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4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6)

1. 黃藥子

苦平,無毒。

發明,黃藥子治諸惡腫瘡瘻喉痹,及蛇犬蛟毒,研水服之並用外塗。《千金》治癭疾,以黃藥子半斤,無灰酒一升浸藥,固濟瓶口,糠火煨,候香,瓶頭有津即止。時飲一杯不令絕,三五日即消。勿飲不爾令人項細也。又專治馬牛心脾熱病。

白話文:

黃藥子,味道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

最早被發現並記載的功效:黃藥子能治療各種惡性腫瘡、瘻管、咽喉腫痛,以及蛇、狗、蛟等毒物咬傷,將藥磨成粉加水服用,同時也可以外敷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黃藥子能治療癭病(甲狀腺腫大),用黃藥子半斤,加入一升沒有灰燼的酒中浸泡,密封瓶口,用糠火煨烤,聞到香味,瓶口有藥液滲出就停止加熱。隨時喝一杯藥酒,不要間斷,三五天腫塊就會消退。不要喝太多,否則會導致脖子變細。

另外,黃藥子還專門治療馬牛的心脾熱病。

2. 白藥子

葉名剪草

辛涼,無毒。

發明,白藥子辛涼解毒。故能治金瘡出血太多發熱。用以涼血清熱則痛自止,肌自生。又主喉中熱塞不通,時常痛腫,醋煎細呷。治諸骨鯁,在上即吐出,在下即便出。解野葛、生金、巴豆藥毒;又治馬脾肺熱病。

白話文:

白藥子的葉子又名剪草。

味道辛辣、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

《發明》這本書提到,白藥子味辛性涼,能解毒。所以能治療外傷出血過多引起的發熱。用它來涼血清熱,那麼疼痛自然會停止,肌肉也會重新生長。又可以治療喉嚨發熱堵塞不通,時常疼痛腫脹,用醋煎煮後慢慢吞服。能治療各種骨頭卡住喉嚨,卡在上面的會吐出來,卡在下面的就會排出來。還能解除野葛、生金、巴豆等藥物的毒性;也可以治療馬的脾肺發熱疾病。

3. 威靈仙

苦辛溫,小毒。

發明,威靈仙性善下走,通十二經,故能宣通五臟,治胃脘積痛,腳脛痹濕痛風之要藥。消水破堅積,朝食暮效。辛能散邪,故主諸風。溫能泄水,故主諸濕。而痘疹毒壅於上,不能下達,腰下脛膝起灌遲者,用為下引立效。其性利下,病壯實者,誠有殊效。氣虛者服之必虛瀉而成痼疾,以其耗血走氣也。血虛而痛,不因風濕者勿服。

白話文:

威靈仙味苦、帶辛辣,性溫,且略有毒性。

最早提出威靈仙的藥性者認為,它性善下行,能走通全身十二經脈,所以能疏通五臟,是治療胃部積食疼痛、腳踝與小腿麻木、風濕痛風的重要藥材。它能消除水腫、破除堅硬的積塊,早上服用,傍晚就能見效。辛辣能驅散邪氣,所以能治療各種風病;溫熱能排除濕氣,所以能治療各種濕病。如果痘疹毒素壅塞在上,無法下行,導致腰部以下,小腿膝蓋出現水腫遲遲不消退的情況,用它來引導毒素下行,效果會很好。它藥性有利於下行,對於身體強壯、體質壯實的人,確實有特殊療效。但如果氣虛的人服用,必定會導致虛弱性腹瀉,甚至形成難以根治的疾病,因為它會耗損氣血。如果血虛引起的疼痛,又不是因為風濕所致,就不要服用。

4. 茜草

《素問》名藘茹,又名茹藘,俗名血見愁

苦辛微溫,無毒。

《本經》主寒濕風痹,黃癉,補中。

發明,茜根色赤而性溫,味苦而帶辛,色赤入營,性溫行滯,味辛入肝,手足厥陰血分藥也。《本經》又以治寒濕風痹黃癉者,是濕熱之邪痹著營分,用以清理邪濕則脾胃健運,寒濕風痹無所留著而黃癉自除矣。其治女子經水不通甚效。詳《素問》四烏鰂一藘茹丸,治婦人脫血、血枯。《千金翼》治內崩下血,皆取以散經中瘀積也。病人雖見血證,若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稱它為藘茹,又名茹藘,俗稱血見愁。

