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5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0)

1. 水萍

辛寒,無毒。浮水面,小而背紫者是。

《本經》主暴熱身癢,下水氣勝酒,長鬚發,止消渴。

發明,浮萍發汗勝於麻黃,下水捷於通草。惡疾癘風遍身者,濃煎浴半日多效。其性輕浮,入肺經達皮膚,故能發揚邪汗。《本經》主暴熱身癢者,專疏肌表風熱也。下水氣者,兼通陽明肉理也。勝酒者,陽明通達而能去酒毒也。長鬚發者,毛竅利而血脈榮也。止消渴者,經氣和而津液復也。浮萍為祛風專藥。去風丹,用紫背浮萍為末,蜜丸,彈子大,豆淋酒下一丸。治大風癩風,一切有餘,風濕腳氣及三十六種風皆驗。而元氣本虛人服之,未有不轉增劇者。至於表虛自汗者,尤為戈戟。

白話文:

水萍,味辛性寒,沒有毒性。它生長在水面上,背部呈紫色的小型水萍是藥用的。

《本經》記載,水萍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發熱、皮膚搔癢,以及因體內水濕過多導致的疾病。它也能夠解酒,促進鬚髮生長,並止渴。

發明 指出,水萍的發汗效果比麻黃好,利水效果比通草快。對於患有嚴重皮膚病,像是癩病導致全身遍佈病灶的人,用濃煎的水萍湯沐浴半天,效果很好。水萍的藥性輕浮,可以進入肺經,直達皮膚,所以能夠發散邪氣,使其從汗液排出。《本經》說它能治療突然發生的發熱、皮膚搔癢,主要是因為它能夠疏散皮膚表面的風熱。它能消除體內水濕,是因為它能夠疏通陽明經的肌肉紋理。它能解酒,是因為陽明經疏通後,能夠去除酒毒。它能促進鬚髮生長,是因為它能使毛孔通暢,使血脈運行旺盛。它能止渴,是因為它能調和經氣,使津液恢復。水萍是祛風的專用藥。去風丹這個藥方,是用紫背水萍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做成丸子,像彈珠大小,用豆淋酒送服一顆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麻風病,各種因邪氣過盛導致的疾病,風濕、腳氣以及三十六種風病,效果都很好。但是,對於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服用,沒有不會使病情加重的。至於體表虛弱而自汗的人,更應當避免使用,會使病情更加惡化。

2.

甘寒,無毒。

發明,蓴性味滑。常食發氣,令關節急。患痔漏、腳氣、積聚,皆不可食,為其寒滑傷津也。《千金方》治熱瀉嘔逆漏氣,澤瀉湯、麥門冬湯並用之。取其清胃脘之熱逆也。又能壓丹石,解百藥毒。

白話文:

蓴菜,味甘性寒,沒有毒性。

_發明_指出,蓴菜的性質是滑利的。如果經常食用,會使氣機發散,導致關節活動不靈活。患有痔瘡、肛漏、腳氣、腹部積塊的人,都不可以食用,因為它性寒滑利,會損傷津液。《千金方》中,用蓴菜來治療因熱引起的腹瀉、嘔吐、腸氣不順,澤瀉湯、麥門冬湯中也使用了蓴菜,是取其能夠清除胃部積熱、使氣機恢復正常的作用。此外,蓴菜還能抑制丹砂等礦物藥的副作用,並能解多種藥物中毒。

3. 海藻

苦鹹寒,小毒。反甘草。

《本經》主癭瘤結氣,散頸硬核,療癰腫癥瘕堅氣,腹中上下雷鳴,下十二種水腫。

發明,海藻咸能潤下,寒能泄熱利水,故《本經》主癭瘤結核,癰腫癥瘕,散十二經水及除浮腫、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,使邪從小便而出。《經》云:咸能軟堅。營氣不從,外為浮腫,隨各引經藥治之。凡海中諸藥性味相近,主療一致,雖有不同,亦無大異。

白話文:

海藻,味苦鹹,性寒,帶有小毒。不能與甘草一起使用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海藻主要治療癭瘤(頸部腫塊)、氣結、散除頸部堅硬的腫塊,還能治療癰腫、癥瘕(腹部腫塊)等堅硬的氣結,以及腹部上下腸鳴,並能消除十二種水腫。

藥理闡述,海藻味鹹能潤滑通便,性寒能清泄熱邪、利水消腫,因此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治療癭瘤、結核、癰腫、癥瘕,並能疏散十二經脈的水濕,去除浮腫、腳氣、留飲痰氣等濕熱病邪,使這些邪氣從小便排出。《醫經》說:鹹味能軟化堅硬的腫塊。體內營氣運行不暢,外在表現就是浮腫,可以根據不同的經脈用藥來治療。海中各種藥物的性味和功效都比較接近,主要治療的疾病也大致相同,雖然有些差異,但差別不大。

4. 昆布

鹹寒滑,小毒。

發明,咸能軟堅,故癭堅如石者,非此不能除。能破陽邪水腫,與海藻同功。然此物下氣,久服瘦人,海島人常食之,水土不同故耳。凡海中菜皆損人,不獨昆布、海藻為然。

白話文:

昆布,味道鹹、性質寒涼而滑潤,帶有微小的毒性。

_發明_說:鹹味能軟化堅硬的東西,所以對於像石頭一樣堅硬的癭瘤,除了昆布沒有其他東西能去除。它能破除因陽邪引起的水腫,功效和海藻相同。然而,這種東西會使氣向下行,長期服用會使人消瘦,海島居民經常食用,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。凡是海裡的蔬菜都對人有害,不只是昆布、海藻這樣而已。

5. 石草部

6. 石斛

甘淡微苦鹹平,無毒。酒浸用。種類最多,惟川者味甘淡、色黃、無岐,可無傷胃之虞。古稱金釵者為最,以其色黃如金,旁枝如釵,故有是名。近世絕無此種,川者差堪代用。其餘雜產、味苦色晦、中虛多岐者,味皆極苦,誤用損人。凡入湯藥酒浸曬乾入丸劑,薄切,米飲漿曬乾磨之。

《本經》主傷中除痹下氣,補五臟,虛勞羸瘦,強陰益精,久服厚腸胃。

發明,石斛足太陰、少陰脾腎之藥。甘可悅脾,故厚腸胃而治傷中。咸能益腎,故益精氣而補虛羸,為治胃中虛熱之專藥;又能堅筋骨,強腰膝,骨痿痹弱,囊濕精少,小便餘瀝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石斛,味道甘甜、清淡,帶點微苦和鹹味,性平,沒有毒性。通常會用酒浸泡後使用。石斛種類繁多,其中以四川產的石斛味道最甘甜清淡,顏色偏黃,沒有分叉,較不會傷害腸胃。古代稱作「金釵」的石斛是最好的,因為它的顏色黃如黃金,旁枝像髮釵一樣,所以有這個名稱。但現在已經絕跡,四川產的石斛勉強可以替代使用。其他地方產的石斛,味道苦澀,顏色暗淡,中間空心且多分叉,味道都非常苦,誤用會損害身體。石斛一般入湯藥或用酒浸泡,曬乾後可製成丸劑。使用時要切成薄片,用米漿浸泡後曬乾磨成粉。

《本經》記載石斛能治療身體內部損傷、解除痺痛、降逆氣,能補養五臟,改善虛勞瘦弱,強壯陰氣、補益精髓,長期服用能增厚腸胃。

藥理闡述,石斛是足太陰脾經和少陰腎經的藥物。味道甘甜能使脾臟愉悅,所以能增厚腸胃,治療身體內部損傷。味道鹹能補益腎臟,所以能補益精氣、改善虛弱瘦弱,是治療胃中虛熱的特效藥;又能強健筋骨、強壯腰膝,對於骨骼痿軟、肢體麻痺無力、陰囊潮濕、精液稀少、小便滴瀝的人都適合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