暢。疝氣腫塊,是因為足厥陰的邪氣侵犯了手厥陰。《經》中提到,如果診斷發現心脈搏動滑動且急促,就是心疝,少腹應該有腫塊。咽喉腫痛,是因為熱邪鬱積在上面。《經》中說,兩條陰經和一條陽經的氣機結在一起,就叫做喉痹,心主三焦的脈絡都與喉嚨相連。產後乳汁不通,是因為鬱熱結聚在手足厥陰經。風引起的痙攣,是因為刀傷後熱邪鬱積生風而引起的,總的來說,都是用來解除鬱積的邪氣。張仲景治療傷寒,外表沒有發熱症狀,但體內有寒邪和實邪結聚成胸部硬塊時,會使用小陷胸湯或白散。小陷胸湯主要治療熱痰在體內結聚,白散主要治療寒邪實邪在體內結聚,雖然都是同樣的病症,但治療方法不能混淆。一般人認為半夏藥性燥烈,就用貝母來替代,卻不知道貝母性寒潤,主要治療肺部因乾燥引起的痰,適合痰液因鬱結而產生的情況。半夏性燥,主要治療脾胃因濕氣而產生的痰,適合痰液因濕氣阻滯而產生的情況。兩者差異極大,如何能互相替代?如果是虛勞引起的咳嗽、吐血、咯血、肺萎縮、肺癰、癰疽以及各種鬱火症狀,半夏是禁用的,貝母則是用藥時的引導藥。至於脾胃濕熱,導致唾液化成痰,久而久之產生火氣,火痰往上攻擊,引起昏厥、僵硬、行動不便等症狀,病情危急,性命堪憂,這種情況貝母是無法治療的。產自浙江的貝母,可以用來治療疝氣腫塊、咽喉腫痛、產後乳汁不通、刀傷出血、風引起的痙攣,以及各種癰腫瘡瘍。它還可以和苦參、當歸一起使用,治療孕婦小便困難;和青黛一起使用,治療臉上的惡瘡;和連翹一起使用,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。這些都是因為貝母具有開鬱散結、化痰解毒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