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3)

1. 茺蔚

俗名益母

辛甘微溫,無毒。忌犯鐵器。其子微炒香。蒸熟烈日曝燥杵,去殼用。

《本經》茺蔚子明目益精,除水氣,莖治癮疹,可作浴湯。

發明,茺蔚入手少陰、足厥陰血分,活血行氣,有補陰之功。凡胎前產後所恃者血氣也,胎前無滯,產後無虛,以其行中有補也。然所謂補者,是散其瘀而營血受蔭,非補養血氣之謂。《丹方》以益母之葉陰乾,拌童便、陳酒九蒸九曬,入四物湯料為丸,治產後諸證。但功專行血,故崩漏下血,若脾胃不實,大腸不固者勿用,為其性下行也。近世治番痧,腹痛嘔逆,用以濃煎,少加生蜜放溫,恣飲有效,取其能散惡血也。其子能明目,功專益精利水,水虧而瞳子收小者宜之。若火盛瞳子散大者切忌,為其辛散能助火邪也。白花者名鏨菜,嫩苗可食,故謂之菜。藏器主產後腹痛。今人治白帶用一味為末,服之大效。

白話文:

俗名為益母草。

味道辛辣甘甜,性微溫,無毒。使用時忌諱接觸鐵製器具。它的種子稍微炒過會散發香味。將種子蒸熟後在大太陽下曝曬乾燥,然後搗碎去除外殼即可使用。

《本經》記載,茺蔚子(益母草的種子)可以明目、增益精氣、消除體內水氣,莖則可治療皮膚紅疹,可以煮成藥湯沐浴。

_發明_認為,茺蔚草入於手少陰心經、足厥陰肝經的血分,有活血化瘀、疏通氣機的作用,同時也能滋補陰液。婦女在懷孕前和產後最重要的是氣血,懷孕期間氣血不淤滯,產後氣血不虛弱,就是因為茺蔚草在疏通氣機的同時有滋補作用。然而,這裡所說的滋補,是指散瘀血後使營血得到滋養,並非直接補養氣血。《丹方》記載,將益母草的葉子陰乾後,拌入童子尿和陳年老酒,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曝曬,然後加入四物湯的藥材製成藥丸,可以用來治療產後各種疾病。但因為它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,所以像是崩漏、下血等症狀,如果患者本身脾胃虛弱、大腸不固,就不要使用,因為它的藥性是往下走的。近代有人用來治療番痧(中暑),出現腹痛、嘔吐等症狀時,將益母草濃煎,加入少許生蜂蜜放溫後,讓人隨意飲用,效果顯著,是因為它能散惡血。益母草的種子可以明目,主要功效是增益精氣、利水消腫,適合水液不足而瞳孔縮小的人使用。如果體內火氣旺盛導致瞳孔放大,則絕對不能使用,因為它辛散的藥性會助長火邪。白色花的益母草又名鏨菜,嫩苗可以食用,所以被稱為菜。張藏器認為它能治療產後腹痛。現在有人用單味益母草磨成粉末服用,治療白帶效果很好。

2. 薇銜

苦澀溫,無毒。《素問》謂之麋銜,《唐本》曰鹿銜,《千金》曰鹿藥草,言鹿有疾,銜此草即瘥也。其葉大而面綠背紫者為真。蘇恭言有大小二種。保升言葉似茺蔚,叢生,有毛者,吳鳳草也。

《本經》主風濕痹,歷節痛,驚癇吐血,悸氣賊風,鼠瘻癰腫。

發明,鹿銜《本經》專主風濕痹,歷節痛,《素問》同澤術治酒風身熱懈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之病,亦取其能除痹著血脈之風濕也。又治驚癇悸氣,吐咯諸血,以其能走胃與腎肝血分,專理血中邪濕,而無留滯之患。近世治吐血、咯血用之,以其能溫補沖督之精血也。陝人名為鹿胞草,言鹿食此,即能成胎。其性溫,補下元可知。今吳興山中間亦產此。每於初夏,群鹿引子銜食乃去,洵為確真無疑。採得曬乾,一味浸酒最為有益。但性專助陽,力能走散陰精,故藏器云:婦人服之絕產無子,良有見乎此也。其子名延壽果,味微澀而甘,惟秦地有之,不特有益於老人,而嬰兒先天不足者尤為上藥。惜乎,南方罕得也。

