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32)
卷三 (32)
1. 桂心
辛甘大溫無毒。即肉桂之去外色淡,但存中心深紫,切之油潤者是。
發明,桂心既去外層苦燥之性,獨取中心甘潤之味,專溫營分之裡藥。故治九種心痛,腹內冷痛。破痃癖等病,與經絡軀殼之病無預,非若肉桂之兼通經脈,和營衛,堅筋骨,有寒濕風痹等治也。
白話文:
桂心,味道辛辣甘甜,屬性大溫,沒有毒性。它是肉桂去除外層淡色部分後,只留下中心深紫色的部分,切開後呈現油潤的樣子。
發明:桂心已經去除了外層苦澀乾燥的性質,只取用中心甘甜滋潤的滋味,是專門溫暖營分的藥物。因此,它可以用來治療九種心痛、腹部內部的寒冷疼痛,以及破除痃癖等疾病。它與經絡、軀殼的疾病沒有關係,不像肉桂那樣兼具疏通經脈、調和營衛、強健筋骨,以及治療寒濕風痹等功效。
2. 牡桂
一名大桂
辛甘微苦溫,無毒,甜厚而闊者是。
《本經》主上氣咳逆,結氣喉痹吐吸,利關節,補中益氣,久服通神,輕身不老。
發明,牡桂辛勝於甘,而微帶苦,性偏溫散,而能上行。故《本經》治上氣咳逆,成無己利肺氣,皆取辛散上行之力。時珍不察,乃與桂枝同列,非智者一失歟。蓋桂枝是最上枝條,亦名柳桂,言如柳條之嫩小也。蓋牡者陽也,牡桂是稟離火純陽之氣,故味帶苦,且大且厚,與桂枝絕不相類,何可混言。《本經》言,治上氣咳逆,導下焦之陰火逆上也。治結氣,辛溫開結也。喉痹吐吸,同氣相招,以引浮游之火下泄也,然必兼苦寒降泄之味用之。利關節,從內而達於表也。補中益氣,久服通神,輕身不老,補助真元,陽生陰長也。然須詳素稟豐腴,濕勝火衰者為宜。若瘦人精血不充,火氣用事,非可例以為然也。其至心腹冷痛,癥瘕血痹,筋脈拘攣,冷痰霍亂,其功不減肉桂。但治相火不歸,下元虛冷,力不能直達下焦,為稍遜耳。
白話文:
牡桂,又名大桂。
味道辛辣、甘甜,帶點微苦,性質溫和,沒有毒性。味道甜且厚實寬大的才是好的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牡桂主要治療氣喘、咳嗽、氣結、咽喉腫痛導致呼吸困難等症狀。還能疏通關節、補養中焦、增強氣力,長期服用可以使人精神通達,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
藥理闡釋:牡桂的辛辣味比甘甜味更強,還帶有微苦,藥性偏溫熱且能向上發散。因此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治療氣喘、咳嗽等上氣症狀,成無己認為它能疏通肺氣,都是因為它辛散上行的力量。李時珍沒有仔細分辨,竟然把它和桂枝放在一起比較,這實在是聰明人的一個失誤。桂枝是桂樹最上面的嫩枝,也叫柳桂,說明它像柳條一樣嫩小。牡桂代表陽,是禀賦離火的純陽之氣,所以味道帶苦,而且又大又厚,跟桂枝完全不同,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?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治療氣喘、咳嗽,是因為它能引導下焦的陰火向上逆行;治療氣結,是靠它辛溫的藥性來開解鬱結;治療咽喉腫痛、呼吸困難,是因為同氣相求,能引導浮遊的火氣向下疏洩,但必須同時搭配苦寒、降洩的藥味一起使用。它能疏通關節,是從身體內部到達表面的作用。補養中焦、增強氣力,長期服用能使人精神通達,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是因為它能補助人體真元,使陽氣生發,陰氣增長。但是,必須詳細考慮個人體質,適合那些體態豐滿、濕氣重、火氣衰弱的人。如果身體瘦弱、精血不足、火氣旺盛的人,就不能隨便使用。牡桂對於心腹冷痛、腫塊、血瘀、筋脈拘攣、冷痰、霍亂等症狀,功效不亞於肉桂。只是在治療相火不歸位、下元虛冷方面,因為力量不能直接到達下焦,效果稍微遜色一些。
