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4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2)

1. 旋花

一名纏枝牡丹

甘辛,無毒。制雄黃。

《本經》主面皯黑色。媚好益氣。根主腹中寒熱邪氣。

發明,凡藤蔓之屬,象人之筋,所以多治筋病,旋花根細如筋可啖。《本經》言主腹中寒熱邪氣。《別錄》言其久服不飢。時珍自京師還,見北地車伕每載之,云暮歸煎湯飲可補損傷,則益氣續筋之說,尤可徵矣。筋被斫斷者,用旋花根搗汁瀝斷處,仍以滓敷,日二易,半月即續。

白話文:

旋花,又名纏枝牡丹。

味道甘甜帶辛辣,沒有毒性。可以與雄黃一起炮製使用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旋花主要治療臉上皮膚乾燥、出現黑斑的問題,能使人容貌美好、增強體力。它的根主要治療腹中寒熱引起的邪氣。

《本草發明》提到,凡是藤蔓類的植物,外形像人的筋脈,所以多用於治療筋骨方面的疾病。旋花的根細長如筋,可以食用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治療腹中寒熱的邪氣。《名醫別錄》說長期服用旋花能使人不感到飢餓。李時珍從京師回來時,看到北方車伕常載運旋花,說他們傍晚回家會煎湯飲用,可以補虛損、恢復體力,這樣看來,旋花能增強體力、接續筋骨的說法,更是可以驗證了。如果筋被砍斷,可以用旋花根搗爛取汁,滴在斷裂處,再用藥渣敷上,一天更換兩次,半個月就能使筋續接。

2. 薔薇

子名營實

酸溫,無毒。

《本經》營實主癰疽惡瘡,結肉跌筋,敗瘡熱氣,陰蝕不瘳,利關節。

發明,薔薇乃野生之白花者。性專解毒,其實兼能散結,結肉跌筋敗瘡陰蝕,皆得療之。《本經》所主,皆言其實,根能入陽明經除風殺蟲,故癰疽瘡癬常用之。《千金》治消渴尿多,以根煮飲。又治口瘡之神藥。《聖惠》治小兒遺尿,酒煮服。皆取其溫足陽明,而足太陽受蔭矣。

白話文:

薔薇的果實叫做營實。

味道酸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營實主要治療癰疽惡瘡,肌肉結塊、跌打損傷筋骨,以及潰爛的瘡口化膿發熱、陰部潰瘍久治不癒等病症,還可以疏通關節。

醫家觀點,薔薇是野生的白色花朵。它的藥性專門用於解毒,它的果實還能散結。像是肌肉結塊、跌打損傷筋骨、潰爛的瘡口、陰部潰瘍等病症,都可以用它來治療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說的,都是指薔薇的果實。薔薇的根可以進入陽明經,能去除風邪、殺死寄生蟲,因此癰疽、瘡癬等疾病常常會用到它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用薔薇根煮水飲用,可以治療消渴病(糖尿病)導致的頻尿。薔薇根也是治療口瘡的神藥。《聖惠方》記載,用薔薇根煮酒服用,可以治療小兒遺尿。這些都是因為薔薇根溫暖足陽明經,而足太陽經則在足陽明經的庇蔭之下。

3. 月季花

俗名月月紅

甘溫,無毒。

發明,月季花為活血之良藥。搗敷腫瘍用之。痘瘡觸犯經月之氣而伏陷者,用以加入湯藥即起,以其月之開放,不失經行常度,雖云取義,亦活血之力也。

白話文:

月季花,俗稱月月紅。

味道甘甜溫和,沒有毒性。

古人認為,月季花是活血的好藥。可以搗爛敷在腫瘤上。如果痘瘡因為影響到月經的氣血而導致疹子沒辦法正常冒出來,可以用月季花加入湯藥,就能讓疹子發出來。這是因為月季花每月都會開花,不會失去月經的規律,雖然說是用這個比喻,但也說明它有活血的功效。

4. 栝蔞實

甘寒,無毒。去殼,紙包壓去油用。反烏附。

發明,栝蔞實甘寒潤燥,宜其為治嗽消痰止渴之要藥,以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耳。仲景治喉痹痛,引心腎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,皆用栝蔞實取其甘寒不犯胃氣,能降上焦之火,使痰氣下降也。其性較栝蔞根稍平,而無寒鬱之患,但脾胃虛及嘔吐自利者不可用。

白話文:

栝蔞實味甘性寒,沒有毒性。使用時要去除外殼,用紙包著壓榨去除油脂後使用。它和烏頭、附子相剋,不能一起使用。

前人經驗指出,栝蔞實味甘性寒,有滋潤乾燥的功效,適合用來治療咳嗽、消除痰液和止渴,是重要的藥物,因為它能清除胸腔膈膜中的污垢、油膩和鬱積的熱氣。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喉嚨腫痛,並用於治療因心腎問題引起的咳嗽、氣喘、以及胸部脹滿疼痛等症狀。使用栝蔞實是看中它味甘性寒,不會對脾胃造成傷害,並且能降泄上焦的火氣,使痰和氣往下走。它的藥性比栝蔞根稍為平和,沒有寒涼鬱積的顧慮,但是脾胃虛弱和容易嘔吐、腹瀉的人不適合使用。

