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逢原》~ 卷三 (49)
卷三 (49)
1. 女貞實
苦甘微寒,無毒。其子黑者為女貞實,若紅色者即為冬青,非女貞也。
發明,女貞,少陰之精,但性稟純陰,味偏寒滑。脾胃虛人服之,往往減食作瀉。以《本經》枸骨主治誤列此味之下,後世謬認女貞有補中安五臟之功,多致誤用滋患特甚,因表而出之。
白話文:
女貞實,味道苦中帶甘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它的果實是黑色的才是女貞實,如果是紅色的,那就是冬青,不是女貞。
發明指出,女貞是少陰的精華,但本性屬純陰,味道偏寒滑。脾胃虛弱的人服用它,常常會導致食慾減少和腹瀉。因為《本經》誤將枸骨的主要功效列在女貞之下,後世便錯誤地認為女貞有補養脾胃和安定五臟的功效,因此很多人錯誤地使用,導致產生許多問題,所以特別提出來說明。
2. 枸骨
一名貓兒刺,俗名十大功勞
微苦甘平,無毒。
《本經》補中安五臟,養精神,除百病。久服肥健,輕身不老。
發明,枸骨,《本經》諸家本草皆誤列女貞條下。苦味甘平有補中安五臟、養精神、除百病、久服肥健輕身不老之功,皆指枸骨而言。女貞至陰之物,安有如上等治乎。其木嚴冬不凋,葉生五刺,其子正赤。允為活血散瘀堅強筋骨之專藥,又為填補髓臟,固斂精血之要品,僅見《丹方》不入湯丸。古方惟浸酒補腰腳令健。枝葉燒灰淋汁,或煎膏塗白癜風。今方士每用數斤去刺,入紅棗二三斤熬膏蜜收,治勞傷失血、痿軟,往往獲效,以其能調養血氣而無傷中之患也。其脂為黐以黏禽鳥,其能滋培精血可知。
白話文:
枸骨,又名貓兒刺,俗稱十大功勞。
味道稍微苦澀,帶有甘甜平和的性質,沒有毒性。
《本經》記載,枸骨能夠補養身體中氣,安定五臟,滋養精神,去除各種疾病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肥壯、健康,身輕體健,不易衰老。
藥理發明:枸骨,在《本經》和其他本草書籍中,都被錯誤地歸類在女貞子條目下。枸骨具有苦味,但同時也帶有甘甜平和的性質,能補養中氣,安定五臟,滋養精神,去除各種疾病,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肥壯、健康,身輕體健,不易衰老,這些功效都是針對枸骨而言。女貞子是屬於極陰之物,怎麼可能有上述這些治療功效呢?枸骨的樹木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凋零,葉子長有五個刺,果實呈現鮮紅色。確實是一種活血化瘀、強健筋骨的專用藥材,也是填補髓臟、固攝精血的重要藥品。只在《丹方》中出現,沒有被納入湯藥或丸藥的配方。古時候的藥方只用它來泡酒,用以補養腰腿,使之強健。將枸骨的枝葉燒成灰,淋汁,或是煎成藥膏,可以用來塗抹治療白癜風。現在的方士,常會用幾斤的枸骨,去掉刺後,加入二三斤紅棗一起熬製成膏,再用蜂蜜收膏,用來治療勞傷失血、身體痿軟無力等症狀,往往能獲得療效,這是因為它能調理血氣,而且沒有傷及脾胃的副作用。枸骨的樹脂具有黏性,可以用來黏捕鳥類,由此可見它具有滋養精血的功效。
3. 衛矛
即鬼箭羽
苦寒無毒。生山石間,小株成叢,葉似野茶,三四月生小黃綠花。實如冬青子,條上有羽如箭,視之若三羽,故名。
《本經》主女子崩中下血,腹滿汗出,除邪殺鬼毒蠱疰。
發明,鬼箭專散惡血,故《本經》有崩中下血之治。《別錄》治中惡腹痛,去白蟲,消皮膚風毒腫,即腹滿汗出,除邪殺鬼毒蠱疰之治。今人治賊風歷節諸痹,婦人產後血暈血結聚於胸中,或偏於脅肋少腹者,四物倍歸加鬼箭羽、紅花、玄胡索煎服,以其性專破血。力能墮胎,妊娠禁用。
