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9)

1. 梓白皮

苦寒無毒。取根去外黑皮用。

《本經》治熱毒,去三蟲。

發明,梓皮苦寒,能利太陽、陽明經濕熱,仲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之。其治溫病復傷寒飲變為胃啘者,煮汁飲之。取其引寒飲濕邪下泄也。

白話文:

梓白皮,味苦性寒,沒有毒性。取它的根,去掉外面的黑色粗皮後使用。

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熱毒,並能驅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。

_發明_提到,梓樹皮味苦性寒,能夠疏通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濕熱,張仲景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就用到了它。它也能治療溫病後又感受寒邪,導致飲邪變為胃脘不適的狀況,將它煮汁服用。這是取它能引導寒飲濕邪向下排泄的作用。

2. 梧葉皮

苦寒無毒。

《本經》主惡蝕陰瘡五痔,殺三蟲。

發明,梧之與桐本是二種。梧子狀如胡椒,性熱助火,咳嗽多痰者勿食。梧葉消腫毒,生毛髮。《本經》治惡蝕陰瘡。《肘後》治發落不生。《醫林正宗》治癰疽發背,大如盤,臭腐不可近,用梧葉醋蒸貼上,熱退痛止,漸漸生肉收口。梧皮煎汁療小兒丹毒、惡瘡。《本經》治五痔、殺三蟲,今人煎湯熏洗腸痔脫肛,即《本經》治五痔之應。浸水塗鬚髮黑潤,過用則發黃赤,助火之驗也。

白話文:

梧桐樹葉的皮,味道苦、性寒,沒有毒性。

《本經》記載,主要治療腐爛侵蝕的陰部瘡瘍、痔瘡,以及殺滅體內寄生蟲。

_發明_中提到,梧桐和泡桐本來是不同的兩種植物。梧桐的果實形狀像胡椒,性質熱,會助長體內火氣,咳嗽多痰的人不要食用。梧桐葉可以消除腫毒、促進毛髮生長。《本經》記載能治療腐爛侵蝕的陰部瘡瘍。《肘後方》記載能治療頭髮脫落不長。《醫林正宗》記載能治療癰瘡、發背,病灶大如盤子,散發惡臭讓人無法靠近,可以用梧桐葉加醋蒸熟後敷在患處,能退熱止痛,逐漸長出新肉癒合傷口。梧桐樹皮煎汁可以治療小兒丹毒、惡瘡。《本經》記載能治療痔瘡、殺滅體內寄生蟲,現在的人用煎湯熏洗治療腸痔脫肛,就是《本經》所說治療痔瘡的應用。浸泡在水中塗抹鬍鬚頭髮可以使之烏黑潤澤,但過度使用會使頭髮變黃變紅,這是它助長火氣的驗證。

3. 桐實

辛寒有毒。

發明,桐子不入食品,專供作油。其狀如罌,摩塗疥癬毒腫。吐風痰喉痹,以桐油和水掃入喉中則吐。誤食吐者,得酒即解。

白話文:

桐實,味道辛辣、性寒而且有毒。

發明,桐樹的果實不能食用,專門用來榨油。它的外型像小罐子,磨擦塗抹可以治療疥瘡、癬以及毒腫。還可以催吐風痰和治療喉嚨腫痛,將桐油和水混合後掃入喉嚨可以催吐。誤食後導致嘔吐,喝了酒就能解毒。

4. 海桐皮

一名刺桐

苦平無毒。

發明,海桐皮能行經絡達病所。治風濕腰腳不遂,血脈頑痹,腿膝疼痛,赤白瀉痢,及去風殺蟲。蟲牙風痛,煎湯漱之。疳蝕疥癬,磨汁塗之。目赤膚翳,浸水洗之。此藥專去風濕,隨證入藥服之。無風濕者勿用。

白話文:

又名刺桐。

味道苦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
前人發現,海桐皮能疏通經絡,直達病灶。可以治療風濕導致的腰腿活動不靈活、血脈麻木不仁、腿膝疼痛、赤白痢疾,以及驅風殺蟲。如果是蟲牙引起的牙痛,可以用煎好的藥湯漱口。如果是疳瘡、疥癬等皮膚病,可以將藥磨成汁塗抹。如果是眼睛紅腫、有翳障,可以用浸泡過藥的水清洗。這味藥專門用來祛除風濕,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加入其他藥物一起服用。沒有風濕病的人不要使用。

