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8)

1. 紫參

即牡蒙,又名童腸,三四月間遍地茸生,高三五寸,逐層起臺,開紫花者是也

苦辛寒,無毒。反藜蘆。

《本經》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。

發明,紫參入足厥陰兼入足太陽、陽明血分,故治諸血病,及寒熱血痢,癰腫積塊。即《本經》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之謂。瘀血去,則九竅利,而二便通矣。古方治婦人腸覃,烏喙丸中用牡蒙即紫參也。仲景治下痢、肺痛,用紫參湯,取其散積血也。但市人罕識其真,詳痢下肺痛皆胸中氣結之故,每以紫菀代之,雖氣味之寒溫不同,疏利之性則一。

白話文:

紫參,也就是牡蒙,又名童腸。在三、四月間,會長滿地面,像茸毛一樣,高約三到五寸,一層層像台階般向上生長,開紫色花的就是紫參。

味道苦澀辛辣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與藜蘆這種藥材相剋。

《本經》記載,紫參能治療心腹部的腫塊積聚,以及寒熱引起的邪氣,能疏通全身的孔竅,使大小便順暢。

發明:紫參主要作用於足厥陰肝經,同時也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血分,所以能治療各種血病,以及寒熱引起的血痢、癰腫和積塊。這也就是《本經》所說的治療心腹積聚、寒熱邪氣的意思。當體內瘀血清除後,全身孔竅自然通暢,大小便也會順利排出。古代方劑中,治療婦女腸道腫瘤的烏喙丸就使用了牡蒙,也就是紫參。張仲景治療下痢、肺痛,也用了紫參湯,就是利用它來散除積血。但是市面上的人很少認識真正的紫參,要知道下痢、肺痛大多是胸中氣結造成的,所以常會用紫菀代替,雖然兩者的氣味寒溫不同,但疏通的性質是相同的。

2. 紫草

甘鹹寒,無毒。色深紫而脆者良。淡紫質堅者曰紫梗,不入藥。

《本經》主心腹邪氣,五疳,補中益氣,利九竅。

發明,紫草入心包絡及肝經血分,其功專於涼血活血,利大小腸,故痘疹欲出未出,血熱毒盛,大便閉澀,色乾枯,而毒不得越者宜之。已出而紫黑便閉者亦可用。蓋紫草涼血,血涼則毒出。世俗誤以為宣發之藥,非也。若已出而色紅活者不宜,或白陷,及大小便利者忌之。《本經》言,治心腹邪氣五癉者,乃活血利竅之義。發痘即活血利竅之大端也。言補中益氣者,營血和,則中氣受益矣。

白話文:

紫草,味道甘甜帶鹹,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顏色深紫且質地脆的品質較好。顏色淡紫且質地堅硬的稱為紫梗,不能入藥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紫草主要治療心腹部的邪氣、五種疳病,能補養脾胃之氣,增強體力,使九竅通利。

藥理闡述,紫草主要作用於心包絡和肝經的血分,它的功效專長在於涼血活血,疏通大小腸。所以,在痘疹剛要發作,但還沒發出來,或是血熱毒盛,大便乾澀不通,導致痘疹顏色乾枯,毒素無法順利排出時,適合使用紫草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來,呈現紫黑色且大便阻塞,也可以使用紫草。因為紫草能涼血,血涼了毒素就能排出。世俗之人誤以為紫草是宣發的藥物,這是不正確的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來,顏色紅潤有活力的就不適合使用,或是痘疹呈現白色凹陷,以及大小便正常的人也應該避免使用。 《神農本草經》說,紫草能治療心腹邪氣和五種疳病,這是因為它有活血通竅的功效。痘疹發出來其實就是活血通竅的一種表現。說紫草能補養脾胃之氣,是因為營血調和了,脾胃之氣自然就能受益。