白話文:
衛矛,也就是鬼箭羽,味苦性寒,沒有毒性。它生長在山石之間,小株的成叢生長,葉子像野茶樹,三四月會開出黃綠色的小花。果實像冬青的果子,枝條上有像羽毛一樣的東西,看起來像三支箭羽,所以得名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它主要治療婦女崩漏下血、腹部脹滿、汗出不止,以及驅除邪氣、殺死鬼毒、蠱毒等病症。
_發明_中提到,鬼箭羽專門用來散瘀血,所以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它能治療崩漏下血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它能治療中惡腹痛,去除體內寄生蟲,消除皮膚風毒腫,也就是腹部脹滿、汗出不止,以及驅除邪氣、殺死鬼毒、蠱毒等病症的治療作用。現在的人用它來治療風邪導致的關節疼痛,婦女產後血暈、血塊聚積在胸中,或偏於脅肋、少腹等處,會用四物湯加上當歸,再加倍鬼箭羽、紅花、玄胡索一起煎服,因為它藥性專門破血。它有墮胎的作用,所以孕婦禁止使用。
4. 南燭
牛筋樹也,俗名鳥葉
苦平無毒。
發明,凡滋腎藥皆能傷脾,此獨止泄除睡者,氣與神通。藏器言,久服輕身不飢,變白不老者,強精益氣之驗。《千金》《月令》方用之,令四月八日煮汁,造青精飯是也。
白話文:
南燭,又名牛筋樹,俗稱鳥葉。
味道苦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
這個藥物的特殊之處在於,一般補腎的藥物容易傷害脾胃,唯獨這個藥能止瀉、去除睡意,它的藥效就像有神力一樣。根據藏器的說法,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感到飢餓,使白髮變黑,延緩衰老,這是它能強壯精氣的功效。《千金方》和《月令》等醫書中都有提到它的應用,比如在農曆四月八日用它的汁液煮飯,做成青精飯就是一個例子。
5. 五加根皮
辛溫無毒。
《本經》主心腹疝氣腹痛,益氣療躄,小兒三歲不能行,疽瘡陰蝕。
發明,五加者,五車星之精也。為風濕痿痹、壯筋骨、助陽氣之要藥。《本經》治心腹疝氣腹痛、益氣療躄,小兒三歲不能行,其溫補下元,壯筋除濕可知。《別錄》治男子陰痿囊下濕,小便餘瀝,女人陰癢,腰脊痛,腳痹風弱。《大明》治骨節拘攣。蘇恭主四肢攣急種種,皆須釀酒,則力勢易行,非湯藥中所宜。
白話文:
五加根皮,味辛性溫,沒有毒性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主要治療心腹疝氣引起的腹痛,能補益氣力,治療腿腳癱瘓,對於三歲還不能走路的小孩也有效,還能治療癰瘡和陰部潰爛。
《本草發明》提到,五加的本質是五車星的精華。是治療風濕引起的肢體麻木、肌肉萎縮,強壯筋骨,增強陽氣的重要藥物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能治療心腹疝氣引起的腹痛,補益氣力,治療腿腳癱瘓,對於三歲還不能走路的小孩也有效,由此可知它能溫補下元,強壯筋骨,去除濕氣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它能治療男子陽痿、陰囊潮濕、小便滴瀝,以及婦女陰部搔癢、腰背疼痛、腳麻無力。《大明本草》說它能治療骨節攣縮。《唐本草》蘇恭認為五加主治四肢拘攣等各種病症,都必須用來釀酒,藥效才能容易發揮,不適合煎煮成湯藥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