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璐

《本經逢原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蚱蟬

鹹甘寒無毒。

《本經》主小兒驚癇夜啼,癲病寒熱。

發明,蟬主產難下胎衣,取其能蛻之義。《聖惠》治小兒發癲有蚱蟬湯、散、丸等方。今人只知用蛻而不知用蟬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甘,性寒,沒有毒性。

《本草經》記載,主要治療小兒驚風、癲癇、夜間啼哭,以及癲病發作時的寒熱症狀。

_發明_提到,蟬主要用於治療婦女難產、幫助胎盤娩出,取其能蛻殼的含義。《聖惠方》中,治療小兒癲癇有蚱蟬湯、散劑、丸劑等處方。現在的人只知道使用蟬蛻,卻不知道使用蟬本身了。

2. 蟬蛻

鹹甘寒無毒。去翅足用。

發明,蟬蛻去翳膜,取其蛻義也;治皮膚瘡瘍、風熱破傷風者,炒研一錢,酒服神效。痘後目翳,羊肝湯服三錢,則翳漸退。更主痘瘡發癢。若氣虛發癢,又當禁服。小兒夜啼,取蟬蛻四十九枚,去前截,用後截為末,分四服,鉤藤湯服之即止,驚啼加硃砂二字,若用上截即復啼也。小兒驚癇夜啼,癇病寒熱,並用蟬腹,取其利竅通聲,去風豁痰之義,較蛻更捷。

白話文:

蟬蛻味道鹹甘,性寒,沒有毒性。使用時要去除翅膀和腳。

發明:蟬蛻可以去除眼睛上的翳膜,這是取蟬蛻「蛻」的涵義。治療皮膚瘡瘍、風熱引起的破傷風,將蟬蛻炒過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酒送服效果很好。痘疹痊癒後眼睛出現翳膜,用羊肝湯送服三錢蟬蛻粉末,翳膜就會逐漸消退。蟬蛻還能治療痘瘡引起的搔癢。但若是氣虛引起的搔癢,就不適合服用蟬蛻。對於小兒夜啼,取蟬蛻四十九個,去掉頭部,留下腹部磨成粉末,分成四次服用,用鉤藤湯送服就能止啼;如果是受到驚嚇而啼哭,可以加入少許朱砂,若使用蟬蛻的頭部反而會使哭鬧再次發生。對於小兒驚風、癲癇,夜間啼哭,癲癇發作時忽冷忽熱,可以使用蟬的腹部,這是取其能通利竅道、使聲音通暢、驅風、豁痰的功效,比單用蟬蛻效果更快。

3. 蜣螂

鹹寒有毒。去足,火炙用。勿置水中,令人吐。

《本經》主小兒驚癇,瘛瘲腹脹寒熱,大人癲疾狂瘍。

發明,蜣螂,手足陽明、足厥陰藥也。《本經》等治,總不離三經之證。其治暴噎、吐食,用二枚入生薑內煨,以陳橘皮二錢同巴豆炒過,去巴豆,將蜣螂、陳皮為末,每服二分,吹入喉中,吐痰二三次即愈。又治箭鏃入骨,用巴豆微炒同蜣螂搗塗,痛定必癢,忍之,待急癢不可忍乃撼動拔之。又燒灰入冰片少許,治大腸脫肛,摻上托入,搗丸塞下部,引痔蟲出盡永瘥。其蜣螂心貼疔瘡拔疔,貼半日許,血盡根出則愈。然蜣螂最畏羊肉,食之即發。

白話文:

