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二 (38)
卷二 (38)
1. 蕘花
苦寒,有毒。熬黃用,芫花葉尖如柳,花紫似荊,蕘花苗莖無刺,花細色黃與芫花絕不相似,或言無蕘花以芫花代之,性相近耳。
《本經》主傷寒溫瘧,下十二經水,破積聚,大堅癥瘕,盪滌胸中留癖飲食,寒熱邪氣,利水道。
發明,蕘花苦辛,能破積聚癥瘕,治痰飲咳逆,去咽喉腫閉。《本經》治傷寒溫瘧者,取苦寒以攻蘊積伏匿之邪也。言下十二經水,又治飲食寒熱邪氣者,以其苦寒峻利,飲食之邪亦得盪滌,而寒熱自除也。仲景用此止利以行水,水去則利止矣。又小青龍湯云,若微利者,去麻黃加蕘花,蓋亦取其利水也。愚按:芫花、蕘花雖有辛溫開表,苦寒走滲之不同,而破積逐水之功用彷彿。《本經》雖無芫花利水之說,而仲景十棗湯專行利水。是以藥肆皆不辨混收,醫家亦不辨混用。猶夫食谷得以療飢,食黍亦可療飢,混用可無妨礙。若礬石、礜石字形相類,藥狀亦相類,可不辨而混用耶。
白話文:
蕘花,味苦性寒,有毒。通常是煮成黃色來使用。它的葉子尖端像柳葉,花朵是紫色的,類似荊花。蕘花的莖沒有刺,花朵很細小,顏色是黃色的,和芫花完全不一樣。有人說沒有蕘花時,可以用芫花代替,只是它們的藥性相近而已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蕘花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溫病和瘧疾,可以排除全身十二經的水分,破除體內積聚的腫塊、堅硬的腫瘤,清除胸中積滯的痰飲和食物,以及寒熱等不正之氣,並能利小便。
藥理分析:蕘花味苦性辛,能破除體內積聚的腫塊,治療痰飲引起的咳嗽和氣逆,以及去除咽喉腫痛。 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治療傷寒和溫瘧,是因為它味苦性寒,可以攻破體內潛伏的邪氣。它能排除全身十二經的水分,以及治療飲食不當引起的寒熱邪氣,也是因為它味苦性寒,藥性強烈,可以清除飲食積滯,寒熱的症狀自然消除。張仲景用它來止瀉並排除體內多餘水分,當水分排出後,腹瀉自然就停止了。另外,小青龍湯方劑中提到,如果患者有輕微腹瀉,就去掉麻黃,加入蕘花,也是因為它有利水的作用。我認為:芫花和蕘花雖然有辛溫發散和苦寒滲泄的不同,但它們破除積塊、排除水分的功效是相似的。《神農本草經》雖然沒有記載芫花有利水的功能,但張仲景的十棗湯卻專門用於利水。因此,藥材商常常不加區分地混在一起收購,醫生也不區分它們就混在一起使用。這就像吃稻米可以充飢,吃黍米也可以充飢一樣,混用沒有太大問題。但像礬石和礜石,它們的字形和藥材外觀都很相似,如果也不加區分就混在一起使用,這樣可以嗎?
2. 莽草
一名葞,即鼠莽,本作繭字,此物有毒,食之令人迷罔故名。山人以之毒鼠,漁人以之毒魚,與醉魚草總一類
辛溫,有毒。
《本經》主頭風癰腫疝瘕,除結氣疥瘙,殺蟲魚。
發明,莽草大毒,善殺魚鼠,其性可知。《本經》治疝瘕結氣,盪滌在內之宿積也。療癰腫頭風,搜逐在外之邪毒也。但性最猛烈,服之令人瞑眩。《千金方》每與茵芋同為搜風滌惡之峻劑。近世罕能用之。惟毒魚之外,僅以浴頑痹濕風及煎嗽蟲牙,然沐時勿令入眼,中其毒者,惟草紫河車磨水服之可解,黑豆煮汁服之亦解。以豆汁澆莽根則爛,物類之相制如此。至於茵芋人所未識,毋怪近世醫術之卑也。
白話文:
翻譯內容:
莽草,又名葞,就是俗稱的鼠莽。它原本的寫法是「繭」字。這種東西有毒,吃了會使人神志不清,所以才這樣命名。山裡人會用它來毒殺老鼠,漁夫則用來毒魚,和醉魚草是同一類的東西。
它的藥性是辛辣溫熱,而且有毒。
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頭風、癰腫、疝氣等疾病,也能消除體內的結塊氣滯、疥癬搔癢,並能殺死蟲和魚。
說明:莽草的毒性很強,很能殺死魚和老鼠,它的藥性由此可見。《本經》記載它能治療疝氣、氣結等病症,是能清除體內積聚的舊疾。它也能治療癰腫和頭風,是能驅除體表邪毒的藥。但是它的藥性非常猛烈,服用後會讓人頭暈目眩。《千金方》常常將它和茵芋一起使用,作為驅風除惡的強效藥。現在很少有人使用它了。除了毒魚之外,通常只用它來洗浴治療頑固的痺痛和濕氣引起的風疾,或是煎煮後漱口治療蟲牙。但洗浴時要小心不要讓藥液進入眼睛,如果中毒,可以用草紫河車磨水服用來解毒,或是服用黑豆煮的汁液也能解毒。用豆汁澆在莽草根上,根就會腐爛,這就是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。至於茵芋這種藥材,很多人都不認識,難怪現在的醫術越來越差了。
3. 茵芋
苦辛溫,有毒。生泰山川穀。春生苗,高三四尺,莖赤,葉似石榴而短厚,又似石南。四月開細白花,五月結實。今彭城、海鹽、杭州、雍州、絳州、華州皆有,四月採葉,七月採莖,陰乾用之。
《本經》主五臟邪氣,心腹寒熱,羸瘦如瘧狀,發作有時,諸關節風濕痹痛。
發明,茵芋大毒,世亦罕用。《本經》雖有治羸瘦如瘧狀一語,皆是五臟有邪氣,心腹寒熱所致,非能療虛羸寒熱也。其治關節風濕痹痛,是其正治。時珍曰,《千金》《外臺》諸方治風癇有茵芋丸,治風痹有茵芋酒,治婦人產後中風有茵芋膏,風濕諸方多用之。茵芋、石南、莽草皆古人治風妙品,近世罕知。
白話文:
茵芋的味道是苦、辛,性溫,有毒。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。春天長出苗,大約有三、四尺高,莖是紅色的,葉子像石榴葉但比較短且厚,也像石南的葉子。四月開出細小的白花,五月結果實。現在的彭城、海鹽、杭州、雍州、絳州、華州等地都有生長,四月採摘葉子,七月採摘莖,在陰涼處曬乾後使用。
《本經》記載,茵芋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,以及心腹寒熱、身體虛弱消瘦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發作有時,還有各種關節的風濕痹痛。
發明,茵芋毒性很強,現在很少使用。《本經》雖然提到可以治療身體虛弱消瘦像瘧疾的症狀,但那都是因為五臟有邪氣、心腹寒熱引起的,並不是真的能治療虛弱消瘦和寒熱。它治療關節風濕痹痛才是真正的主要功效。李時珍說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許多方劑中,治療風癇有茵芋丸,治療風痹有茵芋酒,治療婦人生產後中風有茵芋膏,許多治療風濕的方子也都會用到它。茵芋、石南、莽草都是古人治療風病的好藥,但現在很少人知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