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三

2. 谷部

3. 諸米

甘平,無毒。

發明,米受坤土精氣而成,補五臟而無偏勝。粳者曰稻,糯者曰黍,資生之至寶也。其南粳溫,北粳涼。赤粳熱,白粳平,晚白粳涼。新粳熱,陳粳涼。新、陳、黃、白總謂之粱,通名曰稷。雖能益人,然不可過食,過食則傷中州之氣也。有人嗜食生米,久成米瘕,治之以雞屎白,取其殺蟲也。未經霜新米,病人所禁,下痢尤忌。作食動風氣,陳者下氣益脾,病人尤宜。《本草》言,粳米溫中和胃氣、長肌肉。仲景白虎湯、桃花湯、竹葉石膏湯並用之,皆取晚粳,得金之氣居多故也。陳倉米開胃進飲食,年久者治久痢甚良。秫米,俗云糯米,益氣補脾肺,但磨粉作稀糜,庶不黏滯,且利小便,以滋肺而氣化下行矣。若作糕餅,性難運化,病人莫食。泔水善消鴨肉,又制二術宜之。紅蓮米入心脾補血。秈米溫中益氣,除濕止瀉。穀芽啟脾進食,寬中消穀,而能補中,不似麥芽之削克也。稷米苗高如蘆,俗名蘆粟,穗曲下垂如鉤者良。治熱壓丹石毒,解苦瓠毒,不可與附子同食。粟即小米,利小便止痢,壓丹石熱,解小麥毒,發熱。稗米厚腸胃濟飢,其苗根治金瘡血出不止,搗敷或研末摻之,其血即止。菰米即雕胡茭草之子,止渴解煩。舂杵頭糠能治噎膈,取其運動之性,以消磨胃之陳積也,然惟暴噎為宜。

白話文:

米,味甘性平,沒有毒性。

闡述:米是接受大地精華而形成的,能夠補養五臟而沒有偏頗。粳米又稱為稻米,糯米又稱為黍米,都是滋養生命的珍貴食物。南方的粳米性溫,北方的粳米性涼。紅色的粳米性熱,白色的粳米性平,晚熟的白色粳米性涼。新米性熱,陳米性涼。新米、陳米、黃米、白米總稱為粱,統稱稷。雖然能對人有益處,但不可過量食用,過量食用會損傷脾胃之氣。有人喜歡吃生米,久了會形成米積病,用雞屎白來治療,是取其殺蟲的功效。沒有經過霜凍的新米,是病人禁忌的食物,尤其是有腹瀉的病人更要忌食。新米煮食會引動風邪,陳米能降氣益脾,病人尤其適合食用。《本草》上說,粳米能溫養中焦,調和胃氣,增長肌肉。張仲景的白虎湯、桃花湯、竹葉石膏湯都用到粳米,取的是晚粳米,因為它得金氣較多。陳倉米能夠開胃,增進食慾,年代久遠的陳倉米治療慢性腹瀉效果很好。秫米,俗稱糯米,能夠益氣補脾肺,但磨成粉煮成稀粥較好,這樣就不會黏膩,並且能利小便,從而滋養肺部,使氣機下行。如果做成糕餅,性難消化,病人不宜食用。泔水能消除鴨肉的油膩,又可以制約白朮、蒼朮的藥性,很適合一起食用。紅蓮米能入心脾,補養氣血。秈米能夠溫養中焦,益氣,去除濕氣,止瀉。穀芽能啟動脾胃,增進食慾,寬中消食,且能補養中焦,不像麥芽那樣有削弱、耗損的作用。稷米苗高像蘆葦,俗稱蘆粟,穗子彎曲下垂像鉤子的比較好。能治療熱毒,解苦瓠的毒性,但不可與附子同食。粟米,也就是小米,有利小便、止瀉的功效,能壓制丹石的熱毒,解小麥的毒性,能使人發熱。稗米能使腸胃厚實,充飢,它的苗和根能治療金瘡出血不止,搗爛敷上或研成末撒上,血就能止住。菰米,是雕胡茭草的籽,能止渴解煩。舂米的杵頭糠能治療食道堵塞,取它運動的特性,來消磨胃裡積存的食物,但只適合治療突發的食道堵塞。