白話文:

薇銜,味道苦澀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《素問》稱它為麋銜,《唐本草》說是鹿銜,《千金方》稱它為鹿藥草,意思是說鹿生病時,吃了這種草就能痊癒。它的葉子大,正面綠色背面紫色的是真品。蘇恭說它有大小兩種。保升說它的樣子像茺蔚,叢生,有毛的,就是吳鳳草。

《本草經》記載它主要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、癲癇、吐血、心悸氣短、中風、淋巴結腫大和癰腫。

發明:鹿銜,《本草經》認為它專門治療風濕關節痛。《素問》中提到用類似澤瀉和蒼朮的藥物來治療喝酒後引起的身體發熱、疲倦無力、出汗像洗澡一樣、怕風、呼吸短促等病症,也是因為它能去除附著在血脈中的風濕。此外,它還能治療癲癇、心悸氣短、吐血等症狀,因為它能進入胃、腎、肝的血分,專門處理血液中的邪濕,而且不會停留在體內。近代用它來治療吐血、咯血,是因為它能溫補沖脈和督脈的精血。陝西人稱它為鹿胞草,意思是說鹿吃了它,就能夠懷孕。它的藥性溫和,能夠補益下元,由此可知。現在吳興山中也產這種藥草。每到初夏,成群的鹿會帶著小鹿來吃這種草,然後才離開,這確實是真的。採集曬乾後,單獨用來浸酒,效果最好。但它的藥性專門助陽,力量強大,能夠耗散陰精,所以藏器說:婦女服用後會絕育,無法生育,這話很有道理。它的果實叫延壽果,味道微澀而帶甘甜,只有秦地才有,不僅對老年人有益,對於先天不足的嬰兒更是上好的藥材。可惜的是,南方很少能得到這種藥材。

3. 夏枯草

苦辛溫,無毒。

《本經》主寒熱瘰癧,鼠瘻,頭瘡,破症散癭結氣,腳腫濕痹,輕身。

發明,夏枯草,《本經》專治寒熱瘰癧,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。以辛能散結,苦能除熱,而癥結癭氣散矣。言輕身者,腳腫濕痹愈,而無重著之患也。佐以香附、甘草,治目珠疼夜甚者,以其稟純陽之氣,而散陰中結滯之熱也。又能解內熱,緩肝火,從治之法,並治痘後餘毒,及肝熱目赤者效。久服亦防傷胃,以善走厥陰助肝木之氣耳。

白話文:

夏枯草,味道是苦和辛,性質是溫和的,沒有毒性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夏枯草主要治療寒熱交替引起的瘰癧(淋巴結核),鼠瘻(皮膚潰瘍),頭部瘡瘍,能破除身體內的腫塊,消散癭瘤和氣滯,也能治療腳腫、濕痹,長期服用有輕身的效果。

醫家論述,夏枯草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它專門治療寒熱交替引起的瘰癧,有補養足厥陰肝經血脈的功效。因為它味道辛辣,能夠散開結塊,味道苦,能夠去除熱邪,所以能讓癥結、癭瘤、氣滯消散。說它有輕身的效果,是因為腳腫、濕痹治好了,身體就不會有沉重不適的感覺。如果搭配香附、甘草,可以用來治療眼睛晚上疼痛加劇的症狀,這是因為它蘊含純陽之氣,可以散開陰經的鬱結之熱。夏枯草也能解除身體內的熱邪,緩和肝火,這些都屬於反向治療的方法。它也能治療痘瘡之後殘留的毒素,以及肝熱引起的眼睛發紅,效果很好。但是長期服用也要注意可能會傷害脾胃,因為它善於走竄足厥陰肝經,有助於肝木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