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14)
卷一 (14)
1. 綠青
俗名石綠
微酸,小毒。
發明,痰在上宜吐之,在下宜利之。綠青吐風痰眩悶,取二三錢同龍腦少許調勻,以生薄荷汁合酒溫服,便臥,涎自口角流出乃愈。不嘔吐而功速,故著之。
白話文:
俗名叫做石綠。
味道微酸,帶有小毒。
這個藥的功效是,痰在上面的時候適合用來催吐,痰在下面的時候適合用來通利排泄。石綠可以治療風痰引起的眩暈昏悶,取二三錢的石綠,加入少許冰片調勻,用新鮮薄荷汁兌酒溫熱後服用,然後躺下休息,口角流出涎液就會痊癒。因為它不會引起嘔吐,而且效果迅速,所以在這裡特別記錄下來。
2. 扁青
俗名石青
甘平,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目痛,明目,折跌癰腫,金瘡不瘳,破積聚,解毒氣,利精神。
發明,石青走肝磨堅積。故《本經》所主皆肝經積聚之病。時珍用吐風痰,研細溫水灌下即吐,肝虛易驚多痰者宜之。形如縮砂者名魚目青,主治與扁青無異。
白話文:
俗名叫做石青。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
《本經》記載,主要治療眼睛疼痛,能使視力清晰,還能治療跌打損傷、癰腫,以及金屬外傷久不癒合的情況。此外,還能破除體內的腫塊積聚,解除毒氣,使精神振奮。
醫家觀點,石青能作用於肝經,能磨消堅硬的腫塊積聚。因此,《本經》所記載能治療的病症,大多是肝經積聚所引起的疾病。李時珍認為,石青能吐出風痰,將它研磨成細末,用溫水灌服後就會嘔吐。對於肝虛、容易受到驚嚇且痰多的人,可以使用。形狀像縮砂的石青,被稱為魚目青,它的主要治療功效和扁青沒有差別。
3. 石膽
俗名膽礬
酸辛寒,有毒。產泰州嵩岳及蒲州中條山出銅處有之,能化五金,以之制汞,則與金無異。
《本經》主目痛,金瘡,諸癇痙,女子陰蝕痛,石淋,寒熱,崩中下血,諸邪毒氣。
發明,石膽酸辛氣寒,入少陽膽經。性寒收斂,味辛上行,能湧風熱涎痰,發散風木相火,又能殺蟲。《本經》主目痛,金瘡,癇痙,取酸辛以散風熱痰垢也。治陰蝕崩淋寒熱,取酸寒以滌濕熱淫火也。又能為咽齒喉痹,乳蛾諸邪毒氣要藥。湧吐風痰最快,方用米醋煮真鴨嘴,膽礬末醋調,探吐膠痰即瘥。又治紫白癜風,膽礬、牡蠣粉生研,醋調摩之。風犬咬傷,膽礬末水服,探吐,蜜調敷之立愈。胃脘蟲痛,茶清調膽礬末吐之。走馬牙疳,紅棗去核入膽礬,煅赤研末敷之,追出痰涎即愈。百蟲入耳,膽礬和醋灌之即出,《千金方》也。
白話文:
俗名膽礬。
味酸、辛,性寒,有毒。產於泰州、嵩山以及蒲州中條山出產銅礦的地方,能夠熔化金屬,用它來製作水銀,則水銀的性質會和黃金一樣。
《本經》記載,可以治療眼睛疼痛、金屬外傷、各種癲癇抽搐、女性陰部潰爛疼痛、結石引起的排尿困難、寒熱交替、崩漏下血等症狀,以及各種邪毒之氣。
