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諸米

甘平,無毒。

白話文:

甘平,無毒。

發明,米受坤土精氣而成,補五臟而無偏勝。粳者曰稻,糯者曰黍,資生之至寶也。其南粳溫,北粳涼。赤粳熱,白粳平,晚白粳涼。新粳熱,陳粳涼。新、陳、黃、白總謂之粱,通名曰稷。雖能益人,然不可過食,過食則傷中州之氣也。有人嗜食生米,久成米瘕,治之以雞屎白,取其殺蟲也。未經霜新米,病人所禁,下痢尤忌。作食動風氣,陳者下氣益脾,病人尤宜。《本草》言,粳米溫中和胃氣、長肌肉。仲景白虎湯、桃花湯、竹葉石膏湯並用之,皆取晚粳,得金之氣居多故也。陳倉米開胃進飲食,年久者治久痢甚良。秫米,俗云糯米,益氣補脾肺,但磨粉作稀糜,庶不黏滯,且利小便,以滋肺而氣化下行矣。若作糕餅,性難運化,病人莫食。泔水善消鴨肉,又制二術宜之。紅蓮米入心脾補血。秈米溫中益氣,除濕止瀉。穀芽啟脾進食,寬中消穀,而能補中,不似麥芽之削克也。稷米苗高如蘆,俗名蘆粟,穗曲下垂如鉤者良。治熱壓丹石毒,解苦瓠毒,不可與附子同食。粟即小米,利小便止痢,壓丹石熱,解小麥毒,發熱。稗米厚腸胃濟飢,其苗根治金瘡血出不止,搗敷或研末摻之,其血即止。菰米即雕胡茭草之子,止渴解煩。舂杵頭糠能治噎膈,取其運動之性,以消磨胃之陳積也,然惟暴噎為宜。

白話文:

米,是承接大地的精華,能補充五臟機能,沒有偏勝的情況。粳米稱為稻,糯米稱為黍,都是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。南方產的粳米溫熱,北方產的粳米涼冷,紅色的粳米屬性為熱,白色的粳米屬性為平,晚收的白色粳米屬性為涼。新產的粳米屬性為熱,儲存過的粳米屬性為涼。新、陳、黃、白粳米總稱為粱,又統稱為稷。雖然粳米有益於人體,但不可過量食用,過量食用會損傷中州之氣。有人喜歡食用生的米,長久會形成米瘕,可用雞屎白來治療,因為雞屎白有殺蟲的功效。未經霜的新米,病人忌食,尤其忌食會導致下痢。新米會引起風氣,儲存過的粳米可以消氣益脾,病人尤其適合食用。根據《本草》記載,粳米能溫中止瀉、調和胃氣、生長肌肉。仲景的白虎湯、桃花湯、竹葉石膏湯都使用了粳米,這些藥方都使用了晚粳米,因為晚粳米多含有金之氣。陳倉米可以開胃促進食慾,年份越久的陳倉米越能治療久痢。秫米,俗稱糯米,能益氣補脾肺,但應磨成粉末,沖泡成稀粥食用,才能避免黏滯,且有助於利小便,滋潤肺部並促進氣化下行。如果糯米加工成糕餅,則不易消化吸收,病人不宜食用。泔水可以很好地消化鴨肉,還能調理兩種術(蒼術和白術)的功效。紅蓮米能補養心脾、補血。秈米能溫中益氣,祛濕止瀉。穀芽可以促進脾胃進食,寬中消穀,又能補中,不像麥芽那麼削克。稷米苗高如蘆葦,俗名蘆粟,穗曲下垂如鉤子的品質較好。稷米能治療熱毒丹石毒,解除苦瓠毒,不可與附子同食。粟即小米,能利小便止痢,壓制丹石熱,解小麥毒,發熱。稗米能厚腸胃濟飢,其苗根能治療金瘡血出不止,搗敷或研末摻之,血就可以止住。菰米即雕胡茭草的果實,能止渴解煩。舂杵頭糠能治療噎膈,因為舂杵頭糠具有運動性,可以磨消胃中的沉積物,但只適用於暴噎。

2. 諸麥

甘平皮寒無毒。

白話文:

性質平和,外皮寒涼,無毒性。

發明,《素問》云,麥屬心火之谷也。鄭玄雲,麥有孚甲屬木。許慎云,麥屬金,金旺而生,火旺而死。三說各異。《別錄》云,麥養肝氣,與鄭說合。孫思邈云,麥養心氣與《素問》合。參考其功,除煩、止渴、收汗、利溲、止血,皆心之病,當以《素問》為準。蘇恭云,小麥作湯,不令皮坼,坼則性溫,不能消熱止渴也。可知方中用麥皆取外麩之力,仍取溫性內存以輔助之。愚按:五穀中惟麥得春升之氣最早,故為五穀之長。察其性之優劣,則南北地土所產之不同:北麥性溫,食之益氣添力;南麥性熱,食之助濕生痰。故北人以之代飯,大能益人,養肝氣,去客熱,止煩渴,利小便,止漏血唾血,令婦人得孕。南方氣卑地濕,久食令人發熱,鄉土不同故也。乾麵益胃強肝,濕面生痰助濕,初夏新者尤甚。新麥性柔,助濕熱尤甚。而收穫時遇雨色變者,食之令人作嘔,能傷胃氣。麩皮多筋而性寒,能發肝風脾氣,且最難𣿉化。受其傷者,惟草果能消去之,其治走氣作痛,用釅醋拌麩皮炒熱,袋盛熨之。小麥粉乃麩皮洗筋澄出。《積善堂方》烏龍膏治一切腫毒未潰者,用陳年小麥粉炒黑,醋調糊熬如漆,磁罐收貯,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,其腫自消,藥力儘自脫。用經霜桑葉、大黃末和蜜調敷尤良。浮麥輕虛,象肺能斂盜汗,取其散皮腠之熱也。麥奴乃麥將熟時上有黑黴者,朱肱治陽毒、溫毒、熱渴、斑狂,麥奴丸用之。方用小麥奴、梁上塵、釜底煤灶突墨,同黃芩、麻黃、硝黃等分為末,蜜丸,彈子大,水化服一丸,汗出或微利即愈,取從火化之象也。大麥即牟麥,健胃化食,主消渴除熱,久食令人多力健行。大麥作櫱溫中消食,即經發萌,大能耗伐腎氣,凡人小便多者禁之。王好古云:麥糵、神麯二藥,胃氣虛人宜服之。趙養葵曰,此不稽之言也。今人造飴必用麥糵,始化,傷中消導可知。產婦乳腫不欲乳哺,用麥糵半兩入四物湯,服之即斷,傷耗精血可知。雀麥一名杜姥草,益肝和脾,《丹方》以此草同苦瓠葉醋漬炮熟,內口中齒外邊熨之,冷則易,熱者再熨。更取銅器置水浸熟草與葉,乘熱漱痛齒,得蟲長三分。老者黃色,小者白色,多者得數十枚,少者得二三十枚,出《千金方》。蕎麥甘平,動風發熱,能煉腸胃滓穢積滯,降氣寬腸,治白濁白帶,氣盛而濕熱者宜之。孟詵言益氣力者,殆未然也。炒焦熱水沖服,治絞腸沙,腹痛。小兒丹毒,赤腫,醋調塗之。然須北方者良,南方者味苦性劣不堪服食,久食令人動風頭眩;不可與豬羊肉食,令人鬚眉脫落,又不可合黃魚食。其稈燒灰淋汁即鹼,用化石灰,能去靨痣惡肉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說,小麥屬於心火之谷。鄭玄說,小麥有孚甲,屬於木。許慎說,小麥屬於金,金旺而生,火旺而死。三種說法各有不同。《別錄》說,小麥養肝氣,與鄭玄的說法相符。孫思邈說,小麥養心氣,與《素問》的說法相符。參考其功效,排除煩熱、止渴、收斂汗液、利尿、止血,都是心的病症,應該以《素問》的說法為準。蘇恭說,用小麥煮湯,不要讓小麥皮破裂,破裂後就會性溫,不能消熱止渴了。可見方劑中使用小麥都是取其外麩的功效,仍取其溫性內存以輔助之。我認為:五穀中只有小麥最早獲得春天的生長之氣,因此是小麥是五穀之長。考察其性質的優劣,則南北地域的產出有所不同:北方的小麥性溫,食用可以益氣強身;南方的的小麥性熱,食用有助濕生痰。因此,北方人以小麥代替飯食,能夠益氣養人,養肝氣,去除客熱,止煩渴,利小便,止漏血唾血,使婦女受孕。南方天氣低沉,地氣濕潤,長期食用會讓人發熱,這是因為鄉土的不同。乾的小麥面益胃強肝,濕的小麥面生痰助濕,初夏的新小麥面尤甚。新的小麥面性柔,助濕熱尤甚。而在收穫時遇到雨水,顏色變化的,食用會讓人作嘔,能損傷胃氣。麩皮多筋而性寒,能發肝風脾氣,而且最難消化。受到其傷害的,只有草果能消去,其治療走氣作痛,用濃醋拌麩皮炒熱,裝入布袋熨之。小麥粉是小麥皮洗筋澄清出來的。《積善堂方》的烏龍膏治療一切腫毒未潰者,用陳年小麥粉炒黑,用醋調糊熬製如漆,用磁罐收貯,使用時攤在紙上剪孔貼之,腫脹會自行消散,藥力會自然脫落。使用經霜的桑葉、大黃末和蜂蜜調敷尤良。浮麥輕虛,象徵肺能斂盜汗,取其散皮腠之熱。麥奴是小麥將熟時上面有黑黴的部分,朱肱用來治療陽毒、溫毒、熱渴、斑狂,用麥奴丸。方劑使用小麥奴、樑上塵、鍋底煤竈突墨,與黃芩、麻黃、硝黃等分研磨成末,用蜂蜜丸成彈子大小,用水送服一丸,汗出或微利即愈,取從火化之象。大麥即牟麥,健胃化食,主治消渴除熱,長期食用使人多力健行。用大麥做的發酵麵餅溫中消食,即經發萌,大能耗伐腎氣,凡人小便多的禁食。王好古說:麥糵、神麯二藥,胃氣虛人宜服之。趙養葵說,這是不稽之言。現在人造飴必用麥糵,始化,傷中消導可知。產婦乳腫不欲乳哺,用麥糵半兩入四物湯,服之即斷,傷耗精血可知。雀麥一名杜姥草,益肝和脾,《丹方》以此草同苦瓠葉醋漬炮熟,內口中齒外邊熨之,冷則易,熱者再熨。更取銅器置水浸熟草與葉,乘熱漱痛齒,得蟲長三分。老者黃色,小者白色,多者得數十枚,少者得二三十枚,出《千金方》。蕎麥甘平,動風發熱,能煉腸胃滓穢積滯,降氣寬腸,治白濁白帶,氣盛而濕熱者宜之。孟詵言益氣力者,殆未然也。炒焦熱水沖服,治絞腸沙,腹痛。小兒丹毒,赤腫,醋調塗之。然須北方者良,南方者味苦性劣不堪服食,久食令人動風頭眩;不可與豬羊肉食,令人鬚眉脫落,又不可合黃魚食。其稈燒灰淋汁即鹼,用化石灰,能去靨痣惡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