3. 筒桂
俗名官桂
辛甘溫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百病養精神,和顏色,為諸藥先聘通使。久服面生光華,媚好常如童子。
發明,筒桂辛而不熱,薄而能宣,為諸藥通使,故百病宜之。《本經》言其養精神,和顏色,有辛溫之功,無壯火之患也,為諸藥先聘通使。凡開提之藥,補益之藥,無不宜之。久服而生光華,媚好常如童子,以其質薄、性輕,無桂心、肉桂、牡桂等雄烈之氣,力勝真陰之比。《別錄》治心痛、脅痛、脅風,溫經通血脈,止煩出汗,皆薄則宣通之義。《綱目》乃以《別錄》、元素二家之言,皆混列牡桂之下。蓋牡桂是桂之大者,功用與肉桂相類,專行氣中血滯。筒桂則專行胸脅,為脹滿之要藥。凡中焦寒邪拒閉,胃氣不通,嘔吐酸水,寒痰水癖,奔豚死血,風寒痛痹,三焦結滯並宜薄桂,蓋味厚則泄,薄則通也。
白話文:
俗名叫做官桂。
味道辛辣、甘甜,藥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各種疾病,滋養精神,使氣色紅潤,可以作為各種藥物的先導,引導藥效到達病灶。長期服用能使臉色光澤,容貌美好,如同孩童一般。
_發明_指出,筒桂味道辛辣但藥性不燥熱,質地輕薄而具有宣散的作用,所以能引導各種藥物,因此適用於治療各種疾病。《本經》說它能滋養精神,使氣色紅潤,是因為它具有辛溫的功效,而沒有助長體內虛火的弊端,所以能成為各種藥物的先導。凡是能開散提氣的藥物,或是補益的藥物,都適合搭配筒桂。長期服用能使臉色光澤,容貌美好,如同孩童一般,是因為它的質地輕薄,藥性溫和,沒有桂心、肉桂、牡桂等藥物那樣強烈的燥熱之氣,功效可以勝過滋養真陰的藥物。《別錄》記載它能治療心痛、脅痛、脅部受風、溫暖經絡、疏通血脈、止煩躁出汗,都是因為它質地輕薄而能宣通的功效。《綱目》將《別錄》和元素兩家對筒桂的論述,都混雜在牡桂之下。牡桂是桂樹中較大的品種,功效與肉桂相似,主要用於疏通氣滯血瘀。而筒桂則專門作用於胸脅部位,是治療胸腹脹滿的重要藥物。凡是中焦虛寒、阻滯不通,導致胃氣不順、嘔吐酸水、寒痰積聚、水腫、氣逆上衝、死血停留、風寒疼痛麻木、三焦氣機阻滯等病症,都適合使用輕薄的筒桂,因為味道厚重的藥物會導致泄瀉,而輕薄的藥物則能疏通。
4. 桂枝
辛甘微溫,無毒。
發明,麻黃外發而祛寒,遍徹皮毛,故專於發汗。桂枝上行而散表,透達營衛,故能解肌。元素云,傷風頭痛,開腠理,解肌發汗,去皮膚風濕,此皆桂枝所治。時珍乃以列之牡桂之下,誤矣。按:仲景治中風解表,皆用桂枝湯,又云,無汗不得用桂枝,其義云何。夫太陽中風,陽浮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衛實營虛,故發熱汗出,桂枝湯為專藥。又太陽病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,陰虛陽必湊之,皆用桂枝發汗。此調其營,則衛氣自和,風邪無所容,遂後汗解,非桂枝能發汗也。汗多用桂枝湯者,以之與芍藥調和營衛,則邪從汗去,而汗自止,非桂枝能止汗也。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,非也。桂枝辛甘發散為陽,寒傷營血,亦不可少之藥。麻黃湯、葛根湯未嘗缺此,但不可用桂枝湯,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。若夫傷寒尺脈不至,是中焦營氣之虛不能下通於衛,故需膠飴加入桂枝湯,方取稼穡之甘,引入胃中,遂名之曰建中。更加黃耆,則為黃耆建中。借表藥為里藥,以治男子虛勞不足。《千金》又以黃耆建中換入當歸為內補建中,以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,不特無餘邪內伏之虞,並可杜陽邪內陷之患,非洞達長沙妙用難以體此。