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7)

1.

甘寒,小毒。

發明,箬生小竹而葉最大,故可以之為笠。燒灰治吐衄、嘔咯及便溺諸血。又能通小便,利肺氣,散喉痹,消癰腫,每服不過一錢匕。又治痘瘡倒靨,以箬葉灰一錢匕入麝香,酒調服之。干箬蒂煎湯治胃熱呃逆。其性較柿蒂稍平。取灰以香油調塗湯火傷甚良。

白話文:

箬,味甘性寒,帶有微毒。

_發明_說,箬是小竹子長出的葉子,葉片最大,所以可以用來製作斗笠。將箬葉燒成灰,可以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嘔吐以及大小便出血等症狀。它還能通利小便,疏通肺氣,散解喉嚨腫痛,消除癰腫,每次服用量不要超過一錢匕。另外,也能治療痘瘡倒陷的狀況,用箬葉灰一錢匕加入麝香,以酒調和後服用。乾燥的箬蒂煎湯可以治療胃熱引起的打嗝。它的藥性比柿蒂稍微平和一些。將箬葉灰以香油調和後塗抹在湯火燙傷的地方,效果很好。

2. 蘆根

筍名虇蘆,莖名葦莖,花名蓬蕽

甘寒,無毒。

發明,蘆根甘寒,主消渴、胃中客熱。利小便,治噎噦,反胃嘔逆,不下食,妊娠心熱,時疫寒熱,煩悶。解河豚諸魚毒,其筍尤良。虇蘆治臍下堅癖,小便不利。葦莖中空,專於利竅,善治肺癰,吐膿血臭痰。《千金》葦莖湯以之為君,服之熱毒從小便泄去最捷;蘆花煮汁治乾霍亂心腹脹痛,若燒存性治吐衄諸血。

白話文:

蘆根,又名虇蘆,它的莖叫做葦莖,開的花叫做蓬蕽。

蘆根味甘性寒,沒有毒性。

醫家說明: 蘆根味甘性寒,主要能治療口渴、胃裡有虛熱的症狀。它能幫助小便順暢,治療打嗝、反胃想吐、吃不下東西、懷孕時心裡煩熱、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心煩悶等症狀。還能解河豚等各種魚的毒,它的筍(虇蘆)效果更好。虇蘆可以治療肚臍下方有硬塊、小便不順暢。葦莖中間是空心的,特別擅長疏通孔竅,很能治療肺癰,像是咳吐膿血、臭痰等。醫書《千金方》中的葦莖湯就是以它作為主要藥材,服用後可以快速地將熱毒從小便排出。蘆花煮汁可以治療乾霍亂引起的心腹脹痛,如果將蘆花燒成炭,可以治療吐血、流鼻血等各種出血症狀。

3. 甘蕉

即巴蕉

甘大寒,無毒。

發明,甘蕉性寒,治天行狂熱,解消渴煩悶,利小便。治濕熱黃癉,和酒服療癰腫,並以滓塗腫處良。小兒遊風臥蕉葉上即愈。治火燙以箸插入,出箸瓶盛,取油塗之。《別錄》治癰疽結熱。《肘後》治發背腫毒。《聖惠》治血淋澀痛,蘇頌治風癇欲倒,飲之取吐效,惟陰疽不赤腫者禁用。

白話文:

香蕉,又名巴蕉,性味甘甜且大寒,沒有毒性。

《發明》這本書提到,香蕉屬性寒涼,可以治療流行性高熱,消除口渴煩躁,並有利尿的功效。還能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病。將香蕉與酒一起服用,可以治療癰腫,並將剩下的香蕉渣敷在腫脹處,效果很好。小孩子患遊走性風疹,睡在香蕉葉上就能痊癒。治療火燙傷,可以用筷子插入香蕉中,取出筷子放在瓶子裡,取出的油塗抹在燙傷處。《別錄》記載,香蕉能治療癰疽結熱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能治療背部發腫的毒瘡。《聖惠方》記載,能治療血淋澀痛。蘇頌認為,能治療因風引起的癲癇欲倒,喝香蕉汁可以催吐,效果不錯,但只有陰性疽沒有紅腫的情況不能使用。

4. 蘘荷

即巴蕉之色白者

辛溫,有小毒。忌鐵。

發明,蘘荷有毒而能攻毒,為主蠱之最。中蠱者服蘘荷汁並臥葉上,即能呼出蠱主姓名。其治喉舌瘡爛,婦人月閉,及傷寒時氣,壯熱頭痛口瘡,用之皆取其辛散也。

白話文:

就是芭蕉顏色白的那種。

味道辛辣性溫,帶有輕微毒性。要避免接觸鐵器。

藥理說明: 蘘荷有毒但能以毒攻毒,是治療蠱毒的首選藥材。中蠱的人服用蘘荷汁,並躺在蘘荷葉上,就能夠說出下蠱者的姓名。它能治療咽喉和舌頭潰爛、婦女閉經,以及傷寒等時疫引起的發燒、頭痛和口腔潰瘍,這些都是利用它辛辣發散的藥性來治療的。

