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一 (31)
卷一 (31)
1. 秦艽
苦平微溫,無毒。雷公云,左文列為秦,治濕病。右文列為艽,治腳氣。今藥肆多右文者,慎勿混合。
《本經》主寒熱邪氣,寒濕風痹,肢節痛,下水,利小便。
發明,秦艽陰中微陽,可升可降,入手足陽明,以其去濕也,兼入肝膽,以其治風也。故手足不遂,黃癉酒毒及婦人帶疾,須之陽明有濕,則身體痠痛,肢節煩疼及攣急不遂,有熱則日晡潮熱,用以祛風勝濕則愈。凡痛有寒熱或浮腫者,多挾客邪,用此以祛風利濕方為合劑,故《本經》治寒熱邪氣,寒濕風痹,肢節痛等證。若久痛虛羸,血氣不能營養肢體而痛,及下體虛寒,痛酸枯瘦等病,而小便清利者,咸非秦艽所宜。今庸師喜用秦艽,且不辨左文、右文,凡遇痛證,動輒用之,失其旨矣。
白話文:
秦艽,味苦性平,帶點微溫,沒有毒性。雷公說,左邊字形的「秦」字,可以治療濕病;右邊字形的「艽」字,可以治療腳氣。現在藥店大多賣的是右邊字形的,要小心不要把兩者混在一起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秦艽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、寒濕導致的風痹、肢體關節疼痛,以及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,使小便順暢。
《藥性發微》認為,秦艽屬於陰中帶點陽性的藥材,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作用,主要進入手足陽明經,因為它能去除濕氣,同時也進入肝膽經,因為它能治療風邪。因此,像是手腳活動不靈活、黃疸、酒毒以及婦女白帶等疾病,都需用它。陽明經有濕氣,就會導致身體痠痛、肢體關節煩躁疼痛、抽筋或活動不順暢;有熱則會出現午後潮熱。用秦艽來祛風除濕就能痊癒。凡是疼痛帶有寒熱或浮腫,多半是外來邪氣入侵,用秦艽來祛風利濕配合其他藥材才會有效,所以《神農本草經》才會說它能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、寒濕導致的風痹、肢體關節疼痛等症狀。如果疼痛時間很長導致身體虛弱,血氣無法滋養肢體而引起的疼痛,以及下半身虛寒、疼痛痠軟、乾枯消瘦等疾病,而且小便清澈量多的人,都不適合使用秦艽。現在庸醫喜歡用秦艽,而且不分辨左邊字形或右邊字形,只要遇到疼痛就隨意使用,完全不了解秦艽的真正用意。
2. 柴胡
即茈胡
苦平,無毒。入解表藥生用,清肝炒熟用。
《本經》主心腹腸胃中結氣,飲食積聚,寒熱邪氣,推陳致新,明目益精。
發明,柴胡能引清陽之氣,從左上升,足少陽膽經之藥。膽為清淨之府,無出無入,禁汗吐下,惟宜和解,以其經居半表半裡。《本經》治心腹腸胃結氣,飲食積聚,寒熱邪氣,使清陽之氣上升。而胃中留結宿滯亦得解散矣。仲景治傷寒寒熱往來,脅痛耳聾,婦人熱入血室,皆為必用。小兒五疳羸熱,諸瘧寒熱,咸宜用之。痘疹見點後,有寒熱或脅下疼熱,於透表藥內用之,不使熱留少陽經中,則將來無咬牙之患。虛勞寒熱多有可用者。勞有五勞,病在五臟,若勞在肝膽心包絡有熱,或少陽經寒熱,則柴胡為必用藥。勞在脾胃有熱,或陽氣下陷,則柴胡乃引清氣退熱之藥。惟勞在肺腎者,不可用。東垣補中益氣用之者,乃引肝膽清陽之氣上行,兼升達參、耆之力耳。瘡疽用之者,散諸經血結氣聚也。今人以細者名小柴胡,不知小柴胡乃湯名也,若大柴胡湯而用銀州者,可乎?按:柴胡為少陽經藥,病在太陽,服之太早則引寇入門。病在陰經,用之則重傷其表,誤人不可勝數。其性升發,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。嘔吐及陰火炎上者勿服。若陰虛骨蒸服之,助其虛陽上逆,勢必耗盡真陰而後已。奈何操司命之權者,多所未悟也。
白話文:
