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27)
卷二 (27)
1. 穀精草
辛溫,無毒。
發明,穀精草性體輕浮,能入陽明分野,治目中諸痛甚良,而去翳尤為專藥,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,痘後生翳亦用之。此草兔性喜食,故目疾家專用,與望月砂功用不殊。
白話文:
穀精草,味辛性溫,沒有毒性。
藥理發現,穀精草的性質輕飄,能夠進入陽明經脈所主治的範圍,治療眼睛中的各種疼痛效果非常好,而且去除眼翳特別有效,明目退翳的功效比菊花還強,痘疹後產生的眼翳也可以用它。這種草兔子很喜歡吃,所以治療眼睛疾病的人家特別常用,和望月砂的功效差不多。
2. 海金沙
甘寒,無毒。市鋪每以沙土雜入,須淘淨,取浮者曝乾,捻之不沾指者真。
發明,海金沙生於葉上,小腸膀胱血分藥也。熱伏二經血分者宜之。故小便熱淋,莖痛為要藥。腎臟真陽不足者忌用。
白話文:
海金沙味甘性寒,沒有毒性。市面上販售的常常會混雜沙土,必須仔細淘洗乾淨,取用漂浮在水面的部分曬乾,用手搓捻不沾黏手指的才是真品。
藥理說明,海金沙是生長在葉子上的,是作用於小腸、膀胱等處血分的藥物。適合體內有熱邪潛伏在這些經絡血分的人使用。因此,小便時灼熱疼痛、淋漓不盡、陰莖疼痛等症狀,海金沙是主要用藥。腎臟陽氣不足的人忌用。
3. 地椒
一名水楊梅,生水邊,條葉叢生似菊,莖端開黃花,實類椒,而不赤
辛溫,無毒。
發明,地椒制丹砂粉霜,見庚辛《玉冊綱目》名水楊梅,時珍主治疔瘡腫毒。
白話文:
地椒,又名水楊梅,生長在水邊,葉子呈條狀叢生,很像菊花,莖的頂端會開黃色的花,結的果實像花椒,但不是紅色的。
性味辛辣溫熱,沒有毒性。
古籍記載,地椒可以拿來製作丹砂粉霜。在《玉冊綱目》這本書中,它被稱為水楊梅。李時珍認為它可以治療疔瘡和腫毒。
4. 半邊蓮
辛平,無毒。
發明,半邊蓮,小草也。生陰濕塍塹邊就地,細梗引蔓,節節生細葉,秋開小花,淡紅紫色,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。專治蛇傷,搗汁飲,以滓圍之。
白話文:
半邊蓮,味道辛辣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這是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發明的說法,半邊蓮是一種小草。它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田埂或水溝邊,細長的莖蔓延生長,莖節處會長出細小的葉子,秋天開淡紅紫色的花,花的樣子只有半邊像蓮花,所以被叫做半邊蓮。它專門用來治療蛇咬傷,將它搗爛取汁飲用,並用剩餘的渣敷在傷口周圍。
5. 地丁
苦辛寒,無毒。
發明,地丁有紫花、白花二種。治疔腫惡瘡,兼療癰疽發背,無名腫毒。其花紫者莖白,白者莖紫,故可通治疔腫,或云隨疔腫之色而用之。但漫腫無頭,不赤不腫者禁用,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。
白話文:
地丁味苦、辛,性寒,沒有毒性。
_發明_提到,地丁有紫花和白花兩種。它可以治療疔瘡、惡瘡,也能治療癰疽、發背、以及各種不明原因的腫毒。開紫花的品種莖是白色的,開白花的品種莖是紫色的,因此兩種都可以用來治療疔瘡腫痛,也有人說可以根據疔瘡的顏色來選擇使用。但如果是皮膚漫腫、沒有膿頭、不紅不腫的情況,就不能使用,因為地丁藥性寒涼,不利於陰性瘡瘍的癒合。
6. 見腫消
酸澀,微毒。
發明,見腫消專消癰腫及狗咬,搗葉貼之。傷寒餘毒發於耳前後,用此一握,同白芨、白蘞、大黃、大薊,苧根共搗成餅,入芒硝一錢,白蜜少許,和貼留頭,干即易之。
白話文:
味道酸澀,帶有微毒。
這個藥方,叫做「見腫消」,專門用來消除癰腫以及治療狗咬傷,將它的葉子搗爛後敷貼在患處。如果是傷寒(感冒)後遺留的毒素發作在耳朵前後,可以用一把見腫消,同時搭配白芨、白蘞、大黃、大薊、苧麻根一起搗爛成餅狀,再加入一錢芒硝和少許蜂蜜,混合均勻後敷貼在患處,讓藥餅覆蓋住頭部,等藥餅乾了就更換新的。
7. 毒草部
8. 大黃
《本經》名黃良,一名將軍
苦寒,無毒。產川中者色如錦紋而潤者良。若峻用攻下生用。邪氣在上,必用酒浸上引而驅熱下行。破瘀血韭汁制。虛勞吐血,內有瘀積,韭汁拌炒黑用之。大腸風秘燥結,皂莢、綠礬酒製。又尿桶中浸過,能散瘀血兼行滲道。妊娠產後慎勿輕用。實熱內結,勢不可緩,酒蒸用之。凡服大黃,下藥須與穀氣相遠,得穀氣則不行矣。
《本經》下瘀血,血閉,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。
