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5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1)

1. 石南

辛苦平無毒。

《本經》養腎氣,內傷陰衰,利筋骨皮毛。

發明,石南嚴冬不凋,凌霜正赤,性溫益腎可知,《本經》養腎氣,內傷陰衰,利筋骨皮毛,皆取益腎之功。古方為風痹腎弱要藥,今人絕不知用,蓋由甄氏《藥性論》有令人陰痿之說,殊不知服此藥者,能令腎強。嗜欲之人藉此放恣,以致痿弱而歸咎於藥,良可慨也。

白話文:

石南,味道辛苦,藥性平和且無毒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它能補養腎氣,對於身體內部因陰液虧損造成的虛弱,以及筋骨皮膚毛髮的問題都有幫助。

藥理發明,石南在嚴寒的冬天也不會凋零,經霜後顏色更顯鮮紅,由此可知它的藥性溫和且能補益腎臟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補養腎氣,治療內傷導致的陰液衰弱,並對筋骨皮膚毛髮有益,都是因為它具有補腎的功效。古時候的藥方將它作為治療風濕痹痛、腎虛體弱的重要藥物,但現在的人卻幾乎不知道如何使用它,這可能是因為甄權的《藥性論》中說它會導致男性陽痿。然而,事實上服用這種藥物能使腎臟強健。那些沉迷於性慾的人,藉由服用石南來放縱慾望,最後導致陽痿,反而將責任歸咎於藥物,實在是令人感嘆。

2. 牡荊

即黃荊

實苦溫,根莖甘苦平,莖瀝甘平無毒。

發明,荊為治風逐濕、祛痰解熱之藥。實除骨間寒熱下氣,治心痛及婦人白帶。炒熟酒煎服治小腸疝氣。酒浸治耳聾。葉治霍亂轉筋,下部濕䘌腳氣腫滿,以荊莖入壇中燒煙燻湧泉穴及痛處,汗出則愈。搗爛罨蛇傷。根主頭心肢體諸風,解肌發汗。莖治火灼瘡爛。煎水漱風牙痛。荊瀝除風熱,開經絡,導痰涎,行血氣,解熱痢。《千金翼》云,凡患風人多熱,嘗宜以竹瀝、荊瀝、薑汁和勻熱服,以瘥為度。熱多用竹瀝,寒多用荊瀝。二汁同用並以薑汁助送則不凝滯。但氣虛不能食者則用竹瀝,氣實能食者則用荊瀝。

白話文:

牡荊,也就是黃荊。

果實味道苦,性溫。根莖味道甘苦,性平。莖的汁液味道甘,性平,沒有毒性。

《本草發明》記載,荊是治療風濕、祛痰、解熱的藥材。果實可以去除骨頭之間的寒熱,使氣下行,治療心痛和婦女白帶。炒熟後用酒煎服,可以治療小腸疝氣。用酒浸泡可以治療耳聾。葉子可以治療霍亂導致的轉筋,以及下部的濕疹、腳氣腫脹。將荊的莖放入壇中燒煙,燻腳底的湧泉穴和疼痛的地方,出汗就會好。搗爛敷在蛇咬傷處。根主要治療頭、心、四肢的各種風病,可以解肌發汗。莖可以治療火燒傷和瘡爛。煎水漱口可以治療風牙痛。荊的汁液可以去除風熱,疏通經絡,引導痰液,運行血氣,解除發熱痢疾。《千金翼方》說,凡是患風病的人大多有熱症,應該用竹瀝、荊瀝、薑汁混合均勻加熱服用,以痊癒為止。熱症偏重就用竹瀝,寒症偏重就用荊瀝。兩種汁液一起使用,並用薑汁幫助送服,就不會凝滯。但是氣虛不能吃東西的人就用竹瀝,氣實能吃東西的人就用荊瀝。

