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四 (12)
卷四 (12)
1. 鯪鯉甲
俗名穿山甲
咸微寒小毒。或酥炙,或黃土,或蛤粉炒發鬆研用,尾甲更勝。
發明,穿山甲入厥陰、陽明及陰陽二蹻。通經下乳,瘧疾癰腫發痘為要藥。蓋其穴山而居,寓水而食,出陰入陽,能竄經絡達於病所,凡風濕冷痹之證,因水濕所致,渾身上下強直不能屈伸,痛不可忍者,於五積散內加穿山甲七片、全蠍炒十個,蔥姜水煎熱服,取汗避風甚良。癰疽潰後不宜服。
白話文:
俗名叫做穿山甲。
味道鹹,性微寒,帶有小毒。可以使用酥油炙烤、黃土炒、或是蛤蜊粉炒過使其鬆脆後研磨成粉使用,其中尾部的甲片效果更好。
藥理發現,穿山甲入肝經(厥陰)、胃經(陽明)以及陰陽二蹻脈。有疏通經絡、促進乳汁分泌的功效,是治療瘧疾、癰腫、發痘等疾病的重要藥物。因為它居住在山洞中,以水邊的生物為食,能夠從陰處到陽處活動,所以能竄行於經絡,直達病灶。凡是風濕、寒冷導致的痺症,也就是因為水濕引起的,導致全身僵硬、不能彎曲伸展,疼痛難忍的,可以在五積散中加入七片穿山甲和炒過的十個全蠍,用蔥姜水煎煮後趁熱服用,取其發汗的效果,並注意避風,效果很好。癰疽潰爛之後不適合服用。
2. 石龍子
鹹溫小毒。《綱目》作鹹寒,誤。產平陽山谷荊襄等處,其類有四。一種生岩石間,頭扁身長,尾與身等,長七八寸,大者尺余,其狀若蛇。而腳似梅花,鱗目五色者為雄,色黃身短者為雌。此物最惜鱗甲,故見人不動,捕之亦不螫人,以其生岩石間。故《本經》謂之石龍子,以其善於變易吞霾吐雹,有陰陽析易之義,故《字林》謂之蜥蜴,楚人名為蠑螈,實一物也。入藥雌雄並用,去頭足酒浸酥炙用之。
入傳屍藥醋炙用之。一種生草澤間,頭大尾短身粗,其色青黃,有傷則銜草自敷,故謂之蛇醫母,能入水與石斑魚合,故又名水蜥蜴,不入藥用。一種生人家屋壁,形小身細,長三四寸,色褐斑黑者謂之蝘蜓,吳俗名為壁虎,以其居壁而善捕蠍蠅也。或云,飼之以朱,點宮娥臂,故名守宮。
一種似守宮而頭圓身細,長五六寸,色白如銀,通身細鱗,雌雄上下相應而鳴,情洽乃交者,蛤蚧也。荊襄嶺澤皆有,而西川產者最勝。捕得成對線纏,炙乾卷榕樹皮中者是也。以此明辨,方無誤用之失。
發明,石龍子為《本經》中品,而《綱目》主治中有《別錄》,而無《本經》,豈《本經》之文有所殘缺歟,抑《本經》之文誤注《別錄》歟?其治五癃邪結氣,利小便水道,破石淋下血者,以蜥蜴能吐雹祈雨,故治癃淋利水道,是其本性。《千金》治癥結水腫屍疰留飲,有蜥蜴丸,《外臺》治陰㿉方用之,皆取其長於利水道耳。按:蜥蜴即是石龍。今房術藥中用之,以其興發助陽而無止澀之患也。
白話文:
石龍子,味道鹹,性溫,帶有小毒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為鹹寒,是錯誤的。它產於平陽山谷、荊襄等地,種類有四種。
第一種生長在岩石間,頭扁身長,尾巴和身體一樣長,大約七八寸,大的甚至超過一尺,外形像蛇。腳長得像梅花,鱗片呈現五彩顏色的為雄性,顏色黃且身體短的為雌性。這種動物非常愛惜自己的鱗甲,所以看到人不會動,抓牠也不會咬人。因為牠生長在岩石間,所以《本草經》稱之為石龍子。牠善於變化,可以吞雲吐霧,有陰陽變化的意思,因此《字林》稱之為蜥蜴。楚國人稱之為蠑螈,其實都是同一種動物。入藥時雌雄都可以使用,去除頭和腳,用酒浸泡後烤酥使用。
在治療傳屍病時,則用醋炙過後使用。第二種生長在草澤間,頭大尾短身體粗,顏色青黃,受傷時會自己銜來草敷在傷口上,所以稱為蛇醫母。牠可以進入水中與石斑魚一起活動,所以又名水蜥蜴,這種不入藥用。第三種生長在人家屋牆壁上,形體小身體細長,大約三四寸,顏色褐色帶有黑斑,稱為蝘蜓,吳地俗稱壁虎,因為牠住在牆壁上而且善於捕捉蠍子和蒼蠅。有種說法是,用朱砂餵養牠,然後點在宮女手臂上,所以又名守宮。
第四種像守宮但頭圓身體細,大約五六寸,顏色白如銀,全身佈滿細鱗,雌雄互相呼應鳴叫,情投意合才會交配,這種稱為蛤蚧。荊襄和嶺南地區都有,但四川產的品質最好。捕獲後成對用線纏繞,烤乾後捲在榕樹皮中保存。能這樣分辨,才能避免誤用。
發明,石龍子是《本草經》中品藥材,而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主治中有《別錄》卻沒有《本草經》,難道是《本草經》的原文有所殘缺,還是《本草經》的原文誤注了《別錄》的內容?它能治療五種小便不通的疾病,以及邪氣鬱結,可以疏通小便水道,破除結石,排出血尿,這是因為蜥蜴能吐雹祈雨,所以能治療小便不暢通、疏通水道,是其本性。《千金方》中治療癥瘕積聚、水腫、屍疰留飲,有蜥蜴丸,《外臺秘要》治療陰瘡的藥方也使用到它,都是因為看中它擅長疏通水道的功效。按,蜥蜴就是石龍。現在房中術的藥方中使用它,是因為它能興奮、助陽,而沒有止澀的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