**[醫家]**認為,石膽味酸辛,氣寒,歸少陽膽經。其性寒具有收斂作用,味辛則向上走,能夠湧出風熱痰涎,發散風木相火,也能夠殺蟲。《本經》記載能治眼睛疼痛、金屬外傷、癲癇抽搐,是因為它用酸辛之性來散風熱痰垢。治療陰部潰爛、崩漏淋漓、寒熱交替,是因為它用酸寒之性來清除濕熱淫火。它也是治療咽喉腫痛、扁桃體炎等各種邪毒之氣的重要藥物。湧吐風痰的效果最快,藥方是用米醋煮熟真的鴨嘴,然後用膽礬粉末加醋調和,探吐膠痰後就能痊癒。也能治療紫白癜風,用膽礬、牡蠣粉生研後用醋調和塗抹。被瘋狗咬傷,用膽礬粉末用水送服,再用蜂蜜調和敷在傷口上,立即見效。胃脘有蟲引起的疼痛,用茶水調和膽礬粉末催吐。治療走馬牙疳,將紅棗去核後塞入膽礬,燒紅後研成末敷在患處,排出痰涎後就會痊癒。各種蟲子進入耳朵,用膽礬和醋灌入,蟲子就會出來,《千金方》中記載了這個方法。
4. 礜石
辛熱,有毒。久服令人筋攣。煅法以黃泥包,炭火燒一日一夕,乃可用之。惡羊血,不入湯液。
《本經》主寒熱鼠瘻蝕,死肌風痹,腹中堅癖邪氣。
發明,時珍云:礜石與砒石相近,性亦相類。但砒石略帶黃暈,礜石全白,稍有分辨。而古方礜石與礬石常相渾書,二字相似故誤耳。然礬石性寒無毒,礜石性熱有毒,不可不審。《甄權》除膈間積氣、冷濕風痹,瘙癢積十年者。仲景云:生用破人心肝。嚴冬以此置水中則水不冰,其熱毒之性不減砒石。今藥肆中往往以充砒石,而礜石僅可破積攻痹,不能開痰散結,是以勝金丹、截瘧丹服之不效者,良由誤用礜石之故。按王子敬《靜息帖》言,礜石深是可疑,凡喜服寒食散者,輒發癰毒,故云深可疑也。以其毒烈干汞最速,故《丹方》目為仙藥,凡山中有礜則春不生草,冬不積雪,而鼠食則斃,蠶食則肥,物類之宜忌,有不可解者。其特生礜石有蒼白、紫桃花色、金星、銀星等類,其毒不異。惟出金穴中者,名握雪礜石,雖溫無毒,與上迥然不同。
白話文:
礜石,味道辛辣且性熱,有毒。長期服用會導致筋脈攣縮。炮製方法是用黃泥包裹,再用炭火燒一天一夜,才能使用。忌與羊血同用,不能加入湯藥中。
《本經》記載,礜石主要治療寒熱病、鼠瘻(淋巴結核)潰爛、死肌肉、風濕麻痺,以及腹中硬塊積聚、邪氣等症狀。
李時珍說:礜石和砒石性質相近,但砒石略帶黃色,礜石則全白,這是它們之間稍微不同的地方。古代的醫書中,礜石和礬石經常被混淆,因為字形相似導致誤用。然而,礬石性寒且無毒,礜石性熱且有毒,不可不仔細分辨。《甄權》認為礜石可以消除胸膈間的積氣、寒濕引起的風濕麻痺,以及治療搔癢十年不癒的頑疾。張仲景認為,生用礜石會損害心肝。嚴寒的冬天,把礜石放在水中,水也不會結冰,可見其熱毒之性不亞於砒石。現在藥房中常常用礜石冒充砒石,但礜石僅能破除積聚、治療麻痺,不能化痰散結,這也是服用勝金丹、截瘧丹無效的原因,都是因為誤用了礜石的緣故。王子敬在《靜息帖》中提到,礜石非常可疑,凡是喜歡服用寒食散的人,常常會長癰腫瘡毒,所以說礜石非常可疑。因為礜石的毒性非常強烈,能快速地與水銀起作用,所以煉丹的人把它視為仙藥。凡是有礜石的山,春天不會長草,冬天不會積雪,老鼠吃了會死,蠶吃了卻會變得肥壯,各種生物對它的適應和禁忌,有些是無法解釋的。礜石有蒼白色、紫桃花色、帶有金星或銀星等不同的種類,它們的毒性都一樣。只有從金礦中產出的礜石,名叫握雪礜石,雖然性溫,但沒有毒性,與其他礜石截然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