發明,大黃氣味俱厚,沉降純陰,乃脾胃太腸肝與三焦血分之藥。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之。若在氣分者用之,是誅伐無過矣。其功專於行瘀血,導血閉,通積滯,破癥瘕,消實熱,瀉痞滿,潤燥結,敷腫毒,總賴推陳致新之功。《本經》與元素皆謂去留飲宿食者,以宿食留滯中宮,久而發熱,故用苦寒化熱,宿食亦乘勢而下。後世不察,以為大黃概能消食,謬矣。蓋胃性喜溫惡濕,溫之則宿食融化,寒之則堅滯不消,以其能盪滌腸胃,食積得以推蕩,然後穀氣通利,中氣調暢,飲食輸化,五臟安和矣。若食在上脘,雖經發熱,只須枳實、黃連以消痞熱,宿食自通。若誤用大黃推蕩不下,反致結滯不消,為害不淺。如瀉心湯治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者,乃包絡肝脾之邪火有餘也,雖曰瀉心,實瀉四經血中伏火也。仲景治心下痞滿,按之濡者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此亦瀉脾胃之濕熱,非瀉心也。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其人陽氣本虛,加附子以溫散之。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乃痰實與邪氣乘虛結於心下,故曰瀉心,實瀉脾也。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則成結胸,以陽邪陷入陰分而結於膈上。仲景大陷胸湯丸,皆用大黃、芒硝以瀉血分之邪,而降其濁氣也。若結胸在氣分,則用小陷胸湯。痞滿在氣分,則用半夏瀉心湯矣。若病本陽邪或兼停食而攻發太過,正氣消乏,實結不解,擬欲攻之,而正氣不能行其藥力,則加人參於桃核承氣湯中,以助硝黃之勢。如陶氏黃龍湯之制,乃先輩之成則也。蓋大黃、芒硝瀉腸胃之燥熱,牽牛、甘遂瀉腸胃之濕熱,巴豆、硫黃瀉腸胃之寒結。各有定例。至於老人血枯便秘、氣虛便難,脾虛腹脹少食,婦人血枯經閉,陰虛寒熱,脾氣痞積,腎虛動氣,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,不可妄用,以取虛虛之禍。
白話文:
大黃,又名黃良,也叫將軍。
味苦,性寒,無毒。產於四川的,顏色像錦緞花紋且有光澤的品質最好。如果猛烈地使用,可以用生的來攻下。邪氣在上部,必須用酒浸泡,引導藥力向上,驅除熱邪使之向下走。要破除瘀血,可以用韭菜汁來炮製。虛勞吐血,體內有瘀血積聚,用韭菜汁拌炒至黑色後使用。大腸乾燥便秘,可以用皂莢、綠礬酒來炮製。另外,用尿桶水浸泡過,能散瘀血,同時也能通利小便。懷孕和產後要謹慎使用,不要輕易使用。實熱內結,情況緊急不能拖延的,要用酒蒸後使用。凡是服用大黃,服藥時間要與吃飯時間錯開,如果吃了飯再服藥,藥效就不能發揮了。
《本經》記載,大黃能去除瘀血、血閉、寒熱,能破除癥瘕積聚、留飲宿食,清理腸胃,促進新陳代謝,通利水穀,調和消化,安和五臟。
發明觀點認為,大黃氣味厚重,性沉降,屬純陰之藥,是針對脾胃、大腸、肝臟以及三焦血分病症的藥物。凡是病在五經血分的人適合使用。如果病在氣分而使用,就太過於攻伐了。它的功效專門在於運行瘀血,疏導血閉,暢通積滯,破除癥瘕,消除實熱,瀉除痞滿,潤澤乾燥便結,敷治腫毒,總的來說,都是仰仗它推陳致新的功效。《本經》和元代醫家張元素都認為大黃能去除留飲宿食,是因為宿食停留在中焦,時間長了會發熱,所以用苦寒藥物來清除熱邪,宿食也趁勢而下。後人不加仔細研究,以為大黃能普遍地消食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胃的特性是喜溫惡濕,溫養它則宿食會融化,用寒藥則會使積滯堅硬而不消。大黃之所以能清理腸胃,是因為它能推蕩食積,使之排出,然後谷氣才能通暢,中氣才能調和,飲食才能順利消化,五臟才能安和。如果食積在上脘,即使出現發熱,只需用枳實、黃連來消除痞滿發熱,宿食自然就能通下。如果誤用大黃去推蕩,反而導致積滯不能排出,危害很大。比如瀉心湯治療心氣不足、吐血、流鼻血的病症,是因為包絡、肝、脾的邪火有餘,雖然說是瀉心,實際上是瀉四經血中的伏火。張仲景治療心下痞滿,按起來柔軟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這也是瀉脾胃的濕熱,不是瀉心。如果心下痞滿而且怕冷出汗的,說明這個人陽氣本來就虛,要加附子來溫散。病發於陰而反而用瀉下藥,會因為痰實和邪氣趁虛結於心下,所以說瀉心,實際上是瀉脾。病發於陽而反而用瀉下藥,會形成結胸,是因為陽邪陷入陰分而結於膈上。張仲景的大陷胸湯和丸,都用大黃、芒硝來瀉血分的邪氣,使濁氣下降。如果結胸在氣分,就用小陷胸湯。痞滿在氣分,就用半夏瀉心湯了。如果病本來就是陽邪,或者兼有停食而攻伐太過,正氣虛弱,實結不能解除,想要用攻下的方法,但是正氣不能運化藥力,就加入人參在桃核承氣湯中,來幫助芒硝大黃發揮藥效。像陶氏黃龍湯的配方,就是前輩的成功經驗。總之,大黃、芒硝瀉腸胃的燥熱,牽牛、甘遂瀉腸胃的濕熱,巴豆、硫黃瀉腸胃的寒結。各有明確的用法。至於老人血虛便秘、氣虛排便困難,脾虛腹脹少食,婦女血枯經閉,陰虛寒熱,脾氣痞積,腎虛動氣,以及陰疽顏色蒼白不起等病症,都不能胡亂使用,以免造成虛弱更加虛弱的禍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