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4)

1. 白花蛇

甘鹹溫有毒。產蘄州者良,禁犯鐵。凡用去頭尾,酒浸,酥炙,火緩焙,去盡皮骨,此物甚毒,不可不防。脅有方勝,尾上有拂者真。

發明,蛇性竄,能引藥至於風痰處,故能治一切風病。其風善行數變,蛇亦善行數蛻,所以能透骨搜風,為大風、白癜風、風痹、驚搐、癩癬惡瘡要藥,取其內走臟腑,外徹皮膚,無處不到也。陰虛血少內熱生風者,非其所宜。凡服蛇酒藥,切忌見風。開壇時須避其氣,免致面目浮腫。凡癘風曾服過大楓子仁者,服白花蛇無效。

白話文:

白花蛇,味道甘甜帶鹹,性質溫和,但有毒。其中以蘄州產的品質最好,使用時要避免接觸鐵器。凡是使用白花蛇,都要去除頭尾,用酒浸泡後,再用酥油炙烤,接著用小火慢慢烘乾,徹底去除皮和骨頭。這種藥物毒性很強,不可不小心防範。白花蛇的脅部有像方勝(古代一種菱形紋樣)的圖案,尾巴上有像拂塵一樣的毛,才是真的。

藥理說明,蛇的特性是會竄動,能引導藥效到達風邪痰濕所在之處,所以能治療各種風病。由於風邪善於遊走變化,而蛇也善於蛻皮,因此白花蛇能深入骨髓、搜尋風邪,是治療麻瘋、白癜風、風痹、驚厥抽搐、癩癬惡瘡等病症的重要藥物,它能內走臟腑,外達皮膚,無處不到。對於陰虛血少、內熱產生風邪的人,不適合使用。凡是服用蛇酒藥,一定要避免吹風。打開藥酒容器時,要避開藥氣,以免導致臉部浮腫。凡是麻瘋病曾經服用過大楓子仁的人,再服用白花蛇就沒有效果。

2. 烏梢蛇

甘平無毒。劍脊細尾者佳,忌犯鐵器。

發明,蛇性主風,而黑色屬水,故治諸風頑痹,皮膚不仁,風瘙癮疹,疥癬熱毒,眉須脫落瘑癢等瘡。但白花蛇主肺藏之風,為白癜風之專藥。烏蛇主腎藏之風,為紫癜風之專藥。兩者主治懸殊,而烏蛇則性善無毒耳。

白話文:

烏梢蛇,味道甘甜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以背部像劍脊、尾巴細長的品質為佳,處理時要避免接觸到鐵器。

藥理說明,蛇的性質主要與風邪有關,而黑色在五行中屬於水,所以烏梢蛇能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頑固麻木、皮膚感覺遲鈍、風疹搔癢、疥癬熱毒、眉毛鬍鬚脫落、瘡瘍搔癢等疾病。但是白花蛇主要治療肺部引起的風邪,是治療白癜風的特效藥。烏梢蛇主要治療腎部引起的風邪,是治療紫癜風的特效藥。兩者治療的疾病差異很大,而烏梢蛇的藥性溫和無毒。

3. 蝮蛇

肉大熱,膽微寒並有毒。

發明,諸蛇皆是卵生,惟蝮蛇破母腹出,惡毒尤烈,故以蝮名。其狀較諸蛇迥異,形短而粗,嘴尖鼻反,故又名反鼻蛇。有頭斑身赤如錦紋者,有黃黑青黑而斑白者,皆蝮蛇也。有頭扁與土同色而無紋者,土虺也,亦名曰蚖,字形相類之誤也。時珍曰:蝮大虺小,其毒則一。抱朴子言:蛇類最多,惟虺中人甚急,即時以刀割去瘡肉投之於地,其熱如炙,須臾毒盡,人乃得活。一種形如蜥蜴,長一二尺者,千歲蝮也。年久腳生,能跳上樹齧人齧己,還樹垂頭聽人哭聲,頭尾相類,大如搗衣杵,俗名望板歸,言被其齧必死,專望板歸以備殮具也。蘇頌以細辛、雄黃等分為末,內瘡口中,日易三四次。又以栝蔞根、桂末著管中密塞勿令走氣,佩之,中其毒者急敷之。《野談翁方》急以黃荊葉搗爛敷之,上皆解救之法。然有用其毒以攻疾厄之毒者。《別錄》取蝮蛇肉釀酒,以療癩疾。蝮蛇膽磨汁以塗䘌瘡,總取殺蟲攻毒之用耳。竊謂攻毒急救之藥頗多,奚必藉此而為異端之術哉,姑存以備解救之法可也。

白話文:

蝮蛇的肉性大熱,膽則稍微寒涼且有毒。

據說,所有的蛇都是卵生,只有蝮蛇是破開母蛇的肚子出來,所以毒性特別強烈,因此稱為蝮蛇。蝮蛇的外形和其他蛇非常不同,身體短而粗,嘴巴尖、鼻子反翹,所以又稱為反鼻蛇。有些蝮蛇頭部有斑點,身上呈現紅色如錦緞般的紋路,有些則是黃黑或青黑色帶有白色斑點,這些都是蝮蛇。還有一種頭部扁平,顏色和泥土相同且沒有紋路的,是土虺,也叫蚖,這是字形相近造成的誤解。李時珍說:蝮蛇體型較大,土虺體型較小,但毒性是一樣的。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提到:蛇的種類很多,只有土虺咬人最快,一旦被咬,要立刻用刀割去傷口周圍的肉丟到地上,被割下的肉會像被火烤一樣發熱,等到熱度消失,毒性就解了,人才能活下來。還有一種外形像蜥蜴,長約一兩尺的,是千年的蝮蛇。這種蛇活久了會長出腳,能跳到樹上咬人或咬自己,咬完後會回到樹上低著頭聽人的哭聲。這種蛇頭尾長得幾乎一樣,大小像搗衣杵,俗稱「望板歸」,意思是說被牠咬到必死,所以要準備棺材木板等喪葬用品。蘇頌認為可以用細辛、雄黃等量磨成粉,敷在傷口內,一天換藥三四次。也可以把栝樓根、桂末放入竹管內密封,隨身佩帶,如果被蝮蛇咬傷,立刻塗敷。另外,《野談翁方》記載,可以用黃荊葉搗爛敷在傷口上,以上這些都是解毒的方法。

但是也有人利用蝮蛇的毒性來治療疾病。《別錄》記載,把蝮蛇肉拿來釀酒,可以治療癩病。把蝮蛇膽磨成汁塗在瘰癧瘡上,這些都是利用蝮蛇來殺蟲解毒。我認為,解毒救急的藥物有很多,何必一定要用這種異端的方法呢?姑且把這些方法保留下來,作為解毒的參考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