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18)
卷三 (18)
1. 木瓜
酸溫,無毒。
發明,木瓜酸收下降,所主霍亂轉筋吐利腳氣,皆取收攝脾胃之濕熱,非肝病也。轉筋雖屬風木行脾,實由濕熱或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,用此理脾而伐肝也。多食木瓜損齒及骨,皆伐肝之明驗。患頭風人,以鮮者放枕邊引散肝風,日久漸安。凡腰膝無力,由於精血虛陰不足者,及脾胃有積滯者,皆不利於酸收也。
白話文:
木瓜味酸性溫,沒有毒性。
《本草發明》一書提到,木瓜的酸味有收斂下降的作用,所以能治療霍亂引起的抽筋、嘔吐、腹瀉和腳氣病,這些都是藉由收斂脾胃的濕熱來達到治療效果,並不是針對肝臟的疾病。抽筋雖然屬於風邪侵犯肝木,影響脾的運作,但實際上是因為濕熱或寒濕的邪氣侵襲傷害脾胃所導致,使用木瓜是為了調理脾胃,同時也間接抑制肝的過度運作。多吃木瓜會損害牙齒和骨骼,這正是抑制肝功能的明顯證明。患有頭風(頭痛)的人,將新鮮木瓜放在枕邊可以引導散發肝風,時間久了頭痛就會逐漸減輕。凡是腰膝無力,因為精血虧虛、陰液不足的人,以及脾胃有積食、消化不良的人,都不適合使用木瓜的酸澀收斂之性。
2. 山楂
即棠棣子,俗作山查
甘苦微酸溫,無毒,去核則不發熱。童便浸薑汁拌炒黑,去積血甚捷。
發明,山楂入足陽明、太陰、厥陰三經血分,大能克化飲食。《本經》言其酸冷,然其功長於消肉積,行滯血,性溫可知。若胃中無食積,脾虛不能運化,不思飲食者服之,反克伐脾胃生髮之氣,良非所宜。炒黑治產後兒枕作痛,亦以其能消血也。今痢疾初起多積垢者,用薑汁炒;治偏墜疝氣為散酒服,不過半月效,用核尤捷。若外感風寒兼傷飲食,舉世以發表消導並進,中氣實者幸而獲痊,虛者表邪乘虛陷入於腑而生內變者多矣。東魯棠梂子酒後嚼數顆良,與糖作膏尤為精品。
白話文:
山楂,也就是棠棣的果實,俗稱山查。
味道甘、苦,帶點微酸,性溫和,沒有毒。如果去除果核,就不會產生燥熱的現象。用童子尿浸泡後,再用薑汁拌炒至黑色,能迅速去除體內積聚的瘀血。
**功效闡述:**山楂進入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血分,最能消化積滯的食物。《本草經》說山楂性味酸冷,但它的功效在於消除肉食積滯、疏通行滯的瘀血,由此可知其性是溫的。如果胃裡沒有食物積滯,只是脾虛不能運化,導致不想吃東西,這時服用山楂,反而會克伐脾胃的生髮之氣,實在不適宜。將山楂炒黑後,可以治療產後胎盤殘留引起的疼痛,也是因為它能消散瘀血的緣故。現在痢疾剛開始,多半是由於腸胃積垢,可以用薑汁炒過的山楂來治療;治療偏墜疝氣,可以將山楂研磨成粉,用酒送服,大概半個月就能見效,使用帶核的山楂效果更快。如果外感風寒又兼傷食積,一般人都是用發散風寒和消食導滯的方法同時進行,中氣強的人或許能痊癒,但虛弱的人,表邪會趁虛進入臟腑,產生更多的內變,情況會更糟。東魯一帶,有人會在酒後嚼幾顆棠棣果實,效果很好,將山楂和糖熬成膏,更是上品。
3. 柰
俗名頻婆
甘溫無毒。
發明,柰生北地,與南方林檎同類異種,雖有和脾之能,多食令人肺壅臚脹,病人尤當忌食。
白話文:
俗稱頻婆。
味甘性溫,沒有毒性。
發明:柰這種水果生長在北方,與南方的林檎是同類但不同種的水果。雖然有調和脾胃的功能,但吃多了會使肺部不適,造成胸腹脹滿。生病的人尤其應該忌食。
4. 林檎
俗名花紅
澀溫無毒。
發明,林檎雖不傷脾,多食令人發熱,以其味澀性溫也。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復發,或生痰涎而為咳逆,壅閉氣道使然。其核食之,煩心助火可知。
白話文:
俗名叫做花紅。
味道澀,性溫和,沒有毒。
有人說,林檎雖然不傷害脾胃,但是吃多了會讓人發熱,因為它味道澀,性質溫熱。病人常常喜歡吃這個,往往因此導致疾病復發,或是產生痰涎而引起咳嗽氣逆,這是因為它壅塞阻礙了氣道所造成的。它的果核如果吃下去,會讓人心煩,助長體內火氣,這是可以知道的。
5. 柿蒂
澀平無毒。柿、蟹同食則吐利腹痛,木香可解。
發明,柿之生青,熟赤。生澀,熟甘。渾是陰內陽外之象。獨蒂之澀始終不改,故取以治陰內陽外之病。《濟生方》治呃逆,專取柿蒂之澀,以斂內蘊之熱。丁香、生薑之辛以散外郁之寒,深得寒熱兼濟之妙用。嘗考古方中單有用柿蒂以降逆氣者,是以丹溪但熱以寒治熱之理,而不及從治之法,矯枉過矣。至《三因方》又於《濟生方》中加良薑之類,是真為寒而反助其熱乎。其乾柿白霜專清肺胃之熱,在元氣未漓,可勝寒潤者,用之固宜。但虛勞煩嗽喘乏,得此鬱閉虛陽,病根日固,與埋薪灰燼何異。
白話文:
柿蒂的味道澀,性平,沒有毒性。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會導致嘔吐、腹瀉和腹痛,可以用木香來解毒。
柿子青澀時是青色的,成熟時是紅色的。生的時候味道澀,熟了就變甘甜,這整個過程呈現陰在內陽在外的現象。只有柿蒂的澀味始終不變,所以選用它來治療陰在內陽在外的疾病。《濟生方》用來治療打嗝,就是專取柿蒂的澀味,來收斂體內蘊積的熱氣。搭配丁香、生薑的辛味來散發體表鬱積的寒氣,這樣才能達到寒熱兼治的巧妙效果。我曾經研究過古代的藥方,發現有單獨使用柿蒂來降逆氣的,這就是朱丹溪只知道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熱證的道理,卻沒有考慮到從根本治療的方法,這有點矯枉過正了。《三因方》又在《濟生方》的基礎上增加了良薑之類的藥物,這不是真的因為寒證反而助長了熱勢嗎?至於乾柿子上的白霜,專門用來清除肺胃的熱氣,在元氣沒有耗損的情況下,可以承受寒涼潤燥的人,使用它是合適的。但是,對於虛勞導致的煩躁咳嗽、氣喘乏力,如果使用白霜,反而會鬱閉虛陽,使得病根更加牢固,這跟埋薪灰燼又有什么區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