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4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6)

1. 柘根白皮

甘溫無毒。

發明,時珍曰,柘能通腎氣,故《聖惠方》治耳鳴耳聾。藏器煮汁釀酒服,止風虛耳聾,勞損虛羸腰腎冷。《千金》治耳鳴汗出,皆由腎虛或一二十年不瘥者,方用柘根三十斤、菖蒲五斗、故鐵二十斤燒赤浸三宿,用米二石、曲二斗,用上三味汁,釀如常法制服必效,方具《千金》二十卷中。

白話文:

[柘根白皮]

味甘性溫,沒有毒性。

**發明:**李時珍說,柘樹能夠疏通腎氣,所以《聖惠方》用它來治療耳鳴耳聾。陳藏器將柘根煮汁釀酒服用,可以治療因風邪、虛弱引起的耳聾,以及因勞損導致的虛弱、消瘦、腰腎虛冷。《千金方》用它來治療耳鳴汗出,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腎虛引起的,甚至有些病患經過一、二十年都無法痊癒。治療方法是用柘根三十斤、菖蒲五斗、舊鐵二十斤燒紅後浸泡三晚,再用米二石、酒麴二斗,加上上述三種藥材的汁液,像平常釀酒一樣製作後服用,必定有效。這個方子詳細記載於《千金方》的第二十卷中。

2. 楮實

俗名谷樹子根,皮名谷白皮

甘平無毒。

發明,楮實走肝腎血分,《別錄》治陰痿水腫,益氣充肌,明目。《大明》言,壯筋骨,助陽氣,補虛勞,健腰膝,益顏色。而《修真秘旨》言,久服令人骨軟。《濟生秘旨》言,治骨鯁用楮實煎湯服之,豈非軟骨之徵乎。脾胃虛人禁用。楮根白皮《別錄》主逐水利小便。甄權治水腫氣滿。《吳普》治喉痹,總取散風祛毒之義。

白話文:

楮實,俗名叫做谷樹子根,它的樹皮叫做谷白皮。

味道甘甜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
關於它的功效,據說楮實能夠作用於肝腎的血分。《別錄》記載它能治療男性陽痿和水腫,還能補氣、使肌肉豐滿、使眼睛明亮。《大明》說它能強壯筋骨、增強陽氣、補虛勞、使腰腿健壯、改善氣色。然而,《修真秘旨》卻說,長期服用會使骨骼變得軟弱。《濟生秘旨》則說,用楮實煎湯服用可以治療魚骨卡喉,這難道不是骨骼軟化的徵兆嗎?因此,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使用。楮樹根的白皮,《別錄》記載可以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水分、利尿。甄權用它治療水腫腹脹。《吳普》用它治療喉嚨腫痛,總的來說,都是取其散風祛毒的功效。

3. 枳殼

辛苦平無毒。陳者良。生熟各隨本方。

《本經》主大風在皮膚中,如麻豆苦癢,除寒熱結。

發明,枳殼破氣化痰,泄肺走大腸,多用損胸中至高之氣。枳殼主高,枳實主下;高者主氣,下者主血。故殼主胸膈皮毛之病。《本經》所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,除寒熱結,是指表病而言。實主脾胃心腹之病。《本經》所謂止痢長肌肉,利五臟,益氣輕身,是指里病而言。凡人臟腑清利則氣自益,身自輕矣。詳枳殼、枳實皆能利氣,氣下則痰喘止,氣行則痞脹消,氣通則刺痛已,氣利則後重除也。仲景治胸脅痞滿,以枳實為要藥。諸方治下血痔痢,大腸秘塞,裡急後重,又以枳殼為通利,則枳實不獨治下,枳殼不獨治高也。然枳實性沉兼能入肝脾血分,而消食積痰氣瘀血,有沖牆倒壁之喻。枳殼性浮兼通肺胃氣分,而治喘咳,霍亂水腫,有乘風破浪之勢。與桔梗同為舟楫之劑,故柴胡、枳殼除寒熱痞滿之專藥。凡夾食傷寒感冒與表藥同用,皆無妨礙。妊娠胞肥,有瘦胎飲,乃因氣壅阻滯而設。設素稟怯弱者誤服,令母氣耗難產,子亦氣弱難育,是取虛虛之禍也。

白話文:

枳殼,味道辛苦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陳放的枳殼藥效較好。生用或熟用,需根據藥方而定。

