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3)

1. 守宮

一名蝘蜓,俗名壁虎

鹹寒小毒。

發明,守宮食蠍蠆,蠍蠆乃治風要藥。詳守宮所治風疰驚癇諸病,猶蜈蚣之性能透經絡也;且入血分,故又治血病、瘡瘍,以毒攻毒,皆取其尾善動之義。麻城移痘方治痘出眼目及正面稠密,用以移痘於不傷命處,其效最捷。觀術士以守宮尾杵為細末,彈熟肉上,其肉便翕翕蠕動,移痘方得非從此悟出。陶弘景雲:蝘蜓喜緣籬壁間,以朱飼之滿三斤,殺,乾末,以塗婦人臂,有交接事便脫,故名守宮。蘇恭曰:飼朱點婦人臂,謬說也。張華言:必別有術,今不傳矣。時珍曰:守宮祛風,石龍利水,功用自別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守宮,又名蝘蜓,俗稱壁虎。

味道鹹,性寒,帶有微毒。

藥理發現: 守宮會吃蠍子、蜈蚣等有毒昆蟲,而蠍子、蜈蚣是治療風症的重要藥物。觀察守宮能治療風邪引起的痹病、驚風、癲癇等疾病,就像蜈蚣一樣有疏通經絡的功效。而且守宮還能進入血分,所以也能治療血病、瘡瘍等,用毒來攻毒,這都是取其尾巴善於擺動的特性。麻城有一種治療天花的偏方,可以用來治療天花長在眼睛周圍或臉上密密麻麻的情況,將天花轉移到不致命的地方,效果非常快速。觀察一些道術人士將守宮的尾巴搗成細末,灑在熟肉上,肉就會跳動,所以天花的轉移方法或許是從這得到的啟發。陶弘景說:蝘蜓喜歡在牆壁籬笆間爬行,用硃砂餵養,等到長到三斤重時殺死,乾燥後磨成粉,塗在婦女的手臂上,如果有性行為就會脫落,所以叫守宮。蘇恭說:用硃砂餵養然後點在婦女手臂上的說法是錯誤的。張華說:必定有其他方法,現在已經失傳了。李時珍說:守宮有驅風的功效,石龍子有利水的作用,它們的功效各有不同,不可不知。

2. 蛤蚧

甘鹹溫小毒。生嶺南城垣榕樹間及粵西橫州等處者,長七八寸。蜀中產者不過五寸,頭圓肉滿鱗小而厚,形似守宮,鳴則上下相呼,雌雄相應,情洽乃交,兩相抱負自墮於地,人往捕之亦不知覺,以手劈之,至死不開,取以曝乾,為房中要藥。即尋常捕得者,功用亦相彷彿。

但驗其囫圇成對,卷榕樹皮中者即真無疑。入藥去頭留尾酥炙用之。口含少許,疾走不喘者,是其益氣之驗也。

發明,蛤蚧味鹹歸腎經,性溫助命門,色白補肺氣,功兼人參、羊肉之用。而治虛損痿弱,消渴喘嗽,肺痿吐沫等證,專取交合腎肺之氣,無以逾之。愚按:蛤蚧、龍子性皆溫補助陽,而舉世藥肆中皆混稱不分,醫者亦不辨混用。龍子則剖開如皮,身多赤斑,偏助壯火,陽事不振者宜之。蛤蚧則纏束成對,通身白鱗,專溫肺氣,氣虛喘乏者宜之。虛則補其母也。

白話文:

蛤蚧味道甘甜帶鹹,性質溫和但帶有微毒。主要生長在嶺南地區,像是城牆邊的榕樹上,以及廣西橫州等地。牠們身形大約七八寸長。四川產的蛤蚧則比較小,只有五寸左右。牠們頭部圓潤,肉質飽滿,鱗片小而厚實,外形像壁虎。蛤蚧會發出叫聲,雌雄互相呼應,情意相投時就會交配,兩隻抱在一起從樹上掉下來。這時人們去捕捉牠們,牠們也不會察覺。用手劈開牠們,直到死都不會鬆開。人們會將牠們取來曬乾,當作房中重要的藥材。即使是一般捕捉到的蛤蚧,功效也和曬乾的蛤蚧差不多。