5. 麻黃

苦溫,無毒。去根節,湯泡去沫,曬乾用。若連根節用,令人汗不絕,其根專能止汗。

《本經》主中風傷寒,頭痛溫瘧,發表出汗,去邪熱氣,止咳逆上氣,除寒熱,破症堅積聚。

發明,麻黃微苦而溫,中空而浮。陽也,升也,入足太陽,其經循背下行,本屬寒水而又受外寒。故宜發汗去皮毛氣分寒邪,以泄寒實。若過發則汗多亡陽。或飲食勞倦,及雜病自汗表虛之證用之,則脫人元氣,禍患莫測。麻黃治衛實之藥,桂枝治衛虛之藥,二物雖為太陽經藥,其實榮衛藥也。心主榮血,肺主衛氣。故麻黃為手太陰肺經之劑,桂枝為手少陰心經之劑。傷寒、傷風而咳嗽,用麻黃湯、桂枝湯,即湯液之源也。麻黃乃肺經之專藥,故治肺病多用之。仲景治傷寒,無汗用麻黃湯,有汗用桂枝湯。夫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,在榮即為血,在衛即為汗。寒傷營,營血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閉固,故無汗發熱而惡寒。風傷衛,衛氣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不固,故有汗,發熱而惡風。是證雖屬太陽而肺實受邪氣,蓋皮毛外閉,邪熱內攻,肺氣怫鬱,故用麻黃、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,達之助表,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,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,實為發散肺經邪郁之藥也。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,而肺氣自虛,虛則補其母,故用桂枝同甘草,外散風邪以救表,內伐肝木以防脾。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,皆是脾肺之藥。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,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。又少陰證發熱脈沉,有麻黃附子細辛湯,少陰與太陽為表裡,所謂熟附配麻黃,補中有發也。《本經》治中風,是主緩風癱瘓而言;云溫瘧系濕瘧,乃傳寫之誤。破症堅積聚者,表裡兼治,非神而明之,難效其法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味苦性溫,沒有毒性。使用時要去除根部和莖節,用開水浸泡去除浮沫,然後曬乾使用。如果連根部和莖節一起使用,會導致汗流不止,而麻黃的根部則專門用於止汗。

《本經》記載,麻黃主要用於治療中風、傷寒、頭痛、間歇性發熱等症狀,能發汗、去除體內邪熱之氣、止咳平喘、消除寒熱症狀、破除體內硬塊腫瘤。

藥理闡述: 麻黃味道微苦而性溫,中間空心且質地輕浮,屬於陽性、具有上升的特性。它主要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,這條經脈循行於背部向下,本身屬於寒水之性,容易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。因此,適合用來發汗,將皮毛氣分的寒邪驅散,從而疏泄體內的寒實之症。但是,如果發汗過度,則會導致汗液過多而耗損陽氣。如果用於體虛自汗、或因飲食勞累、雜病等造成的表虛證,則會損耗元氣,造成無法預料的嚴重後果。麻黃是治療衛氣實證的藥物,而桂枝則是治療衛氣虛證的藥物。這兩味藥雖然都屬於太陽經的藥物,但實際上也是榮衛之藥。心主管榮血,肺主管衛氣。因此,麻黃是手太陰肺經的藥物,桂枝是手少陰心經的藥物。傷寒或傷風引起的咳嗽,可以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來治療,它們是湯劑的源頭。麻黃是肺經的專用藥物,所以治療肺部疾病時經常會使用。張仲景治療傷寒,無汗時使用麻黃湯,有汗時則使用桂枝湯。津液就是汗液,汗液也是血液的一部分,在榮分時為血,在衛分時為汗。寒邪侵襲營分,導致營血無法外達於衛分,衛氣因此閉塞固結,所以會出現無汗、發熱、惡寒等症狀。風邪侵襲衛分,導致衛氣無法內護於營分,營氣不固,所以會出現有汗、發熱、惡風等症狀。雖然這些症狀屬於太陽經的病變,但實際上肺臟也受到了邪氣的侵擾,因為皮毛閉塞,邪熱內攻,導致肺氣鬱結。所以,使用麻黃、甘草與桂枝同用,將營分的邪氣引出,幫助表部疏散,再佐以杏仁來宣肺利氣。由此可見,麻黃湯雖然是太陽經發汗的重劑,實際上也是疏散肺經邪氣的藥物。如果腠理不密,津液就會外泄,導致肺氣虛弱。虛則補其母,所以使用桂枝與甘草同用,外散風邪以保護表部,內伐肝木以防脾虛。再佐以芍藥來泄肝木而固脾。這些都是針對脾肺的藥物。由此可見,桂枝雖然是太陽經解肌的輕劑,實際上也是調理脾氣、救護肺氣的藥物。另外,少陰病發熱、脈沉時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和太陽互為表裡,所謂熟附配麻黃,即是在補益的同時也具有發散的作用。《本經》中記載的麻黃可以治療中風,是指緩慢發作的風癱症狀,而所謂的溫瘧,實際上是濕瘧,屬於傳抄時的錯誤。至於麻黃可以破除體內硬塊腫瘤,這是表裡兼治的方法,如果不是深刻理解其原理,很難達到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