5. 川楝實

即金鈴子,苦楝根附

苦寒小毒。酒浸蒸軟去皮核,取淨肉捻作餅,焙乾用。

《本經》主溫病傷寒大熱煩狂,殺三蟲疥瘡,利小便水道。

發明,川楝苦寒性降,能導濕熱下走滲道;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,而不知其蕩熱止痛之用。《本經》主溫病煩狂,取以引火毒下泄,而煩亂自除。其溫病之下,又續出傷寒二字,以溫病原從冬時伏邪,至春隨陽氣而發,故宜苦寒以降泄之。其殺三蟲、利水道,總取以苦化熱之義。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鬱作痛,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亦宜用之,以金鈴子能降火逆。延胡索能散結血,功勝失笑散,而無腥穢傷中之患。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、殺蟲利水專藥,然多有用之不效者,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,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。此言雖迥出前輩,然猶未達至治之奧。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痛,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,以解錯綜之邪。更須察其痛之從下而上引者,隨手輒應。設痛之從上而下注者,法當辛溫散結,苦寒良非所宜。諸痛皆爾,不獨疝瘕為然。近有一人牙宣出血不止,諸治罔效,或令以楝實研細,綿裹塞齒齦即止。詳血從內出外治,何能即應?因以少許置舌上,其苦直透諸齦,況有罅漏,安得不滲入於經也。苦楝根治蠱毒,煎湯服之即時吐出。又能殺蟲治瘧。其花燒煙闢蚊蟲,亦《本經》殺蟲之驗。

白話文:

川楝實,又名金鈴子,是苦楝樹的根部附屬物。

其性味苦寒,帶有小毒。通常將其用酒浸泡後蒸軟,去除外皮和果核,取出淨肉,捻成餅狀,烘乾後使用。

《本經》記載它主要用於治療溫病、傷寒引起的高熱煩躁、精神錯亂等症狀,能殺滅體內寄生蟲、治療疥瘡,並能促進小便排泄。

發明指出,川楝性質苦寒,有下降的特性,能夠引導濕熱向下排出。人們只知道它能治療疝氣,卻不知道它有消除熱毒、止痛的功效。《本經》中記載它能治療溫病煩躁,就是利用它引導火毒向下排泄,使煩躁不安的症狀自然消除。在溫病之後又提到傷寒,是因為溫病本來是冬季潛伏的邪氣,到春季隨著陽氣而發作,因此要用苦寒的藥物來降泄。它能殺蟲、利小便,都是取用其苦味來轉化熱邪的原理。古方中的金鈴子散,用於治療心包火鬱引起的疼痛,也適用於婦女產後因血瘀結塊引起的心痛,因為金鈴子能降逆火。搭配延胡索可以散開瘀血,效果勝過失笑散,而且沒有後者腥臭傷身的缺點。以前的人認為川楝是治療疝氣腹痛、殺蟲、利水的專用藥,但很多人用了卻沒效果,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川楝主要治療的是陰囊腫脹、陰莖僵硬疼痛,屬於濕熱引起的疝氣,不適合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疼痛入腹、厥逆嘔吐等寒疝。雖然這個說法與前人的觀點不同,但還沒達到最精確的治療方法。疝氣通常是由寒邪束縛熱邪引起的,常常會牽引作痛,必須要用川楝的苦寒加上茴香的辛熱,才能解除這種錯綜複雜的邪氣。更要觀察疼痛是從下向上牽引,還是從上向下注瀉,隨手就能判斷治療方向。如果是從上向下注瀉的疼痛,就應當用辛溫的藥物來散結,苦寒的藥物就不適合了。各種疼痛都是如此,不僅僅是疝氣。最近有一人牙齦出血不止,用各種方法治療都沒效果,有人建議將川楝實磨成細末,用棉花包裹塞在牙齦處,立刻止血。仔細想,血是從內部流出的,外治怎麼會立刻見效?是因為用少量川楝實放在舌頭上,那種苦味直接滲透到牙齦,加上牙齦有縫隙,所以藥物才能滲入經絡而起作用。苦楝根能治療蠱毒,煎湯服用後能立刻吐出毒物。它也能殺蟲、治療瘧疾。它的花燃燒後產生的煙霧可以驅趕蚊蟲,這也印證了《本經》所說的殺蟲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