柴胡,味道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作為解表藥時,一般生用;清肝火時,則炒熟用。
《本經》記載,柴胡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腸胃中氣機鬱結、飲食積滯、寒熱交替的邪氣,能促進新陳代謝,使眼睛明亮,增強精力。
柴胡的藥理作用在於能夠引導清陽之氣從左側上升,是足少陽膽經的重要藥物。膽腑是清淨的所在,沒有排出也沒有進入的途徑,所以不能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的方法治療,只能用和解的方法,因為膽經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。《本經》說它能治療心腹腸胃氣結、飲食積聚、寒熱邪氣,可以使清陽之氣上升。這樣,胃中積滯的食物也能夠被化解。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往來、脅肋疼痛、耳聾,以及婦女熱邪進入血室等症狀,都必須使用柴胡。兒童的五疳(疳積)引起的身體虛弱發熱、各種瘧疾引起的寒熱,也適合用柴胡治療。痘疹出疹後,如果出現寒熱或脅下疼痛發熱,可以在透表藥中加入柴胡,防止熱邪停留在少陽經中,這樣就能避免日後出現磨牙的後遺症。對於虛勞引起的寒熱症狀,多數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柴胡。虛勞分為五種,病變分別在五臟。如果虛勞是肝膽或心包絡有熱,或者少陽經出現寒熱,那麼柴胡是必用的藥物。如果虛勞是脾胃有熱,或者陽氣下陷,那麼柴胡能引導清氣,退除發熱的症狀。只有虛勞病變在肺或腎時,才不適合使用柴胡。李東垣在補中益氣湯中使用柴胡,是為了引導肝膽的清陽之氣上升,同時加強人參、黃耆的升提作用。瘡疽使用柴胡,是為了散開各經脈中的血瘀氣結。現在人們把細的柴胡叫做小柴胡,其實小柴胡指的是藥方名稱,如果大柴胡湯用銀州產的柴胡,難道合適嗎?總之,柴胡是治療少陽經疾病的藥物,如果疾病在太陽經,過早服用柴胡會導致邪氣進入體內。如果疾病在陰經,使用柴胡會嚴重損害體表,誤治的情況不勝枚舉。柴胡的藥性是升發的,病人本身虛弱而且氣機上浮的時候要禁用。嘔吐、陰火上炎的病人也不要服用。如果陰虛骨蒸的人服用柴胡,會助長虛陽上逆,必定會耗盡真陰。但是掌握用藥權力的人,大多沒有領悟到這個道理。
3. 銀柴胡
甘微寒,無毒。銀州者良。今延安府五原城所產者,長尺余,肥白而軟。北地產者如前胡而軟,今人謂之北柴胡。勿令犯火,犯火則不效。
發明,銀柴胡行足陽明、少陰,其性味與石斛不甚相遠,不獨清熱兼能涼血,《和劑局方》治上下諸血,龍腦雞蘇丸中用之。凡入虛勞方中,惟銀州者為宜。若用北柴胡升動虛陽,發熱喘嗽愈無寧宇,可不辨而混用乎。按:柴胡條下,《本經》推陳致新,明目益精,皆指銀夏者而言,非北柴胡所能也。
白話文:
味甘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其中以銀州產的品質最好。現在延安府五原城出產的銀柴胡,長度有一尺多,肥厚潔白而且柔軟。北方地區產的銀柴胡,則像前胡一樣柔軟,現在人們稱它為北柴胡。使用時切記不要用火烤,用火烤過就失去藥效。
發明:銀柴胡走足陽明經和少陰經,它的性味與石斛很相似,不僅可以清熱,還能涼血。《和劑局方》中治療身體上下的各種出血症狀,如龍腦雞蘇丸就使用了銀柴胡。凡是治療虛勞的藥方中,只有銀州產的銀柴胡才適合使用。如果使用北柴胡,會使虛陽上浮,導致發熱、喘嗽等症狀更加嚴重,這就如同讓虛弱的身體雪上加霜,所以不可以不辨別清楚就混用。據考證,在柴胡的條目下,《本經》所說的「推陳致新,明目益精」等功效,都是指銀柴胡而言,並非北柴胡所能達到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