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8)

1. 紫葛

甘寒苦,無毒。生山谷中,苗似葡萄長丈許,根紫色。今所在皆有之。

發明,紫葛和血解毒,治癰腫惡瘡。取根皮搗為末,醋和封之。《千金》紫葛丸用之為君,以其能散寒熱結氣也。

白話文:

紫葛,味甘、性寒、味苦,沒有毒性。生長在山谷中,藤蔓像葡萄一樣可以長到數丈長,根部是紫色的。現在到處都有生長。

發明:紫葛具有活血化瘀、解毒的功效,可以用來治療癰腫和惡瘡。取其根部的皮搗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《千金方》中的紫葛丸以紫葛為主藥,因為它能夠疏散寒熱引起的氣結。

2. 葎草

一名勒草,一名葛勒蔓,俗名割人藤

甘苦寒,無毒。

發明,葎草蔓生道旁,多刺勒人,故又名葛勒蔓。專主五淋利小便,散瘀血。並搗汁服。《千金》專主膏淋,以醋和服之。

白話文:

葎草,又名勒草,也叫葛勒蔓,民間俗稱割人藤。

味道甘苦,性寒,沒有毒性。

[本草]記載,葎草蔓生在路旁,因為有很多刺會割傷人,所以又叫做葛勒蔓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各種淋症,幫助小便順暢,並能散瘀血。可以搗汁服用。《千金方》特別提到可以治療膏淋,用醋調和服用。

3. 忍冬

即金銀花

甘溫,無毒。

發明,金銀花芳香而甘,入脾通肺,主下痢膿血,為內處癰腫之要藥。解毒祛膿,瀉中有補,癰疽潰後之聖藥。今世但知其消腫之功,昧其能利風虛也,但氣虛膿清、食少便瀉者勿用。痘瘡倒陷不起,用此根長流水煎浴,以痘光壯為效,此即水楊湯變法。

白話文:

忍冬,也就是金銀花。

味道甘甜溫和,沒有毒性。

(前人)認為,金銀花氣味芬芳甘美,進入脾經和肺經,主要治療痢疾膿血,是治療體內癰腫的重要藥物。它能解毒化膿,瀉邪氣的同時也有補益的作用,是癰疽潰爛後的良藥。現在的人只知道它能消腫,卻忽略了它也能疏散風邪虛熱的作用。但若是氣虛導致膿液清稀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稀溏的人就不要使用。痘瘡倒陷不起,用此根莖加入長流水煎煮後沐浴,能使痘瘡變得紅潤飽滿,這就是水楊湯的變通用法。

4. 清風藤

辛溫,小毒。

發明,清風藤入肝經氣分,治風濕流注歷節、鶴膝、麻痹瘙癢。同防己浸酒治風濕痹痛,一切風病。熬膏酒服一匙,將患人身上拍一掌,其後遍身發癢不可當,急以梳梳之欲癢止,飲冷水一口即解,風病皆愈,避風數日自安。

白話文:

性味辛辣溫熱,帶有微小毒性。

發明者說,清風藤藥性歸入肝經的氣分,能夠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遊走疼痛、膝關節腫大如鶴膝、肢體麻木以及皮膚搔癢。和防己一起浸泡在酒中,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,以及各種風病。將清風藤熬製成膏,用酒送服一匙,然後在病患身上拍打一掌,之後病患會全身發癢難耐,這時要趕緊用梳子梳理搔癢處,等到癢感稍微減輕,再喝一口冷水就能解除,各種風病都能痊癒,之後要避風數日,身體自然就會安好。

5. 藤黃

酸澀,有毒。

發明,藤黃性毒而能攻毒,故治蟲牙蛀齒,點之即落,毒能損骨傷腎可知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澀,有毒性。