3. 蔓荊子

苦辛溫,無毒。

《本經》主筋骨間寒熱濕痹,拘攣,明目,堅齒,利九竅,去白蟲。

發明,蔓荊子入足太陽,體輕而浮,故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急。上行而散,故能明目,堅齒,利九竅,去白蟲,及風寒目痛,頭面風虛之證。然胃虛人不可服,恐助痰濕為患也。凡頭痛目痛,不因風邪而血虛有火者禁用;瞳神散大尤忌。

白話文:

蔓荊子,味道苦澀辛辣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它主要治療筋骨之間的寒熱、濕氣引起的痠痛麻木、肢體拘攣,能使眼睛明亮,鞏固牙齒,疏通九竅,驅除體內的寄生蟲。

醫家認為,蔓荊子歸足太陽膀胱經,藥性輕浮向上,所以能治療筋骨之間的寒熱、濕氣引起的痠痛麻木、拘攣急迫等症狀。它的藥性向上發散,所以能使眼睛明亮、鞏固牙齒、疏通九竅、驅除寄生蟲,以及治療風寒引起的眼睛疼痛、頭面部風虛等症狀。但是,胃腸虛弱的人不宜服用,恐怕會加重痰濕的症狀。凡是頭痛、眼睛疼痛,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,而是因為血虛有火的人禁用此藥;瞳孔散大的人尤其忌用。

4. 紫荊皮

苦平無毒。苦如膽而紫厚者良。

發明,紫荊,木之精也,入手足厥陰血分。能破宿血,下五淋,通小腸,解諸毒。治傷寒赤膈,黃耳,活血消腫,為杖瘡必用之藥。治癰疽流注諸毒,冷熱不明者用紫荊皮、獨活、赤芍、白芷、白蠟炒為末,蔥湯調敷。痛甚筋不舒者加乳香甚驗。

白話文:

紫荊皮,味道苦澀,藥性平和且無毒。其中味道像膽汁一樣苦,且外皮呈現紫紅色又厚實的品質最佳。

藥理發明:紫荊,是樹木的精華,主要作用於手腳厥陰經的血分。它能破除體內積存的瘀血,治療五淋(指小便淋瀝不暢的疾病),疏通小腸,並能解各種毒素。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赤膈(胸膈疼痛)和黃耳(耳朵紅腫),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,是治療杖傷(棍棒造成的傷)的必用藥物。也用於治療癰疽、流注等各種毒瘡,如果病患感覺忽冷忽熱、症狀不明顯,可以使用紫荊皮搭配獨活、赤芍、白芷,再用白蠟炒過後磨成粉,用蔥湯調和後敷在患處。如果疼痛劇烈、筋脈拘攣不舒,可以加入乳香,效果會更好。

5. 木槿根皮

甘苦微寒無毒。

發明,槿為癬科要藥,潤燥活血。川中所產質厚色紅稱勝,而世不易得,土槿皮亦可用之,但力薄耳。其治腸風下血,取其清熱滑利也。其治痢後作渴,餘熱在經,津液不足也。其花以千瓣白者為勝,陰乾為末,治反胃吐食,陳糯米湯下二錢,日再服。紅者治腸風血痢,白者治白帶、白痢,並焙入藥。子治偏正頭風,燒煙燻患處,並用為末,酒服一錢匕效。

白話文:

木槿根皮,味甘苦,性質稍微寒涼,沒有毒性。

發明者說,木槿是治療癬類疾病的重要藥材,具有潤燥和活血的功效。四川產的木槿根皮品質最好,顏色紅潤且厚實,但世間不易取得,土槿皮也可以使用,但藥力較弱。它能治療腸風下血的症狀,是因為它能清熱並使腸道滑利。它能治療痢疾後口渴的症狀,是因為痢疾後還有餘熱留在經絡中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。木槿花以白色千瓣者為最佳,陰乾後磨成粉末,可以治療反胃吐食,用陳年糯米湯送服二錢,每天服用兩次。紅色的木槿花可以治療腸風下痢,白色的木槿花可以治療白帶和白痢,都需要經過焙乾後入藥。木槿的種子可以治療偏頭痛和正頭痛,可以燒成煙燻患處,也可以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一錢匙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