蜣螂,味道鹹,屬性寒,有毒。使用時要去掉腳,用火烤過。不要放在水裡,會讓人想吐。

《本經》記載,蜣螂主要治療小兒的驚風、抽搐、腹脹、發冷發熱,以及大人的癲癇、狂躁症等疾病。

醫家闡述,蜣螂是手足陽明經、足厥陰經的藥物。《本經》等書的記載,其治療的疾病總離不開這三條經脈的病症。它能治療突然噎住、嘔吐食物,方法是用兩隻蜣螂塞入生薑中煨烤,再用陳橘皮兩錢和巴豆一同炒過,去掉巴豆,將蜣螂和陳皮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分,吹入喉嚨,吐出幾次痰就能痊癒。還能治療箭頭射入骨頭,用微炒過的巴豆和蜣螂一起搗爛塗抹,疼痛停止後會發癢,要忍住,等到癢到無法忍受時再搖動箭頭將其拔出。將蜣螂燒成灰,加入少許冰片,能治療大腸脫肛,將藥粉撒在脫出的部分並托回肛門,或搗成丸塞入肛門,可以引出痔瘡的寄生蟲,徹底治癒。蜣螂的心可以貼在疔瘡上,能拔出疔瘡,貼半天左右,等血流乾淨,疔瘡根部出來就會痊癒。但是,蜣螂最怕羊肉,吃了就會發病。

4. 天牛

甘溫小毒。

發明,天牛乃水中蠹石所化。楊樹中最多,桑樹中獨勝。長鬚如角,故有天牛之名。利齒善齧,是有齧桑之號。其性最銳,取治疔腫惡瘡、出箭鏃、竹木刺最捷。與螻蛄不殊,一齧木而飛,一穴土而出。其穎脫之性則一,如無齧桑,他樹上者,亦可焙乾為末,蜜調敷之。

白話文:

天牛,味甘性溫,帶有微小毒性。

有人認為,天牛是水中的蠹蟲變成的。在楊樹中最常見,在桑樹中特別多。牠們有像角的長鬚,所以被稱為天牛。牠們牙齒銳利,很會啃咬,因此又有「齧桑」的稱號。牠們的特性很銳利,可以用來治療疔瘡腫痛、取出體內的箭頭、竹刺或木刺,效果很快。牠們跟螻蛄很相似,一個能啃咬木頭後飛走,一個能鑽洞從土裡出來。牠們都有能快速脫離束縛的特性。如果沒有啃食桑樹的天牛,其他樹上的也可以,將其烘乾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勻敷在患處。

5. 螻蛄

鹹寒小毒。去翅足炒用。

《本經》主難產,出肉中刺,去潰腫,下哽噎,解毒除惡瘡。

發明,螻蛄性善穴土,故能治水腫。自腰以前甚澀,能止大小便。自腰以後甚利,能通大小便,取以治水最效。但其性急,虛人戒之。《本經》治難產者,取其下半煮湯服之則下也。出肉刺、潰癰腫惡瘡者,生搗塗之,肉刺即出,瘡腫即潰也。下哽噎者,炙末吹之哽噎即下,非噎膈之謂也。《千金》治箭鏃入肉,以螻蛄杵汁滴上三五度自出。延年方治胎衣不下,以螻蛄一枚,水煮數沸,灌下入喉即出。小兒臍風,螻蛄、甘草等分為末敷之效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屬性寒涼,帶有微小毒性。使用時要去除翅膀和腳,並炒過後再用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主要用於治療難產,能將肉中的刺拔出,消除潰瘍腫脹,緩解吞嚥困難,解毒並去除惡瘡。

藥理發揮,螻蛄的習性擅長挖土,所以能治療水腫。腰部以上的部分藥性收澀,能止住大小便。腰部以下的部分藥性滑利,能通暢大小便,用來治療水腫效果最好。但是它的藥性較為峻急,體虛的人要謹慎使用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用來治療難產,是取其下半身煮湯服用,就能幫助生產。能拔出肉刺、消除潰瘍腫脹惡瘡,是將它新鮮搗爛塗抹,肉刺就會出來,瘡腫就會潰爛。能緩解吞嚥困難,是將它炙燒成末吹入喉嚨,吞嚥困難就會緩解,這裡說的吞嚥困難並不是指食道阻塞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箭頭射入肉中,將螻蛄搗爛取汁滴在傷口上三五次,箭頭就會自己出來。《延年方》記載,治療胎盤不下,用螻蛄一隻,用水煮沸數次後灌服,胎盤就會從喉嚨出來。小兒臍風,將螻蛄、甘草等量磨成粉末塗抹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