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52)
卷三 (52)
1. 芙蓉
辛平無毒。
發明,芙蓉葉散癰疽殊有神效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,鐵箍散皆此藥也。加生大黃,赤小豆末、麝香,其功甚捷。
白話文:
芙蓉,味道辛辣,性平,沒有毒性。
(有人)發現,芙蓉葉搗散後敷在癰疽上,效果非常神奇。外科醫生把它當作秘方,稱之為清涼膏,鐵箍散等藥方都用到了這種藥。如果再加入生大黃、赤小豆粉、麝香,效果會更加迅速。
2. 山茶花
苦溫無毒。
發明,山茶花色紅味苦,開於青陽初動之時,得肝木之氣而生心火。肝藏血,心主血,故吐血、衄血、下血為要藥。生用則能破宿生新。入童便炒黑則能止血,其功不減鬱金,真血家之良藥也。
白話文:
山茶花,味道苦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這種植物的發明在於,山茶花的花朵是紅色的,味道苦,在春天開始的時候開放,它吸收了肝臟的木氣,而產生心火。肝臟儲藏血液,心臟主導血液,因此對於吐血、流鼻血、以及便血等症狀,山茶花是重要的藥材。如果直接生用,能夠破除舊血,產生新血。如果用童子小便浸泡後炒黑,則能夠止血,它的功效不亞於鬱金,確實是治療血症的好藥。
3. 密蒙花
甘平微寒無毒。嗅之即嚏者真。揀淨酒浸一宿,漉出曬乾用。
發明,密蒙入肝經血分,潤肝燥,為搜風散結目疾之專藥。治青盲昏翳,赤腫多眵淚,消目中赤脈及小兒痘瘡餘毒,疳氣攻眼宜之。
白話文:
味甘性平,略帶微寒,沒有毒性。聞到會打噴嚏的才是真品。挑選乾淨的密蒙花,用酒浸泡一個晚上,撈出曬乾後使用。
藥理發明,密蒙花歸肝經,進入血液部分,能夠滋潤肝臟的乾燥,是專門用來驅散風邪、消散結塊,治療眼疾的藥物。可以治療青盲症、眼睛昏花不明,眼睛紅腫、分泌物多、眼淚不止,消除眼睛中的紅血絲以及小兒出痘後殘留的毒素,還有疳積病氣上攻眼睛的情況,都適合使用密蒙花。
4. 木棉子
辛溫微毒。
發明,木棉葉青花黃莖赤,棉白、子黑,允為溫走命門之品。取子燒存性,不獨解黴瘡毒,而痔漏脫肛下血,每服半兩,黑豆淋酒服之。其油燃燈能昏人目,以其助淫火也。
白話文:
木棉子,味道辛辣、性質溫熱,帶有輕微毒性。
藥理發現,木棉的葉子是青色的、花是黃色的、莖是紅色的、棉絮是白色的、種子是黑色的,可以算是溫熱且能走竄到命門部位的藥材。將木棉子燒到保留藥性的程度,不僅可以解黴瘡的毒,對於痔瘡、脫肛、下血等症狀,每次服用半兩,用黑豆淋過的酒一起服下,效果很好。它的油脂點燈燃燒,會使人眼睛昏花,是因為它會助長體內的淫火。
5. 柞木皮
苦平無毒。
發明,柞專利竅,故治黃癉鼠瘻,催生,並燒末用之。
白話文:
柞木皮,味苦性平,沒有毒性。
_發明_指出,柞木獨有利竅的作用,所以可以用來治療黃疸病、鼠瘻,以及催生,也可以將柞木皮燒成灰末來使用。
6. 黃楊
苦平無毒。
發明,黃楊性斂而降,婦人難產,入達生散中服之,則痛陣便緊。又搗葉塗瘡癤,以其性斂也。
白話文:
黃楊味道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
前人發現,黃楊的藥性是收斂且下降的,婦女難產時,將它加入達生散中服用,可以讓陣痛變得更強烈。另外,將黃楊葉搗爛塗抹在瘡癤上,也是因為它有收斂的特性。
7. 放杖木
甘溫無毒。
發明,放杖專治一切風氣、血氣,理腰腳,老人浸酒服之一月放杖,故名。
白話文:
性味甘甜溫和,沒有毒性。
_藥理發明_提到,放杖這種藥材專門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、以及氣血不順的問題,可以調理腰部和腿腳的毛病。老人家用放杖浸泡酒來喝,服用一個月後就可以拋開拐杖行走,因此得名「放杖」。
8. 接骨木
一名續骨木,又名木蒴藋,俗名扦扦活
甘苦平無毒。
發明,此木專主折傷續筋骨,除風痹,齲齒,可作浴湯。根皮主痰飲水氣痰瘧,打傷瘀血,一切血不行,並煮汁服之,不可多服,以氣腥傷伐胃氣也。
白話文:
接骨木,又名續骨木,也叫木蒴藋,俗稱扦扦活。
味道甘苦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功效:這種植物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、接續筋骨,還可以祛除風濕麻痹、治療蛀牙,可以煎煮成藥湯用來洗浴。它的根皮主要用於治療痰飲、水腫、痰瘧,以及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,一切血液循環不暢的問題,都可以煎煮成藥汁服用。但是不可以過量服用,因為它氣味腥臭,會傷害胃氣。
9. 寓木部
10. 茯苓
甘淡平無毒。入補氣藥,人乳潤蒸入利水藥,桂酒拌曬入補陰藥,童便浸切。一種栽蒔而成者曰蒔苓,出浙中,但白不堅,入藥少力。凡用須去盡皮膜則不傷真氣,以皮能泄利,利津液。膜能阻滯經絡也。
《本經》主胸脅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,咳逆口焦,舌乾,利小便,久服安魂養神,不飢延年。