這個藥物最早被發現時,就了解到藤黃的毒性能夠以毒攻毒,因此可以用來治療蟲牙蛀牙,點在蛀牙上,蛀牙就會脫落。但它的毒性會傷害骨頭和腎臟,這點是可以知道的。

6. 水草部

7. 澤瀉

甘鹹微寒,無毒。白者良。利小便生用,入補劑鹽酒炒。油者伐胃傷脾,不可用。

《本經》主風寒濕痹乳難,養五臟,益氣力,肥健消水;久服耳目聰明,不飢延年。

發明,澤瀉甘鹹沉降,陰中之陽,入足太陽氣分。《素問》治酒風身熱汗出,用澤瀉、生朮、麋銜,以其利膀胱濕熱也。《金匱》治支飲冒眩,用澤瀉湯,以逐心下痰氣也。治水蓄煩渴,小便不利,或吐,或瀉,用五苓散,以泄太陽邪熱也,其功長於行水。《本經》主風寒濕痹,言風寒濕邪著不得去,則為腫脹,為癃閉,用此疏利水道,則諸證自除。蓋邪干空竅,則為乳難,為水閉。澤瀉性專利竅,竅利則邪熱自通,內無熱鬱則臟氣安和,而形體肥健矣。所以素多濕熱之人,久服耳目聰明,然亦不可過用。若水道過利則腎氣虛。故扁鵲云,多服病人眼。今人治泄精多不敢用,蓋為腎與膀胱虛寒而失閉藏之令,得澤瀉降之,而精愈滑矣。當知腎虛精滑,虛陽上乘而目時赤者,誠為禁劑。若濕熱上盛而目腫,相火妄動而精泄,得澤瀉清之,則目腫退而精自藏矣,何禁之有。仲景八味丸用之者,乃取以瀉膀胱之邪,非接引也。古人用補藥,必兼瀉邪,邪去則補藥得力矣。

白話文:

澤瀉,味道甘甜帶點鹹味,性質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。其中以顏色白皙的品質最好。一般來說,澤瀉生用可以利小便,如果要加入補藥中則需要用鹽或酒炒過。若是含有油脂的澤瀉,會損傷胃部和脾臟,不宜使用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澤瀉主要能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、產婦乳汁不通,還能滋養五臟、增強體力、使人身體肥壯、消除水腫;長期服用能使人耳聰目明、不易感到飢餓並延年益壽。

_前人發明_認為,澤瀉味道甘甜帶點鹹味,藥性有沉降的特性,屬於陰中有陽的藥物,主要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的氣分。《素問》提到治療因飲酒導致的風熱症狀,如身體發熱、多汗,會用澤瀉搭配生白朮和麋銜,是因為澤瀉能利膀胱的濕熱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到治療支飲(體內水液停滯)引起的頭暈目眩,會用澤瀉湯,目的是排除心下部位的痰氣。治療水液停留在體內引起的煩躁口渴、小便不暢,甚至出現嘔吐或腹瀉的情況,會用五苓散,目的是疏泄足太陽膀胱經的邪熱,因為澤瀉的功效主要在於排除體內水液。《神農本草經》提到澤瀉能治療風寒濕痺,意思是說風寒濕邪如果停留在體內無法排除,就會導致腫脹和小便不通,使用澤瀉來疏通水道,這些症狀自然就能消除。這是因為邪氣侵犯人體孔竅,會導致乳汁不通和小便不暢。澤瀉的藥性專門利於疏通孔竅,一旦孔竅暢通,邪熱自然排出,體內沒有熱邪鬱積,臟腑之氣就會安和,身體也就能變得肥壯。因此,體內濕熱較重的人,長期服用澤瀉能使耳目聰明,但也不能過量使用。如果過度利小便,反而會損傷腎氣。所以扁鵲說,服用太多澤瀉會使人眼睛出現問題。現在的人治療遺精時,大多不敢使用澤瀉,因為他們認為腎和膀胱虛寒而失去閉藏的功能,如果再用澤瀉來降泄,會使精液更容易滑脫。應該要知道的是,腎虛精滑,虛陽上擾導致眼睛時常發紅的人,確實不宜使用澤瀉。但如果是濕熱上盛導致眼睛腫脹,或是相火妄動導致遺精,使用澤瀉來清除濕熱,就能使眼睛腫脹消退,精液自然能夠藏住,又何必禁用呢?張仲景在八味丸中使用澤瀉,目的是為了排除膀胱的邪氣,而不是用來引導藥效。古人使用補藥時,一定會同時兼顧排除邪氣,這樣邪氣去除後,補藥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