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5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2)

1. 芙蓉

辛平無毒。

白話文:

辛平無毒:

氣味辛辣,性味平和,不具毒性。

發明,芙蓉葉散癰疽殊有神效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,鐵箍散皆此藥也。加生大黃,赤小豆末、麝香,其功甚捷。

白話文:

芙蓉葉散可以治療大癰疽,效果非常顯著。一些醫生為了保存這個祕方,將其命名為清涼膏、鐵箍散等。如果加入生大黃、赤小豆末、麝香,效果就會更加顯著。

2. 山茶花

苦溫無毒。

白話文:

苦、溫,無毒。

發明,山茶花色紅味苦,開於青陽初動之時,得肝木之氣而生心火。肝藏血,心主血,故吐血、衄血、下血為要藥。生用則能破宿生新。入童便炒黑則能止血,其功不減鬱金,真血家之良藥也。

白話文:

茶花色澤鮮紅,味道苦澀,在春天陽光明媚的清晨綻放,吸收了肝木之氣,生長出心火。肝臟儲藏血液,心臟主宰血液,所以茶花對於吐血、鼻衄、便血等症狀是重要的藥物。生用茶花可以破除舊血,生長新血。將茶花放入童便中炒黑後,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,其效果不亞於鬱金,是治療血癥的良藥。

3. 密蒙花

甘平微寒無毒。嗅之即嚏者真。揀淨酒浸一宿,漉出曬乾用。

白話文:

性味:甘、平、微寒,無毒。

特徵:聞到氣味就會打噴嚏的纔是真的。

用法:挑選乾淨的塊莖,用酒浸泡一夜,濾出後曬乾即可使用。

發明,密蒙入肝經血分,潤肝燥,為搜風散結目疾之專藥。治青盲昏翳,赤腫多眵淚,消目中赤脈及小兒痘瘡餘毒,疳氣攻眼宜之。

白話文:

研發,密蒙歸入肝經血分,滋潤肝臟的燥熱,是治療風結、散結、眼疾的專用藥品。治療青光眼昏暗,眼睛紅腫多眼屎,消除眼睛中的紅脈,以及小兒痘瘡的餘毒,疳氣攻眼適合使用密蒙。

4. 木棉子

辛溫微毒。

白話文:

辛溫微毒,即具有辛辣、溫熱、毒性較弱的藥性。

發明,木棉葉青花黃莖赤,棉白、子黑,允為溫走命門之品。取子燒存性,不獨解黴瘡毒,而痔漏脫肛下血,每服半兩,黑豆淋酒服之。其油燃燈能昏人目,以其助淫火也。

白話文:

木棉樹的葉子是青綠色,花是黃色,莖是紅色,棉花是白色,種子是黑色,是一種溫暖並能作用於命門的藥物。取木棉籽燒成灰,保留其藥性,不僅可以治療黴瘡和毒瘡,也能治痔瘡、脫肛和下血,每次服用半兩,用黑豆浸泡在酒中服用。木棉油燃燒的燈能夠使人昏沉,是因為它能激發淫火。

5. 柞木皮

苦平無毒。

發明,柞專利竅,故治黃癉鼠瘻,催生,並燒末用之。

白話文:

發明:

柞木專通各種竅穴,因此可用於治療黃疸、鼠瘻,並能催生。也可將其燒成末藥使用。

6. 黃楊

苦平無毒。

白話文:

苦、平性,無毒。

發明,黃楊性斂而降,婦人難產,入達生散中服之,則痛陣便緊。又搗葉塗瘡癤,以其性斂也。

白話文:

解釋:黃楊的性質是斂降,婦人難產時,放入達生散中服用,產痛就會緊迫。此外,搗碎黃楊葉塗抹在瘡癤上,也是因為它的性質是斂降。

7. 放杖木

甘溫無毒。

白話文:

甘溫無毒

發明,放杖專治一切風氣、血氣,理腰腳,老人浸酒服之一月放杖,故名。

白話文:

發明:是一種中藥方劑,專治一切風氣、血氣,理腰腳,老人浸酒服之一月後,可以放掉柺杖,因此得名。

8. 接骨木

一名續骨木,又名木蒴藋,俗名扦扦活

甘苦平無毒。

白話文:

有種中藥材稱為「續骨木」,又稱為「木蒴藋」,俗名為「扦扦活」。

它性味甘苦,屬平性,沒有毒性。

發明,此木專主折傷續筋骨,除風痹,齲齒,可作浴湯。根皮主痰飲水氣痰瘧,打傷瘀血,一切血不行,並煮汁服之,不可多服,以氣腥傷伐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發現:這種樹木主要用於治療折傷和續筋骨,祛風除痺,治齲齒,可用作洗浴藥湯。根皮主治痰飲水氣、瘧疾、跌打損傷、瘀血,一切血行不通的症狀,並煮汁服用,但不可多服,因為氣味濃厚會損傷胃氣。

9. 茯苓

甘淡平無毒。入補氣藥,人乳潤蒸入利水藥,桂酒拌曬入補陰藥,童便浸切。一種栽蒔而成者曰蒔苓,出浙中,但白不堅,入藥少力。凡用須去盡皮膜則不傷真氣,以皮能泄利,利津液。膜能阻滯經絡也。

白話文:

甘甜平淡,無毒。用於補氣的藥物中,用人乳潤蒸後加入利水藥物中,用桂酒拌曬後加入補陰藥物中,用童便浸泡後切碎。一種是人工種植的,叫做蒔苓,產於浙江中部,但顏色白而不堅硬,藥效較弱。凡是使用茯苓,必須把皮和膜全部除去,這樣纔不傷人體的真氣,因為皮有宣發瀉利的作用,會消耗津液。膜能阻滯經絡。

《本經》主胸脅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,咳逆口焦,舌乾,利小便,久服安魂養神,不飢延年。

白話文:

本經說:甘草可以治療胸脅逆氣,以及因憂慮、惱怒、驚嚇、恐懼而引起的內心結痛,寒熱煩悶,咳嗽逆氣、口舌乾焦,小便不利。長期服用甘草,可以安撫心神,滋養精神,不覺得飢餓,延年益壽。

發明,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,甘淡性平,能守五臟真氣;其性先升後降,入手足太陰、少陰,足太陽、陽明。開胃化痰,利水定悸,止嘔逆泄瀉,除濕氣,散虛熱,《本經》治胸脅逆氣,以其降泄也。憂恚驚悸心下結痛,以其上通心氣也。寒熱煩滿,咳逆口焦舌乾,利小便,以其導熱、滋幹流通津液也。《本草》言其利小便,伐胃邪。東垣云,小便多者能止,澀者能通,又大便瀉者可止,大便約者可通。丹溪言陰虛者不宜用,義似相反者,何哉?蓋茯苓淡滲,上行生津液,開腠理,滋水之源,而下降利小便。潔古謂其屬陽,浮而升,言其性也。東垣言其陽中之陰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《經》言,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則知淡滲之性,必先上升而後下降,膀胱氣化而小便利矣。若肺氣盛則上盛下虛,上盛則煩滿喘乏,下虛則痿躄軟弱而小便頻。茯苓先升後降,引熱下滲,故小便多者能止也。大便瀉者,胃氣不和,不能分利水穀,偏滲大腸而泄注也,茯苓分利陰陽則瀉自止矣。大便約者以膀胱之水不行,膀胱硬滿,上撐大腸,故大便不能下通也,宜茯苓先利小便,則大便隨出也。至若肺虛則遺溺,心虛則少氣遺溺,下焦虛則遺溺,胞遺熱於膀胱則遺溺,膀胱不約為遺溺,厥陰病則遺溺,皆虛熱也。必上熱下寒,當用升陽之藥,非茯苓輩淡滲所宜,故陰虛不宜用也。此物有行水之功,久服損人。八味丸用之,不過接引他藥歸就腎經,去胞中久陳積垢,為搬運之功耳。是以陰虛精滑而不覺,及小便不禁者,皆不可服,以其走津也。其赤者入丙丁,但主導赤而已。其皮治水腫、膚腫、通水道、開腠理勝於大腹皮之耗氣也。

白話文:

茯苓是松樹的餘氣所形成。它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能保護五臟的真氣。它先上升後下降,進入手足太陰、少陰、足太陽和陽明經。它能開胃,化痰,利水,定悸,止嘔逆泄瀉,除濕氣,散虛熱。 《本經》記載,茯苓可以治療胸脅逆氣,這是因為它有降泄的作用。又可治療憂恚驚悸、心下結痛,這是因為它能通達心氣。還可治療寒熱煩滿、咳逆口焦舌乾以及利小便,這是因為它能導熱、滋幹流通津液。《本草》記載,茯苓能利小便,消除胃邪。東垣說,茯苓能止小便過多,也能通小便澀滯,還能止大便瀉泄,通大便不通。丹溪說,陰虛的人不宜服用茯苓,這似乎與東垣的說法相反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茯苓淡滲,能上升生津液,開腠理,滋水之源,而下降利小便。潔古說茯苓屬陽,浮而升,這是說茯苓的性質。東垣說茯苓是陽中之陰,降而下,這是說茯苓的作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飲食進入胃後,遊溢精氣,上升輸布於脾,脾氣散佈精華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由此可知,淡滲的性質必先上升而後下降,膀胱氣化而小便利矣。肺氣盛則上盛下虛,上盛則煩滿喘乏,下虛則痿躄軟弱而小便頻數。茯苓先升後降,引熱下滲,所以小便過多的人服用茯苓就能止小便。大便瀉泄是胃氣不和,不能分利水穀,偏滲大腸而泄注。茯苓分利陰陽,則瀉泄自止。大便不通是膀胱之水不行,膀胱硬滿,上撐大腸,所以大便不能下通。茯苓先利小便,則大便隨之排出。至若肺虛則遺溺,心虛則少氣遺溺,下焦虛則遺溺,胞遺熱於膀胱則遺溺,膀胱不約為遺溺,厥陰病則遺溺,這些都是虛熱引起的。必上熱下寒,應當服用升陽的藥物,不適合服用茯苓這類淡滲的藥物,所以陰虛的人不宜服用茯苓。茯苓有行水之功,長期服用會損害人體。八味丸中使用茯苓,只是為了引導其他藥物歸入腎經,去除胞中久年的陳積垢,起到搬運的作用。因此,陰虛精滑而不覺的人,以及小便不禁的人,都不可以服用茯苓,因為茯苓走津液。赤茯苓入丙丁,只主導赤色而已。茯苓皮可以治療水腫、膚腫,通水道,開腠理,勝於大腹皮的耗氣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