《本經》記載,枳殼主要治療風邪侵入皮膚,引起的像麻豆一樣的搔癢,可以去除體內的寒熱結聚。

發明,枳殼能破氣化痰,使肺氣下降,並疏通大腸。但如果過量使用,會損傷胸中上部的氣。枳殼主要作用於較高部位,枳實則作用於較低部位;高處主要關乎氣,低處主要關乎血。所以枳殼主要治療胸膈和皮膚的疾病。《本經》所說治療風邪侵入皮膚,引起的像麻豆一樣的搔癢,去除寒熱結聚,是指作用於體表疾病。枳實則主要治療脾胃和心腹的疾病。《本經》所說的止瀉、促進肌肉生長、疏通五臟、增益氣力、使身體輕盈,是指作用於體內疾病。一般來說,人體臟腑清暢,氣自然就會增益,身體自然就會輕盈。總的來說,枳殼和枳實都能疏通氣機,使氣下行,痰喘就能止住;使氣運行,痞滿脹痛就能消除;使氣暢通,刺痛就能停止;使氣順暢,裏急後重就能解除。張仲景治療胸脅痞滿,把枳實當作重要藥物。其他藥方治療下血、痔瘡、痢疾、大腸堵塞、裏急後重,又會把枳殼當作通利藥物,可見枳實不僅僅是治療下部的疾病,枳殼也不僅僅是治療上部的疾病。然而,枳實性質沉降,還能進入肝脾血分,消除食積、痰氣和瘀血,有著「衝倒牆壁」的說法。枳殼性質浮升,還能疏通肺胃氣分,治療喘咳、霍亂和水腫,有著「乘風破浪」的氣勢。它和桔梗一樣,可以作為舟船的輔助藥物。因此,柴胡和枳殼是治療寒熱痞滿的專用藥物。凡是夾雜食積、外感風寒感冒,和表藥一起使用,都沒有妨礙。孕婦因胎兒過於肥胖,有瘦胎飲的藥方,這是因為氣機壅塞阻滯而設的。但如果體質虛弱的孕婦誤服,會導致母親氣血耗損而難產,胎兒也會氣弱難養,這是雪上加霜的禍患。

4. 枳實

辛苦平,無毒。

《本經》止痢長肌肉,利五臟,益氣輕身。

發明,枳實入肝脾血分,消食瀉痰,滑竅破氣,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宜枳朮。故潔古枳朮丸以調脾胃,實祖《金匱》治心下堅大如盤。用枳實白朮湯之法,腹即軟消。潔古曰,心下痞及宿食不消發熱並宜枳實、黃連。好古曰,益氣則佐之以參、朮、乾薑,破氣則佐之以大黃、芒硝,此《本經》所以言益氣,而潔古復言消瘀也。李士材云,自東垣分枳殼治高,枳實治下。好古分枳殼治氣,枳實治血。然究其功用皆利氣也。凡氣弱脾虛致停食痞滿,治當補中益氣,則食自化,痞自散。若用枳殼、枳實是抱薪救火也。

白話文:

枳實,味道辛苦,藥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
《本經》記載,枳實能止瀉,促進肌肉生長,疏通五臟機能,增強體力,使身體輕盈。

_發明_指出,枳實能進入肝脾的血分,有助於消化食物、消除痰液,使身體竅道通暢,並能破除體內氣滯。對於心下痞悶、宿食不消化等情況,都適合搭配枳實和白朮來使用。因此,李杲的枳朮丸能調理脾胃,實際上是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心下堅硬如盤的方子。使用枳實白朮湯的方法,腹部就會變得柔軟消散。李杲說,心下痞悶、宿食不消化並發熱時,適合使用枳實和黃連。張元素認為,要增強體力,可以搭配人參、白朮、乾薑;要破除氣滯,可以搭配大黃、芒硝。這就是為什麼《本經》說枳實能增強體力,而李杲又說它能消除瘀血的原因。李士材說,自從張元素將枳殼用於治療高處的病症,將枳實用於治療下處的病症;張元素又將枳殼用於理氣,將枳實用於理血。然而,仔細研究它們的功效,其實都是理氣的。凡是氣虛脾弱導致食物停滯、痞悶脹滿的情況,治療上應當補中益氣,食物自然就能消化,痞悶也會自行消散。如果使用枳殼、枳實來治療,就好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