3. 白頭翁

一名野丈人

苦微寒,無毒。產齊魯,苗長葉白者力優,生柴胡中短小者力薄,得酒良。

《本經》主溫瘧狂猖,寒熱症瘕積聚,癭氣,逐血,止腹痛,療金瘡。

發明,白頭翁味苦微寒,入手足陽明血分。《本經》言苦溫者,傳寫之誤也。其治溫瘧狂猖寒熱等症,皆少陽、陽明熱邪固結之病,結散則積血去,而腹痛止矣。《別錄》止鼻衄,弘景止毒痢,亦是熱毒入傷血分之候,仲景治熱痢下重,有白頭翁湯。蓋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痢則下焦虛,故以純苦之劑堅之。男子陰疝偏墜,小兒禿頂,鼻衄,及熱毒下痢紫血、鮮血,用此並效。但胃虛,大便完穀不化,痢久下稀淡血水者勿服,以其苦寒降泄也。

白話文:

白頭翁,又名野丈人。

味道苦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產於齊魯一帶,莖苗長且葉子呈現白色者藥效較好,生長在柴胡中的短小者藥效較差。用酒浸泡後藥效更好。

《本經》記載,白頭翁主要治療溫瘧、狂躁不安、忽冷忽熱、腹內腫塊積聚、癭瘤氣病,能活血化瘀、止腹痛,以及治療金瘡外傷。

醫家闡述,白頭翁味苦性微寒,主要作用於手足陽明經的血分。《本經》說性味苦溫是傳抄錯誤。它治療的溫瘧、狂躁不安、忽冷忽熱等症狀,都是少陽、陽明經熱邪相互凝結所致的疾病,當凝結的熱邪散開時,瘀血就會被清除,腹痛也自然停止。《別錄》記載能止鼻出血,陶弘景認為能治毒痢,這些都是熱毒侵入血分所致的病症。張仲景治療熱痢伴有裡急後重(腹痛頻繁,便意頻繁但難以排空)的症狀時,也會用到白頭翁湯。因為腎臟喜歡堅實,所以用苦味藥來堅固它,而痢疾是下焦虛弱所致,所以用純苦的藥來堅固下焦。對於男性陰囊疝氣、小兒禿頂、鼻出血、熱毒引起的痢疾,出現紫黑色或鮮紅色的血便,使用白頭翁都有療效。但如果脾胃虛弱,大便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殘渣,或者痢疾久治不癒,大便稀薄且帶有淡血水者,則不宜服用,因為白頭翁藥性苦寒,容易使氣機下泄。

4. 白及

苦辛平微寒,無毒。反烏、附。

《本經》主癰腫惡瘡,敗疽,傷陰死肌,胃中邪氣賊風鬼擊,痱緩不收。

發明,白及性澀而收,得秋金之氣,故能入肺止血,生肌治瘡。《本經》主敗疽傷陰死肌,皆熱壅血傷,胃中邪氣亦邪熱也。賊風痱緩,皆血分有熱,濕熱傷陰所致也。其治吐血咯血,為其性斂也。用此為末,米飲服之即止。試血法:吐水盆內,浮者肺血,沉者肝血,半浮半沉者心血,各隨所見。以羊肺、肝、心煮熟,蘸白及末每日食之,其治金瘡及癰疽方多用之。

白話文:

白及,味道苦澀,性質平和,帶有輕微寒性,沒有毒性。它與烏頭、附子等藥材相剋。

《本經》記載,白及主要治療癰腫惡瘡、潰爛的瘡瘍、陰部損傷壞死的肌肉,以及胃部邪氣引起的疾病,例如中風、受到鬼邪侵襲、皮膚麻木鬆弛無法收縮等症狀。

發明,白及的藥性具有收斂澀滯的特性,能吸收秋天金氣的精華,因此能入肺經而止血,並能促進肌肉生長,治療瘡瘍。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潰爛的瘡瘍、陰部損傷壞死的肌肉,這些都是因為熱氣壅盛導致血受損的緣故;胃中邪氣也屬於邪熱。至於中風、皮膚麻木鬆弛,都是因為血分有熱,濕熱侵犯陰部所造成的。它能治療吐血、咯血,是因為它有收斂的作用。將白及磨成粉末,用米湯服用就能止血。判斷血從哪裡來的,可以把血吐在水盆裡,浮在水面的是肺血,沉在水底的是肝血,半浮半沉的是心血,可以依照所見判斷。用羊肺、羊肝、羊心煮熟後,沾上白及粉末每天食用,它治療外傷及癰疽的方子也經常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