茜草味苦、辛,性微溫,沒有毒性。

《本經》記載,它主要治療寒濕引起的風痹症、黃疸病,並能補益脾胃。

**醫理闡述:**茜草根部顏色是紅色,性質溫和,味道苦中帶辛。紅色入血分,溫性可以疏通行滯的氣血,辛味入肝經,是針對手足厥陰經血分的藥物。《本經》說它能治療寒濕風痹、黃疸,是因為濕熱邪氣侵入血分,用它來清除邪濕,就能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,寒濕風痹無處停留,黃疸自然就消除了。它對於治療女性月經不通的效果很好。詳細的可以參考《素問》中的四烏賊骨一藘茹丸,是用來治療婦女失血過多、血枯的。《千金翼方》用它治療內出血、下血,都是取其能散開經脈中瘀積的功效。病人雖然有出血的症狀,但如果同時有腹瀉、食慾不振的情況,就不要服用茜草。

5. 防己

辛苦寒,有毒。

《本經》主風寒溫瘧,熱氣諸病,除邪,利大小便。

發明,防己辛寒純陰,主下焦血分之病,性劣不純,善走下行,長於除濕,以辛能走散。兼之氣悍,故主風寒溫瘧,熱氣諸病,除邪,利大小便,此《千金》主治也。《別錄》療水腫,膀胱熱;通腠理,利九竅,皆除濕之功也。弘景曰,防己是療風水要藥。漢防己是根,入膀胱去身半以下濕熱。木防己是苗,走陽蹻,治中風攣急風痹濕熱。《金匱》防己黃耆湯,防己地黃湯、木防己湯、五物防己湯,皆治痰飲濕熱之要藥。而《千金》治遺尿、小便澀,有三物木防己湯。水腫亦有三物木防己湯,總取其通行經脈之力也。能瀉血中濕熱,通經絡中滯塞。壯健之類用之,不得其宜,下喉令人心煩、飲食減少。至於去濕熱腫痛,下注腳氣,膀胱積熱,誠通行十二經之仙藥也。如飲食勞倦,陰虛內熱,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,其不可用一也。大渴引飲,及久病津液不行,上焦濕熱等證,防己乃下焦血藥,其不可用二也。外感邪傳肺經,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,此上焦氣病,其不可用三也。大抵上焦濕熱皆不可用,即下焦濕熱又當審其二便不通利者,方可用之。

白話文:

防己味辛、性寒,有毒性。

《本經》記載,防己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溫瘧、身體發熱等各種疾病,可以去除邪氣,並使大小便順暢。

醫家研究指出,防己味辛性寒,屬純陰之藥,主要治療下焦血分方面的疾病。它的藥性較為強烈且不純粹,容易往下走,擅長去除濕氣,因為辛味可以發散。加上藥性較為強悍,所以能治療風寒引起的溫瘧、身體發熱等各種疾病,可以去除邪氣,並使大小便順暢,這是《千金方》的主要用法。《別錄》則記載,防己可以治療水腫、膀胱發熱,疏通皮膚紋理,使九竅通暢,這些都是它去除濕氣的功效。陶弘景認為,防己是治療風水病的重要藥物。漢防己是根部,可以進入膀胱,去除身體下半部的濕熱;木防己是枝苗,可以走陽蹻脈,治療中風導致的筋脈攣縮、風痹及濕熱等症狀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防己黃耆湯、防己地黃湯、木防己湯、五物防己湯,都是治療痰飲、濕熱的重要方劑。《千金方》中治療尿失禁、小便澀痛的方劑中,也有三物木防己湯。治療水腫也有三物木防己湯,總體來說都是取其通行經脈的功效。它可以瀉除血液中的濕熱,疏通經絡中的瘀滯。身體強壯的人使用,如果使用不當,會導致心煩、食慾減退。但它對於去除濕熱腫痛、腳氣下注、膀胱積熱等症狀,確實是通行十二經的良藥。如果因為飲食勞累、陰虛內熱,而用防己來瀉大便,會導致血液大量流失,這是第一種不可以使用防己的情況。如果出現口渴、大量飲水,或是久病導致津液不能正常運行,或是上焦濕熱等症狀,因為防己是治療下焦血分的藥物,這是第二種不可以使用防己的情況。如果是外感邪氣傳入肺經,導致氣分濕熱,而出現小便黃赤,這是上焦氣分的疾病,這是第三種不可以使用防己的情況。總的來說,上焦濕熱的病症都不可以使用防己。即使是下焦濕熱,也要仔細辨別是否伴有二便不通暢的狀況,才可以考慮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