5. 栝蔞根

即天花粉

苦寒,無毒。反烏附。

《本經》主消渴身熱、煩滿大熱,補虛安中,續絕傷。

發明,栝蔞根性寒,降膈上熱痰,潤心中煩渴,除時疾狂熱,祛酒癉濕黃,治癰瘍解毒排膿。《本經》有安中補虛,續絕傷之稱,以其有清胃祛熱之功,火去則中氣安,津液復,則血氣和,而絕傷續矣。其性寒降,凡胃虛吐逆,陰虛勞咳誤用,反傷胃氣,久必泄瀉喘咳,病根愈固矣。凡痰飲色白清稀者,皆當忌用。

白話文:

栝蔞根,也就是天花粉。

味道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但不能與烏頭、附子等藥材同時使用。

《本經》記載,它主要治療糖尿病引起的口渴、身體發熱、煩躁胸悶等熱性症狀,還能補養虛弱,安定脾胃,接續斷裂的筋骨損傷。

醫家認為,栝蔞根的藥性寒涼,能夠降泄胸膈以上的熱痰,滋潤心胸,解除煩躁口渴,消除流行性疾病引起的狂熱,驅除因飲酒過度導致的黃疸病,治療癰腫瘡瘍,解毒排膿。《本經》說它能安定脾胃、補養虛弱、接續斷裂的筋骨損傷,是因為它有清胃熱、去除火氣的功效。火氣消退,則脾胃功能恢復正常;津液恢復,則氣血調和,斷裂的損傷自然就能接續。它的藥性是寒涼、降泄的,凡是胃虛引起的嘔吐、陰虛引起的勞累咳嗽,若誤用此藥,反而會傷害胃氣,時間久了必定會導致腹瀉、喘咳,使病根更加牢固。凡是痰飲顏色白而清稀的,都應當避免使用此藥。

6. 土瓜根

即王瓜根

苦寒,無毒。藏器云有小毒。

《本經》主消渴內疽,瘀血月閉,寒熱痠疼,益氣愈聾。

發明,王瓜產南方者,稟濕熱之氣最盛,患瘡腫癰毒者食之,為患轉甚。產北地者,得春升之氣最先。患消渴內疽者用之,其效頗捷。其根治黃疸消渴與栝蔞之性不甚相遠,但不能安中補虛續絕傷,調和經絡諸血也。《金匱》治婦人經水不調,帶下,少腹滿一月再見者,土瓜根散主之,深得《本經》主瘀血月閉之旨。方用土瓜根、芍藥、桂心、䗪蟲等分為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蘇頌治小兒發黃,土瓜根生搗汁,服三合,不過三次效。又治黃疸變黑,土瓜根汁平旦溫服一小升,午刻黃水從小便出。其治寒熱痠疼,皆祛濕熱之驗。南陽治陽明經熱,大便不通,用之為導以下濕熱。其子治肺痿吐血,腸風瀉血,赤白痢及反胃吐食,惜乎,世醫未知用也。

白話文:

土瓜根,也就是王瓜的根。

味道苦、屬性寒涼,一般來說沒有毒性,但根據藏器說法,可能帶有少量毒素。

《本經》記載土瓜根主要治療消渴症(類似糖尿病)、體內膿瘡、瘀血造成的月經閉止、寒熱交替、痠痛,還能補氣、改善耳聾。

《發明》提到,生長在南方的王瓜,因為吸收了濕熱之氣,藥性較強,長瘡腫、癰毒的人吃了反而會使病情加重。而生長在北方的王瓜,則最早得到春天的上升之氣,對於患有消渴症、體內膿瘡的人使用,效果很快。它的根部治療黃疸、消渴症的藥效,與栝蔞的藥性相近,但不能像栝蔞那樣安穩腸胃、補充虛弱、接續斷裂的損傷、調和經絡和各種血脈。《金匱要略》用土瓜根散治療婦女月經不調、白帶過多、腹部脹滿且一個月來兩次月經的情況,這個方子充分體現了《本經》關於土瓜根能夠治療瘀血月經閉止的說法。方子的組成是土瓜根、芍藥、桂心、䗪蟲等份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一小勺(方寸匕),一天三次。蘇頌用土瓜根治療小兒黃疸,將生的土瓜根搗爛取汁,服三合,一般不超過三次就會見效。還可以用來治療黃疸變黑的情況,在早上將土瓜根汁溫熱後服用一小升,到中午黃水就會從小便排出。土瓜根治療寒熱痠痛,都是它去除濕熱的功效驗證。南陽地區用它來治療陽明經的熱症、大便不通,用來引導濕熱向下排出。土瓜根的種子可以用來治療肺痿吐血、腸風便血、赤白痢疾以及反胃嘔吐,可惜的是,現在的醫生大多不知道如何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