但如果看到蛤蚧完整成對,並且捲在榕樹皮中的,那就可以確定是真的。入藥時需要去掉頭部,保留尾部,並用酥油炙烤後使用。如果含在口中少許,快跑時不會喘氣,就表示它有補氣的功效。

發明,蛤蚧味道鹹,歸屬於腎經,性溫能夠幫助命門的火氣,顏色白能夠補益肺氣,功效可以媲美人參和羊肉。主要治療虛弱、痿軟無力、消渴症、喘咳、肺痿吐痰等症狀,特別是能夠促進腎和肺之間的氣的交合,效果無可取代。我認為:蛤蚧和龍子的性質都是溫補陽氣,但是現在藥店都混在一起稱呼,不加區分,醫生也常常混用。龍子剖開像皮革,身上有很多紅色的斑點,主要作用是助長火氣,適合陽事不振的人使用。蛤蚧則是成對纏繞在一起,全身都是白色的鱗片,主要作用是溫養肺氣,適合氣虛喘乏的人使用。這是因為虛損就要補其根本的原因。

3. 蛇蛻

鹹甘平小毒。火熬用之。

《本經》主小兒二十種驚癇,蛇癇,癲疾瘛瘲,弄舌搖頭,寒熱腸痔,蠱毒。

發明,蛇蛻屬巽走肝,故《本經》治小兒驚癇等病,一皆風毒襲於經中之象。其入藥有四義,一能辟惡取其性靈也,故治邪辟鬼魅,蠱瘧諸疾。二能驅風取其性竄也,故治驚癇瘢駁,偏正頭風,喉舌諸疾。三能殺蟲,故治惡瘡痔漏,疥癬諸疾,用其毒也。四有蛻義,故治眼目翳膜,胎衣不下,皮膚之疾,會意以從其類也。

白話文:

蛇蛻,味道鹹甘,性平,帶有小毒。需要用火熬製後使用。

《本經》記載,主要治療小兒的二十種驚風、蛇癲癇、癲狂疾病、抽搐、吐舌搖頭、發冷發熱、腸痔、蠱毒等病症。

發明 指出,蛇蛻歸屬於巽卦,巽卦代表風,走肝經。因此《本經》中用來治療小兒驚風等疾病,都是風邪侵入經絡的表現。蛇蛻入藥有四個意義:第一,能夠避除邪惡,取其靈性,所以可以治療邪祟、鬼魅、蠱瘧等疾病。第二,能夠驅散風邪,取其善於竄行的特性,所以可以治療驚風、斑疹、偏頭痛、喉嚨和舌頭等疾病。第三,能夠殺蟲,所以可以治療惡瘡、痔漏、疥癬等疾病,利用的是它的毒性。第四,具有蛻變的意義,所以可以治療眼翳、胎盤不下、皮膚等疾病,這是根據事物相似的性質來理解和運用。

4. 蚺蛇膽

即南蛇

甘苦寒小毒。

發明,蚺蛇產嶺南,稟己土之氣,其膽受甲乙風木,其味苦中有甘,所主皆厥陰、太陰之病。其治心腹䘌痛者,蟲在內攻齧也。下部䘌瘡者,蟲在外侵蝕也。濕熱則生蟲,燥濕則殺蟲,內外施之皆可取用,更能散腫消血,故直諫之臣受廷杖者,臨時服少許則血不凝滯於內。又能明目涼血,除疳殺蟲。惜乎,難得真者。

白話文:

蚺蛇膽,也就是南蛇的膽。

味道是甘苦的,性質寒涼,帶有微小的毒性。

這種蛇主要產於嶺南地區,吸收了己土的氣息,它的膽又受到甲乙風木的影響,所以味道苦中帶甘,主要治療厥陰經和太陰經的疾病。它能治療心腹絞痛,是因為體內有蟲在啃咬;能治療下部皮膚潰爛,是因為體外有蟲在侵蝕。濕熱的環境容易滋生蟲,乾燥的環境可以殺死蟲,所以無論內服外敷都有效。蚺蛇膽還能消腫散瘀,因此那些敢於直言進諫而遭到廷杖的人,臨時服用少量,可以避免瘀血積聚在體內。此外,它還能明目涼血、消除疳積和殺死蟲。可惜的是,真正純正的蚺蛇膽很難得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