詳桂枝本手少陰血分藥,以其兼走陽維,凡傷寒之邪無不由陽維傳次,故此方為太陽首劑。昔人以桂枝湯為太陽經風傷衛之專藥,他經皆非所宜,而仲景三陰例中陰盡復陽靡不用之,即厥陰當歸四逆,未嘗不本桂枝湯也。桂附各具五體,各有攸宜。肉桂雖主下元,而總理中外血氣。桂心專溫臟腑營血,不行經絡氣分。牡桂性兼上行,統治表裡虛寒。薄桂善走胸脅,不能直達下焦。桂枝調和營衛,解散風邪而無過汗傷表之厄,真藥中之良品,允為湯液之祖也。《本經》之言牡桂兼肉桂、桂心而言,言筒桂兼桂枝而言也。其他板桂、木桂僅供香料、食料,不入湯藥。
白話文:
桂枝,味道辛辣甘甜,性質稍微溫熱,沒有毒性。
發明觀點:麻黃的作用是向外發散並驅除寒邪,它能遍布全身的皮膚毛孔,所以特別擅長發汗。而桂枝則是向上走竄,能夠疏散體表,通達營氣和衛氣,因此能夠解肌(解除肌肉的緊張)。有位醫家叫元素說過,桂枝可以治療因傷風引起的頭痛,能打開毛孔,解除肌肉的緊張,發汗,去除皮膚上的風濕,這些都是桂枝的治療範圍。時珍(李時珍)把它列在牡桂之下,是錯誤的。
關於桂枝的應用:仲景(張仲景)治療中風解表,都使用桂枝湯,但又說「沒有汗不能用桂枝」,這是為什麼呢?所謂的太陽中風,是指陽氣浮盛,陰氣虛弱。陽氣浮盛會導致發熱,陰氣虛弱會導致出汗。由於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,所以會出現發熱和出汗的症狀。桂枝湯是治療這種情況的特效藥。另外,太陽病發熱出汗,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,陰氣虛,陽氣自然湊上去,這種情況也要用桂枝來發汗。這樣做的目的是調和營氣,營氣調和了,衛氣自然也會平和,風邪就沒有容身之處,於是汗自然停止。所以,不是桂枝能發汗,而是調和營衛的結果。如果汗出很多,也用桂枝湯,是因為用桂枝和芍藥來調和營衛,這樣邪氣可以從汗液排出,汗自然就止住了。也不是桂枝有止汗的作用。
世俗認為傷寒無汗不能用桂枝,這種觀點是錯誤的。桂枝味辛甘,性發散,屬於陽性藥,寒邪傷及營血,也需要用到桂枝。麻黃湯和葛根湯中也從來都少不了桂枝,只是不能用桂枝湯而已,因為桂枝湯中含有芍藥,芍藥性酸寒,有收斂肌表的功效。如果傷寒脈象出現尺脈摸不到,那是因為中焦營氣虛弱,無法下達到衛氣,所以需要加入膠飴到桂枝湯中,利用膠飴甘甜的特性,引導藥力進入胃中,因此叫做建中湯。如果再加入黃耆,就叫做黃耆建中湯。這是借用表藥來治療裡虛的方法,用來治療男子虛勞不足。《千金方》又用當歸替代黃耆,做成內補建中湯,用來治療婦人產後虛弱不足,這樣不僅沒有殘留邪氣潛伏的隱患,還可以避免陽邪內陷的危險。如果不是深入理解了張仲景的用藥精髓,很難理解這些道理。
詳細來說,桂枝本質上是手少陰心經的血分藥,又兼能行走陽維脈。凡是傷寒的邪氣,沒有不是通過陽維脈傳遞的,所以桂枝湯成為治療太陽病的首選方劑。以前的人認為桂枝湯是治療太陽經風邪傷衛的專用藥,不適用於其他經絡。但仲景在治療三陰病時,只要陰氣衰退而陽氣復甦的情況,都用到了桂枝湯,即使是厥陰病的當歸四逆湯,也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。
桂和附子各有不同的歸經和用途。肉桂雖然主要作用在下焦,但能總體調理全身的血氣。桂心則專門溫補臟腑營血,不走經絡氣分。牡桂的藥性兼具上行的作用,統治表裡虛寒。薄桂擅長行走胸脅,不能直接到達下焦。桂枝能調和營衛,解散風邪,而且沒有過度發汗損傷肌表的弊端,是藥材中的良品,堪稱湯液的始祖。《本經》所說的牡桂,兼指肉桂和桂心,而所說的筒桂,則兼指桂枝。其他的板桂、木桂只能用作香料或食材,不能入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