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27)
卷二 (27)
1. 穀精草
辛溫,無毒。
白話文:
辛溫無毒。
發明,穀精草性體輕浮,能入陽明分野,治目中諸痛甚良,而去翳尤為專藥,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,痘後生翳亦用之。此草兔性喜食,故目疾家專用,與望月砂功用不殊。
白話文:
穀精草的草性輕飄,能夠進入陽明分野,治療眼睛中各種疼痛非常有效,去除眼睛翳障更是它的專治藥品,明目退翳的功效在菊花之上,痘瘡後生的翳障也用它來治療。這種草兔子性喜食,所以有眼疾的人家都專用這種藥,與望月砂的功效沒有不同。
2. 海金沙
甘寒,無毒。市鋪每以沙土雜入,須淘淨,取浮者曝乾,捻之不沾指者真。
白話文:
性質甘涼,無毒,市面上的白芷常常混雜有沙土,需要淘洗乾淨,取漂浮於水面的部分曬乾,用手指捻壓不沾黏的就是真品。
發明,海金沙生於葉上,小腸膀胱血分藥也。熱伏二經血分者宜之。故小便熱淋,莖痛為要藥。腎臟真陽不足者忌用。
白話文:
海金沙生長在葉子上,是治療小腸、膀胱血分疾病的藥物。適用於熱伏於二經血分的人。因此,小便熱淋、莖痛時,它是重要的藥物。但腎臟真陽不足的人忌用。
3. 地椒
一名水楊梅,生水邊,條葉叢生似菊,莖端開黃花,實類椒,而不赤
辛溫,無毒。
白話文:
一種名為「水楊梅」的植物,生長在水邊,葉子和枝條叢生,形狀類似菊花。它在莖端會開出黃色花朵,結出的果實類似花椒,但不會變紅。
性質辛溫,無毒。
發明,地椒制丹砂粉霜,見庚辛《玉冊綱目》名水楊梅,時珍主治疔瘡腫毒。
白話文:
發明,地椒配丹砂製成的藥粉,在《玉冊綱目》中稱之為「水楊梅」,時珍認為它可以治療疔瘡和腫毒。
4. 半邊蓮
辛平,無毒。
白話文:
性平,味辛,無毒。
發明,半邊蓮,小草也。生陰濕塍塹邊就地,細梗引蔓,節節生細葉,秋開小花,淡紅紫色,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。專治蛇傷,搗汁飲,以滓圍之。
白話文:
半邊蓮是一種小草,生長在陰濕的田埂溝渠邊,細細的莖蔓匍匐在地上,節節生長著細小的葉子。秋天開放小花,顏色淡紅或紫色,只有半邊的形狀像蓮花,因此得名。它專門治療蛇傷,搗碎汁液飲用,再用渣敷在傷口周圍。
5. 地丁
苦辛寒,無毒。
白話文:
味苦辛,性寒,無毒。
發明,地丁有紫花、白花二種。治疔腫惡瘡,兼療癰疽發背,無名腫毒。其花紫者莖白,白者莖紫,故可通治疔腫,或云隨疔腫之色而用之。但漫腫無頭,不赤不腫者禁用,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。
白話文:
紫丁香,有紫花、白花兩種。用於治療疔腫惡瘡,兼治癰疽發背,無名腫毒。紫丁香的花是紫色的,莖是白色的,白色的花是白色的,莖是紫色的,所以可以通治疔腫。也有人說要根據疔腫的顏色來使用紫丁香。但是,對於沒有頭,不紅不腫的瀰漫性腫塊禁用紫丁香,因為它的性質寒冷,不利於陰疽。
6. 見腫消
酸澀,微毒。
白話文:
味酸澀,微有毒
發明,見腫消專消癰腫及狗咬,搗葉貼之。傷寒餘毒發於耳前後,用此一握,同白芨、白蘞、大黃、大薊,苧根共搗成餅,入芒硝一錢,白蜜少許,和貼留頭,干即易之。
白話文:
發明,見到腫消專門消除腫瘤和毒瘡以及狗咬傷,將葉子搗碎貼在上面。傷寒餘毒發於耳朵前後,用一握發明,加上白芨、白蘞、大黃、大薊、薴根一起搗成藥餅,加入芒硝一錢,少量白蜜,和在一起貼敷在頭上,藥餅乾燥後立即換藥。
7. 大黃
《本經》名黃良,一名將軍
白話文:
《本經》將它命名為「黃良」,別名為「將軍」。
苦寒,無毒。產川中者色如錦紋而潤者良。若峻用攻下生用。邪氣在上,必用酒浸上引而驅熱下行。破瘀血韭汁制。虛勞吐血,內有瘀積,韭汁拌炒黑用之。大腸風秘燥結,皂莢、綠礬酒製。又尿桶中浸過,能散瘀血兼行滲道。妊娠產後慎勿輕用。實熱內結,勢不可緩,酒蒸用之。凡服大黃,下藥須與穀氣相遠,得穀氣則不行矣。
白話文:
大黃性苦寒,無毒。產地在四川的,顏色像錦緞上的花紋,潤澤的為上品。如果大量使用而攻下,那麼生用。邪氣在上面,必須用酒浸泡後,引導它向上,而把熱氣向下排泄。破瘀血用韭菜汁來調配。虛勞吐血,內有瘀積,用韭菜汁拌炒黑大黃來服用。大腸風祕燥結,用皁莢、綠礬,用酒來調配。又用尿桶浸泡過,能散瘀血兼行滲道。妊娠和產後謹慎勿輕易使用。實熱內結,情況不允許緩慢治療,用酒來蒸煮後服用。凡是服用大黃,服藥應當與穀氣相隔較遠,一旦有穀氣,就不能起作用了。
《本經》下瘀血,血閉,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。
白話文:
《本經》記載,此藥可治療瘀血、血閉、寒熱、破癥瘕積聚、留飲宿食,還能盪滌腸胃,將體內代謝的廢物排出,促進新陳代謝,使水穀易於消化,並調整體內的臟腑功能,調理消化功能,使五臟安和。
發明,大黃氣味俱厚,沉降純陰,乃脾胃太腸肝與三焦血分之藥。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之。若在氣分者用之,是誅伐無過矣。其功專於行瘀血,導血閉,通積滯,破癥瘕,消實熱,瀉痞滿,潤燥結,敷腫毒,總賴推陳致新之功。《本經》與元素皆謂去留飲宿食者,以宿食留滯中宮,久而發熱,故用苦寒化熱,宿食亦乘勢而下。後世不察,以為大黃概能消食,謬矣。蓋胃性喜溫惡濕,溫之則宿食融化,寒之則堅滯不消,以其能盪滌腸胃,食積得以推蕩,然後穀氣通利,中氣調暢,飲食輸化,五臟安和矣。若食在上脘,雖經發熱,只須枳實、黃連以消痞熱,宿食自通。若誤用大黃推蕩不下,反致結滯不消,為害不淺。如瀉心湯治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者,乃包絡肝脾之邪火有餘也,雖曰瀉心,實瀉四經血中伏火也。仲景治心下痞滿,按之濡者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此亦瀉脾胃之濕熱,非瀉心也。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其人陽氣本虛,加附子以溫散之。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乃痰實與邪氣乘虛結於心下,故曰瀉心,實瀉脾也。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則成結胸,以陽邪陷入陰分而結於膈上。仲景大陷胸湯丸,皆用大黃、芒硝以瀉血分之邪,而降其濁氣也。若結胸在氣分,則用小陷胸湯。痞滿在氣分,則用半夏瀉心湯矣。若病本陽邪或兼停食而攻發太過,正氣消乏,實結不解,擬欲攻之,而正氣不能行其藥力,則加人參於桃核承氣湯中,以助硝黃之勢。如陶氏黃龍湯之制,乃先輩之成則也。蓋大黃、芒硝瀉腸胃之燥熱,牽牛、甘遂瀉腸胃之濕熱,巴豆、硫黃瀉腸胃之寒結。各有定例。至於老人血枯便秘、氣虛便難,脾虛腹脹少食,婦人血枯經閉,陰虛寒熱,脾氣痞積,腎虛動氣,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,不可妄用,以取虛虛之禍。
白話文:
大黃性味皆厚重,沉降純陰,是脾胃大腸、肝臟與三焦血分之藥物,凡是血分之病皆宜用。若用於氣分,就好比草率誅伐一般,後果不堪設想。其功效專於化瘀血,導血閉,通積滯,破癥瘕,消實熱,瀉痞滿,潤燥結,敷腫毒,總之,賴其推陳致新的作用。
《本經》與《元素》中皆說大黃通利留飲宿食。因為宿食滯留中宮,時間久了就會發熱,所以用大黃的苦寒之性來化熱,宿食也就藉勢而下。後世不明實際情形,以為大黃概能消食,這可是謬誤。脾胃的本性喜溫惡濕,溫之則宿食融化,寒之則凝滯不消。大黃能盪滌腸胃,使積食得以推蕩,然後穀氣通利,中氣調暢,飲食輸化,五臟安和。
如果食積在上脘(胃脘部),縱然發熱,只需要用枳實、黃連以消痞熱,宿食便自然通利。若誤用大黃推蕩不下,反而致使結滯不消,危害不淺。如瀉心湯用於心氣不足而致吐血衄血,其實是包絡、肝、脾之邪火有餘。雖然說瀉心,其實是瀉四經血中的伏火。仲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心下痞滿,按之濡軟的病症,這也是瀉脾胃的濕熱,而非瀉心。
若心下痞滿而又惡寒汗出,表示此人陽氣本虛,應加附子來溫散。病發於陰,而反而攻瀉之,因此形成痞結,乃痰實與邪氣乘虛結於心下,故稱之為瀉心,實際是瀉脾。病發於陽,而反而攻瀉之,則會變成結胸,因為陽邪陷入陰分而結於膈上。仲景大陷胸湯丸,都用大黃、芒硝來攻瀉血分之邪,並降其濁氣。若結胸在氣分,則用小陷胸湯。痞滿在氣分,則用半夏瀉心湯。
若病本陽邪或兼停食而攻發過度,正氣消乏,實結不解,打算予以攻伐,但正氣無法運行其藥力,則可在大黃承氣湯中加入人參,以增強硝黃之勢。如陶氏黃龍湯的方劑,乃前人精益求精而成的範本。大黃、芒硝攻瀉腸胃之燥熱,牽牛、甘遂攻瀉腸胃之濕熱,巴豆、硫黃攻瀉腸胃之寒結,皆有各自的適用對象。
至於老人血枯便祕、氣虛便難、脾虛腹脹少食,婦人血枯經閉、陰虛寒熱、脾氣痞積、腎虛動氣,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,不可妄用,纔不致於愈瀉愈虛,徒增禍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