發明,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,甘淡性平,能守五臟真氣;其性先升後降,入手足太陰、少陰,足太陽、陽明。開胃化痰,利水定悸,止嘔逆泄瀉,除濕氣,散虛熱,《本經》治胸脅逆氣,以其降泄也。憂恚驚悸心下結痛,以其上通心氣也。寒熱煩滿,咳逆口焦舌乾,利小便,以其導熱、滋幹流通津液也。《本草》言其利小便,伐胃邪。東垣云,小便多者能止,澀者能通,又大便瀉者可止,大便約者可通。丹溪言陰虛者不宜用,義似相反者,何哉?蓋茯苓淡滲,上行生津液,開腠理,滋水之源,而下降利小便。潔古謂其屬陽,浮而升,言其性也。東垣言其陽中之陰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《經》言,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則知淡滲之性,必先上升而後下降,膀胱氣化而小便利矣。若肺氣盛則上盛下虛,上盛則煩滿喘乏,下虛則痿躄軟弱而小便頻。茯苓先升後降,引熱下滲,故小便多者能止也。大便瀉者,胃氣不和,不能分利水穀,偏滲大腸而泄注也,茯苓分利陰陽則瀉自止矣。大便約者以膀胱之水不行,膀胱硬滿,上撐大腸,故大便不能下通也,宜茯苓先利小便,則大便隨出也。至若肺虛則遺溺,心虛則少氣遺溺,下焦虛則遺溺,胞遺熱於膀胱則遺溺,膀胱不約為遺溺,厥陰病則遺溺,皆虛熱也。必上熱下寒,當用升陽之藥,非茯苓輩淡滲所宜,故陰虛不宜用也。此物有行水之功,久服損人。八味丸用之,不過接引他藥歸就腎經,去胞中久陳積垢,為搬運之功耳。是以陰虛精滑而不覺,及小便不禁者,皆不可服,以其走津也。其赤者入丙丁,但主導赤而已。其皮治水腫、膚腫、通水道、開腠理勝於大腹皮之耗氣也。
白話文:
茯苓,味道甘淡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它適合加入補氣的藥方,用人乳潤濕蒸過後則適合加入利水的藥方,用桂酒拌過曬乾則適合加入補陰的藥方,也可以用童子尿浸泡後切片使用。有一種是人工種植的,叫做蒔苓,產於浙江一帶,但顏色白而不堅硬,藥效較弱。使用茯苓時必須去除乾淨外皮和薄膜,否則會損害人體正氣,因為外皮會使人發散流失,薄膜則會阻礙經絡的運行。
《本經》記載,茯苓能治療胸脅氣逆、憂愁憤怒、驚恐、心悸、心下結痛、寒熱、煩悶、咳嗽氣逆、口渴、舌乾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安定心神、滋養精神,使人不感到飢餓,並能延年益壽。
發明,茯苓是吸收了松樹的餘氣而形成的,味道甘淡,性情平和,能守護五臟的正氣。其藥性是先升後降,歸入手足太陰、少陰經以及足太陽、陽明經。它能開胃、化痰、利水、鎮定心悸、止嘔吐、止瀉、去除濕氣、散虛熱。《本經》說它能治療胸脅氣逆,是因為它有降泄的功效。能治療憂愁憤怒、驚悸、心下結痛,是因為它能上通心氣。能治療寒熱、煩悶、咳嗽氣逆、口渴、舌乾、小便不利,是因為它能導熱、滋潤乾燥、疏通津液。《本草》記載它能利小便,去除胃部的邪氣。李東垣說,小便多的人吃了能止,小便澀的人吃了能通,大便瀉的人吃了能止,大便秘結的人吃了能通。朱丹溪說,陰虛的人不宜使用,這似乎與上述說法相反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茯苓味淡能滲利,能向上行發散,生津液,打開毛孔,滋養水源,並且能向下行利小便。張潔古說它屬陽,能浮而升,這是說它的藥性。李東垣說它屬於陽中的陰,能降而下,這是說它的功效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飲食進入胃部,會遊散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,脾氣散發精微,向上歸於肺,通暢水液的通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。由此可知,淡滲的藥性,必然是先上升後下降,膀胱氣化後小便才能順利排出。如果肺氣過盛就會出現上盛下虛,上盛則煩躁、氣喘、乏力,下虛則痿弱無力、小便頻繁。茯苓是先升後降,能引導熱氣向下滲透,所以小便多的人吃了就能止住。大便瀉是因為胃氣不和,不能順利地分化水穀,偏滲到大腸而導致腹瀉,茯苓能分理陰陽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大便秘結是因為膀胱中的水液無法排出,膀胱脹滿,向上頂住大腸,導致大便無法下行,適合用茯苓先利小便,大便就會隨之排出。至於肺虛導致遺尿,心虛導致少氣遺尿,下焦虛導致遺尿,膀胱有熱導致遺尿,膀胱失約導致遺尿,厥陰病導致遺尿,這些都是虛熱造成的。必須是上熱下寒的症狀,才應該使用升陽的藥物,茯苓這種淡滲的藥物並不適合,所以陰虛的人不宜使用。這種藥物有利水的作用,長期服用會損害人體。八味丸使用茯苓,只是為了引導其他藥物歸入腎經,去除膀胱中積存的污垢,起到搬運的作用。所以陰虛精滑而無知覺,以及小便失禁的人,都不可以服用,因為它會耗損津液。赤茯苓入丙丁火的部位,主要作用是引導赤色而已。茯苓皮能治療水腫、皮膚腫脹,疏通水道,打開毛孔,效果比大腹皮更好,且不會耗損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