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8)

1. 木賊

甘微苦,無毒。去節用。

發明,木賊與麻黃同形同性,故能發汗解肌,升散火鬱風濕,專主眼目風熱暴翳止淚,取發散肝肺風邪也。多用令人目腫,若久翳及血虛者非所宜。而傷暑或暴怒赤腫亦勿用之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帶點微苦,沒有毒性。使用時要去除莖上的節。

發明指出,木賊的形狀和性質與麻黃相似,因此能夠發汗、解除肌肉的緊張,向上發散體內的火氣鬱結和風濕,特別擅長治療眼睛的風熱、突然出現的眼翳和流淚,主要是利用它發散肝肺風邪的作用。過量使用容易導致眼睛腫脹,如果是長期的眼翳或血虛的人就不適合使用。另外,因為中暑或突然發怒引起的眼睛紅腫也不要使用木賊。

2. 石龍芻

一名龍鬚,即席草

苦微寒,無毒。

《本經》主心腹邪氣,小便不利,淋閉,風濕,鬼疰。

發明,龍芻生水中,性專利水。《本經》所主心腹邪氣,亦是因水濕瀦積所致,其敗席治淋及小便不通。昔人用以煮服,莫若燒灰酒服更良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又名龍鬚,就是席草。

味道苦,性微寒,沒有毒。

《本經》記載,主要能治療心腹的邪氣、小便不順暢、淋病、小便閉塞、風濕病,以及鬼疰。

說明: 龍芻生長在水中,藥性專門利水。《本經》所說的心腹邪氣,也是因為體內水濕積聚所導致,它能治療淋病及小便不通。過去的人用它煎煮服用,不如燒成灰後用酒送服效果更好。

3. 燈心草

甘寒,無毒。欲入丸劑,粳米粉漿磨之。

發明,燈心輕虛甘淡,故能泄肺利水。治急喉痹,燒灰吹之。又燒灰塗乳上飼小兒止夜啼。燒灰入輕粉、麝香治陰疳。

白話文:

燈心草,味甘性寒,沒有毒性。如果要加入藥丸中使用,要用粳米粉漿磨過。

發明者說,燈心草質地輕盈虛鬆,味甘淡,所以能夠宣洩肺氣、有利水的作用。可以治療急性喉嚨腫痛,將其燒成灰吹入喉嚨。另外,將燒成的灰塗在乳頭上餵給小孩子,可以止住夜間啼哭。將燒成的灰加入輕粉、麝香,可以治療男性陰部潰瘍。

4. 生地黃

《本經》名地髓,又名苄,音戶

甘苦寒,無毒。禁犯鐵,忌萊菔、諸血。

採得鮮者即用為生地黃,炙焙乾收者為乾地黃,以法制過者為熟地黃。

《本經》主傷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長肌肉,作湯除寒熱積聚,療折跌傷筋,久服輕身不老。生者尤良。

發明,生地黃性稟至陰,功專散血,入手足少陰、厥陰,兼行足太陰、手太陽。錢仲陽導赤散與木通同用,瀉丙丁之火。《別錄》治婦人崩中血不止,及產後血上薄心,胎動下血,鼻衄吐血,皆搗汁飲之,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煩也。其治跌撲損傷,面目青腫,以生地黃搗爛罨之即消。此即《本經》治傷中血痹、折跌筋傷等證之義。蓋肝藏血而主筋,肝無留滯則營血調,而傷中自愈,筋無邪著則三氣通,而血痹自除。作湯除寒熱積聚者,血和則結散,而諸證平矣。其曰填骨髓、長肌肉者,邪無著而形神自復也。昔人治心痛,以生地黃汁作冷淘,食之取吐,不吐則利出長蟲,如闢宮而安,此即《本經》除寒熱積聚之驗。其於服食方中用之,取以輔助諸藥,闢除三蟲,使從幽門化出也。因思《千金》靈飛散中生地黃急不可得鮮者,咸取乾者應用,乃知《本經》末後續出生者尤良一語,見古聖之苦心,無所不用其極也。愚按:生地黃與乾地黃功用不同,豈可混論。按:徐之才《別錄》云:生地黃乃新掘之鮮者,為散血之專藥。觀《本經》主治皆指鮮者而言,只緣諸家《本草》從未明言,且產處遼遠,藥肆僅有乾者,鮮者絕不可得,是不能無混用之失。曷知乾地黃既經炙焙,力能止血,安有傷中血痹,折跌筋傷等治乎。至於傷中日久,積聚內形,寒熱外顯,並宜鮮者作湯統領他藥,共襄破宿生新之功。設混用乾者則瘀傷愈結,安望其有髓充肉長之績乎。予嘗綜覽諸方,凡藥之未經火者,性皆行散,已經炙焙,性皆守中,不獨地黃為然也。

