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土蕈

蕈,通作菌,甘寒有毒。

發明,處處山中有之,以其得嵐嶂鬱蒸之氣而生,助長濕熱最甚。過食令人腹痛、顱脹,或發痰氣嘔逆,其在初春蟄蟲未起之時為毒尚淺,夏秋濕熱盛行之時,毒邪尤甚。以其多有蛇虺之毒也。即生朽株上者,除槐榆松柳杉桑,及雚蘆根者食之無虞。然日久蟲生味苦,亦不宜食。他如皂莢、苦竹、茅根,生者不無小毒,食之多發瘡疥。而生於楓樹上者,食之毒攻心包,令人笑不止,急以苦茗地漿或生白礬研,新汲水解之。諸菌之可食者,首推雷驚菌,次則糖菌、松花菌,味極鮮美。若味苦或辣皆為有毒,切不可食。至如光白如銀,中夜有光,上有毛,下無紋,底無贈襉,仰卷色赤,欲爛無蟲,洗之水黑,煮之不熟者,並有大毒傷人。中其毒者,非地漿清糞不能救之。昔聞有人得一大菌,光潤可愛,置之瓶中,蠅蚋撲上即死,究其所得之處乃在古塚穴中洵為桫枋之毒無疑。今人煮菌,每以銀飾並燈心草置鍋中,但驗其銀色黑者即為有毒,近見食蕈而死者與河豚無異,特表而出之。

白話文:

菇類,通常也稱作菌,味道甘甜、性寒且有毒。

說明:各地山中都有,因為它吸收山嵐瘴氣和潮濕的蒸氣而生長,所以最容易助長體內的濕熱。吃太多會導致腹痛、頭脹,或產生痰氣、嘔吐等不適。在初春,冬眠的蟲還沒出來活動時,毒性比較輕;到了夏秋濕熱盛行時,毒性就更強,因為它可能帶有蛇和虺的毒性。如果生長在腐朽的樹幹上,除了槐樹、榆樹、松樹、柳樹、杉樹、桑樹,以及雚蘆根上的菇類可以安心食用,其他都可能有毒。但即使是無毒的,放久了長蟲、味道變苦,也不適合食用。其他像是皂莢樹、苦竹、茅草根上長的菇類,也多少帶有毒性,吃多了容易長瘡疥。特別是長在楓樹上的菇類,吃了毒素會侵犯心包,讓人不停地笑,必須趕快用苦茶、地漿(泥漿水)、或生白礬磨成粉,用剛汲取的井水來解毒。所有菇類中,最好吃的首推雷驚菌(又稱雷公菇),其次是糖菌、松花菌,味道非常鮮美。如果味道苦或辣,就表示有毒,絕對不能吃。至於那些外表像銀一樣白亮,半夜會發光,上面有毛,下面沒有紋路,底部沒有褶皺,邊緣向上捲曲而且呈現紅色,快要腐爛卻沒有蟲蛀,洗過的水會變黑,煮不熟的菇類,都含有劇毒,會傷害人體。中毒的人,必須用地漿或澄清的糞水才能救活。以前聽說有人得到一個很大的菇類,外觀光亮可愛,就把它放在瓶子裡,結果蒼蠅和蚊子撲上去就死了,追究它的來源,原來是在古墓中發現的,一定是桫枋木的毒性。現在的人煮菇類,常常會把銀飾和燈心草一起放入鍋中,只要發現銀飾變黑,就表示菇類有毒。最近看到有人因為吃菇而死,跟吃河豚中毒的情形一樣,所以特別提出來提醒大家。

2. 果部

3. 李根白皮

苦微鹹寒,無毒。炙黃用。

發明,《藥性論》云,入藥用苦李根皮。而仲景治奔豚氣,奔豚丸用甘李根白皮。時珍疑為二種,不知仲景言甘,是言李之甘,《藥性》言苦是言根之苦。但宜用紫李根,則入厥陰血分。若黃李根則入陽明氣分矣。《別錄》治消渴奔豚,《大明》治赤白痢下,《千金》燒存性敷小兒丹毒,甄權治消渴腳氣,孟詵治婦人赤白帶下,皆取苦鹹降逆氣也。李核仁苦平入肝,療僵仆瘀血骨痛,又能清血海中風氣,令人有子,故承澤丸用之。其性散結,故能解硫黃、白石英、附子毒。為末和雞子白敷面䵟,一宿即落,《千金方》也。《黃帝》云,李子不可和白蜜食,蝕人五內。

白話文:

李根白皮,味道是苦的,帶點微鹹,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經過炙烤變黃後使用。

藥理探討:《藥性論》提到,入藥使用的是苦李的根皮。而張仲景治療奔豚氣時,使用的奔豚丸中則是甘李的根白皮。李時珍懷疑這是兩種不同的李,其實不然,仲景所說的「甘」,是指李子本身是甜的;《藥性論》說的「苦」,是指根部的味道是苦的。但最好使用紫李的根,因為它能進入厥陰血分;如果是黃李的根,則能進入陽明氣分。《別錄》記載能治療消渴和奔豚;《大明》則說可以治療赤白痢疾;《千金方》提到燒成灰敷在小兒丹毒上;甄權用來治療消渴和腳氣;孟詵用來治療婦女赤白帶下,這些都是利用它苦鹹的性質來降逆氣。李子的果核仁,味道苦而性平,能入肝經,可以治療跌倒瘀血和骨頭疼痛,也能清除血海中的風邪,使人容易懷孕,所以承澤丸會用到它。它的性質能散結,所以可以解硫磺、白石英、附子的毒性。將它磨成粉,和雞蛋清調勻敷在臉上的黑斑,隔天就會脫落,這是《千金方》記載的。黃帝提到,李子不能和白蜜一起吃,會腐蝕人的五臟。

4. 杏仁

苦辛甘溫,小毒。湯泡去皮尖,研如泥用,兩仁者有毒傷人。凡果花六出者必雙仁,得純陰之氣也。

《本經》主咳逆上氣,雷鳴喉痹,下氣產乳,金瘡寒心奔豚。

發明,杏仁入手太陰經,辛能橫行而散,苦能直行而降。遂為散血降氣,定喘泄瀉,散結溫燥,除肺中風熱咳嗽,總不出《本經》主治也。《千金》以童便浸七日研如泥,治咳嗽寒熱。仲景麻黃湯用杏仁者,為其利氣瀉肺解肌也;至於陷胸、麻仁等圓,皆熬黑,研膩如油,則知此物之性,愈熬黑愈潤下矣。入肺寒喘逆發散藥,連皮用之。又能治瘡殺蟲,用其毒也。《本經》治金瘡寒心者,傷處風藉內入胞絡,而心下惡寒,用以塗封瘡口,撥散風熱之邪也。言治奔豚者,辛能散結,溫能下氣也。元素言,潤大腸氣秘之,才言解邪毒。《別錄》言,殺狗毒,炒香消狗肉及索粉積,故六神麯用之。扁鵲云,杏仁不宜久服,令人面目鬚髮落,耗氣之驗也。今人以之混治陰虛喘嗽,轉耗胸中大氣,為患不淺。亡血家尤為切禁,以其味辛、性溫大能破血也。雙仁者搗爛以車脂調塗,針斷人肉,及箭鏑在咽隔諸隱處,敷之即出。巴旦杏仁則甘平無毒,能止咳下氣,消心腹逆悶。杏實味酸,傷人筋骨,生者尤甚。

白話文:

杏仁,味道苦、辛,帶點甘甜,性質溫和,但帶有微毒。使用時,要先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,然後研磨成泥狀使用。如果杏仁是雙仁的,毒性會比較強,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一般來說,果實開六瓣花的通常都是雙仁,這是因為它們吸收了純陰之氣的緣故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杏仁主要可以治療咳嗽、氣喘、喉嚨腫痛、下氣催乳,還能治療金瘡、寒性心痛和奔豚等疾病。

藥理發揮,杏仁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,它辛辣的味道可以使藥力橫向擴散,苦味則可以使藥力向下運行。因此,杏仁可以散血、降氣、平喘止瀉、散結溫燥,還可以治療肺中的風熱咳嗽,總而言之都與《本草經》記載的功效一致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用童子尿浸泡杏仁七天,再研磨成泥狀,可以治療咳嗽發冷發熱。張仲景的麻黃湯使用杏仁,是因為它能疏通氣機、瀉肺氣、解肌表。至於陷胸丸、麻仁丸等方劑,都是將杏仁熬黑,研磨成油狀使用,由此可知,杏仁的特性是越熬黑越能潤滑下行。如果是治療肺寒喘逆的發散藥,就要連皮使用。杏仁也能治療瘡瘍、殺蟲,這是利用它的毒性。而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的治療金瘡寒心,指的是傷口受到風邪入侵,導致內裡寒冷,可以用杏仁塗在傷口上,以驅散風熱之邪。說它可以治療奔豚,是因為它辛辣可以散結,溫熱可以下氣。李杲認為,杏仁可以潤滑大腸,但如果氣機閉塞就不能用,才能用於解毒。而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杏仁可以解狗毒,炒香後可以消除狗肉的毒性及消除索粉積滯,所以六神曲中會使用杏仁。扁鵲說,杏仁不宜長期服用,會導致人面色憔悴,鬍鬚頭髮脫落,這是因為它會耗損氣的緣故。現在有人用杏仁來治療陰虛引起的喘嗽,反而會耗損胸中之氣,造成更嚴重的問題。失血的人更要禁止使用杏仁,因為它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,且能破血。如果是雙仁的杏仁,搗爛後用豬油調勻塗抹,可以讓斷掉的肉重新長合,也能將卡在喉嚨等隱蔽部位的箭頭取出。至於巴旦杏仁,味道甘甜平和,沒有毒性,可以止咳下氣,消除胸腹的悶脹感。杏子的果實味道酸,會傷害人的筋骨,生的杏子尤其會加重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