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艾
苦辛溫,無毒。蘄州者為勝。
發明,艾性純陽,故可以取太陽真火,可以回垂絕元陽,服之則走肝脾腎三陰,而逐一切寒濕,轉肅殺之氣為融和。生用則性溫,炒熟則大熱,用以灸火則透諸經而治百病。蘇頌言其有毒,誤矣。夫用藥以治病,中病則止。若素有虛寒痼冷,婦人濕鬱帶漏之病,以艾和歸、附諸藥治之,夫何不可。艾附丸調經而溫子宮,兼主心腹諸痛。膠艾湯治虛痢,及胎妊產後下血。雷火針同丁香、麝臍熨寒痹攣痛。若老人臍腹畏冷及寒濕腳氣,以熟艾入布兜之。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。有人患風瘙癮疹,不時焮發,以絹裹,擦之即消。亦取其辛散升發之力。
白話文:
艾草,味道苦、帶辛辣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其中以蘄州產的品質最好。
藥理闡述,艾草的屬性純陽,所以能夠獲取太陽的真火之氣,可以使衰弱將絕的元陽恢復,服用後可以通行於肝、脾、腎三條陰經,並驅逐一切寒氣濕邪,將肅殺之氣轉化為溫和之氣。生用時藥性溫和,炒熟後藥性會變得燥熱,用來做艾灸則可以透達各條經絡,治療多種疾病。蘇頌說艾草有毒,是錯誤的。使用藥物來治療疾病,只要能對症下藥,疾病痊癒就應該停止用藥。如果本身體質虛寒,久病體寒,或者婦女有濕氣鬱結導致白帶異常等疾病,用艾草搭配當歸、附子等藥物來治療,有什麼不可以呢?艾附丸可以調理月經、溫暖子宮,同時也能治療心腹各種疼痛。膠艾湯可以治療虛寒性的痢疾,以及婦女懷孕、生產後出血不止。雷火針搭配丁香、麝香來熱敷可以治療寒性導致的麻痹拘攣疼痛。如果老年人肚臍腹部怕冷,或者有寒濕腳氣,可以用熟艾草裝入布袋中熱敷。只有陰虛火旺、血燥生熱以及過去有失血病的人,才需要禁止使用艾草。有人患有風瘙癮疹,時常發作,可以用絲綢包裹艾草擦拭患處,就能消退,這是因為艾草具有辛散升發的力量。
2. 茵陳蒿
苦平微寒,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風濕寒熱邪氣,熱結黃疸。
發明,茵陳有二種:一種葉細如青蒿者,名綿茵陳,專於利水,為濕熱黃癉要藥。一種生子如鈴者,名山茵陳,又名角蒿,其味辛苦小毒,專於殺蟲,治口齒瘡絕勝,併入足太陽。《本經》主風濕寒熱,熱結黃癉,濕伏陽明所生之病,皆指綿茵陳而言。仲景茵陳蒿湯以之為君,治濕熱發黃。梔子柏皮湯以之為佐,治燥熱發黃。如苗澇則濕黃,旱則燥黃。其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之為使,治瘀熱在裡而身黃,此三方分治陽黃也。其治陰黃則有茵陳附子湯,各隨燥濕寒熱而為主治。按茵陳專走氣分而利濕熱,若蓄血發黃,非此能治也。《外臺》治齒齦宣露,《千金》治口瘡齒蝕,並用燒灰塗之,有汁吐去,一宿即效。而殺蟲方中,一味煎湯,內服外洗,皆用角蒿,專取逐濕化熱之功也。
白話文:
茵陳蒿,味道苦,性平和,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茵陳蒿主要治療風濕、寒熱等邪氣,以及因熱邪結聚引起的黃疸病。
醫家闡述,茵陳蒿有兩種:一種葉子細小像青蒿的,稱為綿茵陳,主要用於利水,是治療濕熱黃疸的重要藥物。另一種結的果實像鈴鐺的,稱為山茵陳,又名角蒿,味道苦澀,帶有小毒,主要用於殺蟲,治療口齒瘡的效果極佳,並且歸屬於足太陽經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說的治療風濕寒熱、熱邪結聚引起的黃疸,以及濕邪潛伏於陽明經所引起的疾病,指的都是綿茵陳。張仲景的茵陳蒿湯以綿茵陳為主要藥材,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。梔子柏皮湯則以茵陳蒿為輔助藥材,治療燥熱引起的黃疸。如果苗地積水,則容易導致濕黃;如果乾旱,則容易導致燥黃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則以茵陳蒿為引導藥材,治療瘀熱在體內而引起的黃疸,這三種方劑分別治療陽黃。治療陰黃則有茵陳附子湯,根據燥濕寒熱的不同情況而選用主要治療藥物。總的來說,茵陳蒿專走氣分,能夠利濕清熱,但如果是因體內蓄血引起的黃疸,則茵陳蒿沒有治療效果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治療牙齦外露,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口瘡牙齒腐蝕,都是將茵陳蒿燒成灰塗抹患處,流出的汁液吐掉,隔天就能見效。而在殺蟲的方劑中,單獨煎煮茵陳蒿湯,內服或外洗,都用角蒿,主要是為了利用它祛除濕氣、化解熱邪的功效。
3. 青蒿
苦寒,無毒。莖紫者真。根莖子葉不可並用,恐成痼疾。葉主濕熱,子治骨蒸,俱宜童便制用。
《本經》主疥瘙痂癢惡瘡,殺蟲,留熱在骨節間,明目。
發明,青蒿亦有二種,一種發於早春,葉青如綿茵陳,專瀉丙丁之火,能利水道,與綿茵陳之性不甚相遠。一種盛於夏秋,微黃如地膚子,專司甲乙之令,為少陽、厥陰血分之藥。故莖紫者為良,其治骨蒸勞熱,有殺蟲之功,而不傷伐骨節中陽和之氣者,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,此與角蒿之性大都相類;又能明目,善清在上之虛熱。燒灰淋汁,和石灰點治惡瘡息肉黶瘢。蘇恭生搗敷金瘡。《經驗方》和桂心治寒瘧,但性偏苦寒,脾虛虛寒泄瀉者勿服。
白話文:
青蒿味苦性寒,沒有毒性。莖呈現紫色的才是真正的青蒿。青蒿的根、莖、子、葉不應同時使用,否則可能導致難以治癒的疾病。葉子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病症,種子則用於治療骨蒸勞熱,兩者都適合用童子尿炮製後再使用。
《本草經》記載,青蒿能治療疥瘡、搔癢、瘡痂、惡性腫瘡,能殺蟲,並能驅除殘留在骨節間的熱邪,還能明目。
前人研究指出,青蒿有兩種,一種在早春生長,葉子呈青色,像綿茵陳一樣,主要用來瀉除丙丁火熱,能利尿通便,和綿茵陳的藥性差異不大。另一種在夏秋茂盛生長,顏色微黃,像地膚子的葉子,主要作用是針對甲乙肝膽經,是少陽、厥陰經血分方面的藥。因此,莖呈紫色的青蒿品質較好,它治療骨蒸勞熱,有殺蟲的功效,且不會傷害骨節中的陽氣,因為它最早得到春季的升發之氣,這點與角蒿的藥性很相似;還能明目,擅長清除上部的虛熱。將青蒿燒成灰,用汁液混合石灰,可用來點塗治療惡性腫瘡、息肉和疤痕。蘇恭曾將新鮮的青蒿搗爛敷在金瘡上。《經驗方》中,青蒿和桂心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寒瘧,但因為青蒿藥性偏於苦寒,所以脾胃虛弱、虛寒泄瀉的人不應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