白話文:

《本經》稱它為地髓,又名苄,音同「戶」。

味道甘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使用時要避免接觸鐵器,忌與蘿蔔、各種血類藥材一起使用。

採集新鮮的就直接用作生地黃,經過烘乾炮製的則稱為乾地黃,而再經過特殊方法炮製的則稱為熟地黃。

《本經》記載生地黃能治療身體內部損傷,驅散血脈瘀阻,填補骨髓,生長肌肉,煎湯服用可以消除寒熱積聚,治療跌打損傷筋骨受損,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其中新鮮的生地黃效果更佳。

發明:生地黃的藥性極為陰寒,主要功效是散血,歸入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,也兼入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陽小腸經。錢仲陽的導赤散與木通一起使用,可以瀉除丙丁之火(指心火、小腸火)。《別錄》記載,生地黃可以治療婦女崩漏出血不止,以及產後血衝心胸,胎動出血,鼻出血和吐血,都可以將新鮮的生地黃搗汁服用,因為它能散血化瘀、解除煩躁。對於跌打損傷、面部青腫,將生地黃搗爛敷在患處就能消腫。這就印證了《本經》所說的治療身體內部損傷血脈瘀阻、跌打筋骨損傷等症狀的功效。因為肝臟儲藏血液並主導筋骨,肝氣沒有阻滯,營血就會調和,身體內部損傷自然會痊癒;筋骨沒有邪氣侵擾,三氣(指宗氣、營氣、衛氣)就會通暢,血脈瘀阻自然會消除。用生地黃煎湯消除寒熱積聚,是因為血液調和了,積聚就會消散,各種症狀也就能平息了。它所說的填補骨髓、生長肌肉,是因為邪氣沒有附著,形體和精神自然能恢復。過去有人治療心痛,用生地黃汁做成冷淘(涼麵),吃下去後可以引導嘔吐,如果沒有嘔吐則會從大便排出寄生蟲,就像打開了宮門一樣,身體自然安穩,這就是《本經》所說的消除寒熱積聚的驗證。將生地黃用於食療方劑中,是為了輔助其他藥物,驅除體內寄生蟲,使它們從幽門排出。因此想到《千金方》中的靈飛散,如果緊急情況下無法取得新鮮的生地黃,就用乾燥的生地黃代替,由此可知《本經》最後說的「生者尤良」一句,體現了古代聖賢的苦心,盡可能地使用最好的藥材。我認為:生地黃和乾地黃的功效不同,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?根據徐之才《別錄》的記載,生地黃是指新挖出來的新鮮地黃,是專門用來散血的藥物。《本經》所記載的功效都指的是新鮮的生地黃。只是因為許多本草著作都沒有明確說明這一點,加上產地遙遠,藥店裡只有乾燥的生地黃,新鮮的生地黃幾乎不可得,因此才產生了混用的錯誤。哪知道乾地黃經過炮製後,藥力反而偏向於止血,又怎麼能治療身體內部損傷、血脈瘀阻、跌打筋骨損傷等症狀呢?至於身體內部損傷日久,積聚在體內,表現出寒熱症狀,更應該用新鮮的生地黃煎湯來統領其他藥物,共同發揮破除舊疾、產生新生的功效。如果混用乾燥的生地黃,那麼瘀傷會更加凝結,又怎麼能期望它有填補骨髓、生長肌肉的功效呢?我曾經綜合考察過許多藥方,凡是沒有經過火處理的藥材,藥性都偏於行走發散,而經過炮製的藥材,藥性都偏於守中。不只是地黃如此,其他藥材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