4. 諸麥

甘平皮寒無毒。

發明,《素問》云,麥屬心火之谷也。鄭玄雲,麥有孚甲屬木。許慎云,麥屬金,金旺而生,火旺而死。三說各異。《別錄》云,麥養肝氣,與鄭說合。孫思邈云,麥養心氣與《素問》合。參考其功,除煩、止渴、收汗、利溲、止血,皆心之病,當以《素問》為準。蘇恭云,小麥作湯,不令皮坼,坼則性溫,不能消熱止渴也。可知方中用麥皆取外麩之力,仍取溫性內存以輔助之。愚按:五穀中惟麥得春升之氣最早,故為五穀之長。察其性之優劣,則南北地土所產之不同:北麥性溫,食之益氣添力;南麥性熱,食之助濕生痰。故北人以之代飯,大能益人,養肝氣,去客熱,止煩渴,利小便,止漏血唾血,令婦人得孕。南方氣卑地濕,久食令人發熱,鄉土不同故也。乾麵益胃強肝,濕面生痰助濕,初夏新者尤甚。新麥性柔,助濕熱尤甚。而收穫時遇雨色變者,食之令人作嘔,能傷胃氣。麩皮多筋而性寒,能發肝風脾氣,且最難𣿉化。受其傷者,惟草果能消去之,其治走氣作痛,用釅醋拌麩皮炒熱,袋盛熨之。小麥粉乃麩皮洗筋澄出。《積善堂方》烏龍膏治一切腫毒未潰者,用陳年小麥粉炒黑,醋調糊熬如漆,磁罐收貯,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,其腫自消,藥力儘自脫。用經霜桑葉、大黃末和蜜調敷尤良。浮麥輕虛,象肺能斂盜汗,取其散皮腠之熱也。麥奴乃麥將熟時上有黑黴者,朱肱治陽毒、溫毒、熱渴、斑狂,麥奴丸用之。方用小麥奴、梁上塵、釜底煤灶突墨,同黃芩、麻黃、硝黃等分為末,蜜丸,彈子大,水化服一丸,汗出或微利即愈,取從火化之象也。大麥即牟麥,健胃化食,主消渴除熱,久食令人多力健行。大麥作櫱溫中消食,即經發萌,大能耗伐腎氣,凡人小便多者禁之。王好古云:麥糵、神麯二藥,胃氣虛人宜服之。趙養葵曰,此不稽之言也。今人造飴必用麥糵,始化,傷中消導可知。產婦乳腫不欲乳哺,用麥糵半兩入四物湯,服之即斷,傷耗精血可知。雀麥一名杜姥草,益肝和脾,《丹方》以此草同苦瓠葉醋漬炮熟,內口中齒外邊熨之,冷則易,熱者再熨。更取銅器置水浸熟草與葉,乘熱漱痛齒,得蟲長三分。老者黃色,小者白色,多者得數十枚,少者得二三十枚,出《千金方》。蕎麥甘平,動風發熱,能煉腸胃滓穢積滯,降氣寬腸,治白濁白帶,氣盛而濕熱者宜之。孟詵言益氣力者,殆未然也。炒焦熱水沖服,治絞腸沙,腹痛。小兒丹毒,赤腫,醋調塗之。然須北方者良,南方者味苦性劣不堪服食,久食令人動風頭眩;不可與豬羊肉食,令人鬚眉脫落,又不可合黃魚食。其稈燒灰淋汁即鹼,用化石灰,能去靨痣惡肉。

白話文:

諸麥

小麥味甘性平,麥皮性寒,沒有毒性。

發明:《素問》說,麥屬於心火的穀物。鄭玄說,麥有外殼,屬於木。許慎說,麥屬於金,金旺盛時生長,火旺盛時枯死。這三種說法各不相同。《別錄》說,麥能滋養肝氣,與鄭玄的說法一致。孫思邈說,麥能滋養心氣,與《素問》一致。參考麥的功效,例如:解除煩躁、止渴、收斂汗液、利尿、止血,這些都是心臟方面的疾病,應該以《素問》的說法為準。蘇恭說,用小麥煮湯,不要讓麥皮破裂,破裂後性質會變溫,就不能清熱止渴了。由此可知,藥方中使用麥都是取麥皮的力量,同時保留其溫性來輔助。我認為,五穀之中只有麥最早獲得春天的生發之氣,所以是五穀之首。觀察麥的性質好壞,南北方產的麥有所不同:北方麥性溫和,食用可以增加氣力;南方麥性熱,食用會助長濕氣,產生痰。因此北方人把它當主食,能夠補益身體、滋養肝氣、去除外來的熱邪、止渴、利尿、止血、幫助婦女懷孕。南方氣候低窪潮濕,長期食用會使人發熱,這是因為各地氣候不同。乾麵可以健胃強肝,濕麵容易生痰助濕,初夏的新麥尤其如此。新麥性質柔和,助長濕熱的作用更為明顯。收割時如果遇到下雨,麥子顏色改變,食用後會讓人想吐,傷害胃氣。麥麩皮筋絡多且性寒,容易引起肝風脾氣,而且最難消化。如果因為食用麥麩皮不適,只有草果可以消除這種不適感。如果因為氣亂而導致疼痛,可以用醋拌麥麩皮炒熱,用袋子裝起來熱敷。小麥粉是洗去麥麩皮筋絡後澄出的產物。《積善堂方》的烏龍膏用來治療各種還沒潰爛的腫毒,使用陳年小麥粉炒黑,用醋調成糊狀,熬煮成漆狀,放入磁罐中儲存。使用時將藥膏攤在紙上,剪個洞貼在患處,腫脹就會消退,藥力也會自行脫落。配合使用經霜的桑葉和大黃末,用蜂蜜調敷效果更好。浮小麥輕盈,像肺一樣能收斂盜汗,是取其散發皮膚腠理熱的作用。麥奴是麥快成熟時上面長出的黑色黴菌。朱肱用麥奴來治療陽毒、溫毒、熱渴、斑狂,麥奴丸中會用到它。藥方使用小麥奴、屋梁上的灰塵、鍋底的煙灰,與黃芩、麻黃、芒硝等分研成末,用蜂蜜做成丸子,像彈子大小。用水化開服用一丸,使身體微微出汗或者小便通暢即可痊癒,取其從火化解的意象。大麥又叫牟麥,可以健胃幫助消化,主要能治療消渴症、去除熱邪,長期食用可以增加力氣,使人行動矯健。大麥製成麥芽,可以溫暖腸胃、幫助消化。但如果麥芽經過發芽,就會大量耗損腎氣,凡是小便多的人都不能食用。王好古說:「麥芽、神麯這兩種藥,胃氣虛弱的人適合服用。」趙養葵說,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。現在人們製作麥芽糖一定會用到麥芽,這說明麥芽可以幫助消化,會損害腸胃。產婦乳房腫脹不想哺乳,可以用半兩麥芽加入四物湯服用,就能斷奶,可見麥芽會耗損精血。雀麥又名杜姥草,可以益肝健脾。《丹方》用這種草與苦瓠葉用醋泡過後炮製熟,放在口中熨敷牙齒外邊,冷了就換,熱了就再熨敷。也可以用銅器盛水,放入熟草和葉子,趁熱漱口,可以治療牙痛,會跑出蟲子,大的長三分,老的呈黃色,小的呈白色,多的有幾十條,少的也有二三十條,出自《千金方》。蕎麥味甘性平,但容易生風發熱,可以清除腸胃裡的污穢積滯,能降氣、寬腸,治療白濁、白帶,適合氣盛且濕熱的人。孟詵說它能增加氣力,恐怕不對。把蕎麥炒焦後用熱水沖泡服用,可以治療絞腸痧、腹痛。小兒丹毒、紅腫,可以用醋調和蕎麥塗抹。但必須是北方產的蕎麥才好,南方產的蕎麥味道苦,藥性不好,不適合食用。長期食用會讓人產生風邪、頭暈;不能和豬羊肉一起吃,會讓人眉毛、鬍子脫落,也不能和黃魚一起吃。蕎麥稈燒成灰,用汁液淋出來就是鹼,可以用來化開石灰,去除臉上的黑痣、惡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