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四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8)

1. 鰻鱺魚

甘平小毒。闊嘴者為鰻,尖嘴者為鱺。

發明,鰻魚雖有毒。性能補虛益陰,久病勞瘵宜之。大便濡泄勿用。其功專在滋補真陰,殺勞瘵蟲,與蛇同類,故主治亦近之。

白話文:

鰻魚,味道甘甜性平和,帶有一點點毒性。寬嘴巴的叫做鰻魚,尖嘴巴的叫做鱺魚。

_發明_說,鰻魚雖然有毒,但它的功效是能補虛弱、滋養陰液,適合久病或勞損的人食用。但容易腹瀉的人不適合吃。鰻魚的功效主要在於滋補腎陰,以及殺滅勞瘵病蟲。因為它與蛇是同類,所以主要的治療功效也跟蛇類似。

2. 鱔魚

甘大溫無毒。

發明,鱔魚稟己土之氣,能補中益血。婦人產後惡露淋瀝,腸鳴濕痹並宜食之。曝乾煅灰存性,治老人虛痢。大鱔魚重斤余者,能助勢力,食後遍體疼脹盡力捶之。大力丸用熊筋、虎骨、當歸、人參等分為末,酒蒸大鱔魚取肉搗爛為丸,每日空腹酒下兩許,氣力驟長。鱔魚血力能助陽,壯年陽道不長,育龜丸用之。方用石龍子、蛤蚧、生犀角、生附子、草烏頭、乳香、沒藥、血竭、細辛、黑芝麻、五倍子、陽起石等分為末,生鱔魚血為丸,硃砂為衣,每日空心酒下百丸。曾有人服此得以嗣續宗祧者,不可以房術論也。其尾血療口眼喎斜,同麝香少許,右喎塗左,左喎塗右,正即洗去。其骨燒灰,香油調塗湯火甚效。

白話文:

鱔魚味道甘甜,屬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

鱔魚具有土的屬性,能夠補養脾胃、增益氣血。婦女產後惡露不止、腸胃蠕動時發出聲響、以及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,都適合食用鱔魚來調理。將鱔魚曬乾後燒成灰,可以治療老年人虛弱引起的痢疾。比較大的鱔魚,重量超過一斤,有增強體力的功效。但食用後可能會感到全身疼痛、腫脹,需要盡力捶打身體來緩解。

有一種大力丸的製作方法,將熊筋、虎骨、當歸、人參等藥材磨成粉,再把蒸過的大鱔魚肉搗爛成泥,混合均勻後做成藥丸。每天早晨空腹時用酒吞服約二錢的份量,可以迅速增強體力。鱔魚血具有補陽的功效,對於壯年男性陽具發育不良的問題,可以使用育龜丸來治療。

育龜丸的配方是將石龍子、蛤蚧、生犀角、生附子、草烏頭、乳香、沒藥、血竭、細辛、黑芝麻、五倍子、陽起石等藥材磨成粉,用生鱔魚血混合製成藥丸,再用硃砂包裹。每天早晨空腹時用酒吞服一百丸。曾經有人服用這種藥丸後得以傳宗接代,這並不能以房中術的觀點來解釋。

鱔魚尾部的血可以治療口眼歪斜,將少許麝香與鱔魚尾血混合,如果右邊歪斜就塗在左邊,左邊歪斜就塗在右邊,等症狀矯正後再清洗乾淨。鱔魚骨頭燒成灰後,用香油調和塗抹在燙傷或火傷處,效果很好。

3. 甲魚

本名鱣魚

甘溫小毒。

發明,鱣魚無鱗而有甲,故俗名為著甲。江淮、黃河、遼海水深處皆有之。長二三丈,逆上龍門能化為龍,味極肥美。但發氣動風,和蕎麥食令人失音。其肝味勝河豚,食之令人血膚干脫,亦動風之驗也。

白話文:

甲魚,牠的本名其實是鱣魚。

味道甘甜溫和,但帶有微小的毒性。

之所以叫做「甲魚」,是因為鱣魚沒有鱗片卻有甲殼,所以民間俗稱牠為「著甲」。在長江、淮河、黃河以及遼海等水深的地方都有牠們的蹤跡。這種魚可以長到二、三丈長,據說逆流游上龍門就能化為龍,味道極為肥美。但是,牠容易引發體內氣機運行紊亂、誘發風邪,如果和蕎麥一起食用,會讓人失聲。它的肝臟味道勝過河豚,但是吃了會使皮膚乾燥脫落,這也是它會誘發風邪的證明。

4. 鱘魚

本名鮪魚,生江中,長丈餘,身無鱗,鼻與身等,亦鱣屬也

甘平無毒。

發明,此魚味雖美,而發諸藥毒,動風氣,發一切瘡疥,久食令人腰痛。服丹石人忌之。勿與干筍同食發癱瘓風。小兒食之成咳嗽及癥瘕。作鮓雖珍,亦不益人。

白話文:

這種魚原本叫做鮪魚,生長在江河中,可以長到一丈多長,身上沒有鱗片,鼻子和身體一樣長,也屬於鱣魚一類。

味道甘甜平和,沒有毒性。

說明:這種魚味道雖然鮮美,但會引發各種藥物毒性反應,容易使人產生風邪,誘發各種瘡疥等皮膚病,長期食用會使人腰痛。服用丹藥的人要忌食這種魚。不要和乾筍一起吃,會引發癱瘓風。小孩子吃了會引起咳嗽和腹部腫塊。即使做成魚乾很珍貴,對人也沒有什麼好處。

5. 鮧魚

本名鯷魚,即鮎魚,甘溫小毒。赤目赤須無腮者殺人,不可合牛肝食。反荊芥。

發明,鮧魚類蛇,故能治風。凡口眼喎斜,切活鮎魚尾尖,朝吻貼之即正。

白話文:

這種魚本名叫鯷魚,也就是鮎魚,味道甘甜性溫,但帶有小毒。紅眼睛紅鬍鬚而且沒有魚鰓的鮎魚會致人於死,不可以和牛肝一起吃。它和荊芥相剋。

發明,鮎魚的形狀像蛇,所以能治療風疾。凡是口眼歪斜的,切下活鮎魚尾巴尖端,朝著歪斜的部位貼上去就能矯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