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名醫彙粹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,由清朝羅美輯錄增補,於西元1675年成書,是一部集大成的中醫古代醫學文獻選粹。此書匯聚歷代名醫的學術精華與臨床經驗,旨在為後世醫者提供寶貴的學習與參考資源。其編纂脈絡清晰,內容廣博,涵蓋中醫多個主要臨床專科,反映了清代前期中醫學術發展的一種整理與傳承趨勢。
本書結構嚴謹,依據不同醫學專科分為七卷。卷一至卷六依次收錄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五官科、針灸科的經典著作或重要醫論。其中,內科部分尤為基礎,涵蓋了影響深遠的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等經典傷寒學派著作,以及後起的《溫病條辨》和清代重要的醫學百科全書《醫宗金鑒》。這顯示了本書對外感病不同理論體系的兼收並蓄。外科、婦科、兒科等專科卷,亦選入了當時或之前的重要專科文獻,如《外科正宗》、《傅青主女科》、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等,體現了各科臨床經驗的積累與傳承。卷六針灸科選錄《針灸大成》等書,彰顯針灸學在臨床中的地位。卷七「其他」則收錄《本草綱目》這部藥學巨著以及對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的註解,補充了藥物基礎知識及經典理解的輔助內容。這樣的編排方式,使得讀者可以按專科檢索,亦可對中醫各領域的重要文獻有所涉獵。
從書中提供的部分內容可見,編者收錄的並非僅是文獻篇目,更包含了具體醫家的重要學說。例如,書中選入了明末清初醫學大家張景岳(張介賓)的「大寶論」、「真陰論」與「命門後論」。這幾篇醫論集中闡述了張景岳的核心學術思想——對「陰陽」及「命門」的重視。
「大寶論」開宗明義地辨析陰陽作為天地萬物及人體生化之根本,強調「陽生陰殺」、「陽熱陰寒」等屬性,並從形氣、寒熱、水火等不同層面論述陰陽的體用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主導地位。他特別提出「陽一而陰二」、「陽道常實,陰道常虛」,反駁了朱丹溪「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」的片面觀點,認為這未能識得陰陽化生之機及真形,為其後續的溫補學術思想奠定基礎。此論藉由日月水火之象,區分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,論述其與人體陰陽的關聯,並指出日月盈虧無法完全解釋人體陰陽虛實,強調需辨識真火與凡火的差異。
「真陰論」則進一步深入探討「真陰」的概念,將其視為「陽氣之根」、人體之「精」與「形」,強調真陰的存亡關乎生命。張景岳指出當代醫家常誤解陰虛,濫用苦寒藥物補陰,認為苦寒非但不能補陰,反而會損害「真火」,因其絕無生意。他詳述了真陰的「象」(形態體質)、」藏」(腎與命門作為儲精之腑)、」用」(十二臟腑之化源)、」病」(因真陰真火不足所致的虛火或陽虛證候),力陳命門作為真陰真陽儲藏與化生之所的重要性,並描述了多種因真陰不足或真火衰微導致的病證,如虛火上炎(戴陽、格陽)、消癉骨蒸、津液枯涸、精血敗傷等。他認為實熱為病者少,虛火為病者多,故辨別虛實火候至關重要,並再次強調苦寒對真陰虛損的無益與危害。
「命門後論」承接前文,更明確地指出命門作為「精血之海」、「元氣之本」、「水火之宅」的核心地位。他將命門比作先天之氣的化生之源,而脾胃為後天水穀之海、灌注之本,認為命門與脾胃雖均為五臟六腑之根,但命門為先,脾胃為後,故提出補腎(命門)應優先於補脾,以此修正東垣學派「補脾胃論」的偏頗。此論亦闡述了命門元陽在三焦(下焦如地土化生萬物、中焦如灶釜腐熟水穀、上焦如太虛主宰神明)中的作用,認為三焦的功能皆賴命門元陽的溫養與推動,再次強調陽氣從下而升及其對全身機能的普護。
收錄張景岳這些具體醫論,不僅展現了本書的內容深度,也體現了編者對明清時期重要學術爭鳴(如溫補與滋陰、脾胃與命門)的關注,以及對其中具代表性觀點的選錄。這說明本書並非僅是篇目彙編,而是對不同學說的整理與呈現,使讀者能接觸到具體的醫家思想及其臨床應用基礎。
序言作者盛新甫在道光三年(1823年)的記述,為理解此書提供了額外視角。他指出古今壽夭不同、方宜有異,強調醫者當「因時制宜」、「運用在一心」,臨證如臨敵、選藥如選將。他批評了拘泥於單一學派或古法而不知變通的做法,認為這樣反而會害人,如金元四大家各有專長,皆因時制宜,非有意立異。他讚揚羅東逸(即羅美)所輯的《名醫匯粹》是「至當之書」,認為它雖然「不言軒岐而經旨悉具」,「《金匱》、《千金》之方,雖篇目不列,而治法無遺」,是醫學的「金針」、「寶筏」。序言提及此書原無刊本,多賴抄錄流傳,存在訛誤,後經友人出善本校訂才得以刊刻廣傳。這說明《古今名醫彙粹》在民間流傳的影響力,以及後人對其價值的高度認可,並為其精準流傳所做的努力。序言的寫作年代晚於成書年代(1675年),這可能說明此書在成書後約150年仍被視為重要著作並進行再版或校訂,足見其生命力與持續的學術價值。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成書於清初,正值中醫學術流派多元發展、整理彙編之風盛行的時期。本書的編纂,將包括傷寒、溫病、金元明清各家學說集於一書,本身就是一種學術的整合與傳承。它為當時及後世醫者提供了一個較為全面的醫學知識庫,尤其對於那些難以遍覽羣書的學者而言,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如介紹中所述,書中所收內容經「歷代醫家反覆驗證」,具有高臨床價值,並且「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」,特別是其中的經典部分,成為醫者必讀。這評價與序言中將其譽為「金針」、「寶筏」相符,強調了其在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中的重要地位。
總而言之,《古今名醫彙粹》是一部結構清晰、內容廣博、融匯歷代名醫精華的中醫學術彙編。它不僅收錄了各科經典與重要文獻,更通過選錄具體醫家的學說(如張景岳的陰陽命門理論),呈現了中醫學術的思想深度與發展脈絡。序言所強調的因時制宜與靈活運用精神,也反映了編者期望讀者能從中汲取精華並活學活用的理念。作為一部經過時間檢驗並持續流傳的著作,它無愧於「集古代中醫之大成」的評價,至今仍是研究中醫學術史和臨床精要的重要文獻,對於後學者而言,確如迷途中的寶筏,引領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