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0)

1. 疝證

張三錫曰:疝屬肝經濕熱,為外寒所郁,氣不得通,則痛甚,是固然也。乃或腎氣憊甚,酒色無節,滲利不及,濁氣流入下部厥陰之分,或勞碌,或遇寒則發,發作有時。或有形,結於小腹,不能頓消。乃濕熱為標、腎虛為主。丹溪法用參朮,佐心疏導是也。張子和以寒、水、筋、血、氣、孤、㿗名七疝,其治一以攻下為主,恐非確。

大抵七疝為病,若非勞役過度,即是遠行辛苦,涉水履冰,熱血得寒,而凝滯於小腸、膀胱之分;或濕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。古方一以為寒,而純用烏、附。我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也,發前人所未發也。火鬱於中,而寒束於外,宜有非常之痛,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,消導下焦之瘀血。而寒因熱用,則邪易伏。稍安即加培養,更慎酒色、厚味為佳。

其症有有聲者,有無聲者,或有形如瓜,或有聲如蛙,有小腹痛連睪丸者,有痛在下部一邊者。

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。濕者腫多,㿗疝是也。其有挾虛而發者,肺沉緊大豁無力,其痛亦輕,惟覺重墜牽引耳,當補而兼疏導。

寒疝,其狀囊冷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,或控睪丸而痛。得之坐臥濕地,寒月涉水,或冒雨雪,或勞碌熱極,坐臥磚石。

水疝,其狀腎莖腫痛,陰汗時出,或囊腫狀如水晶,或囊癢而搔出黃水,或小腹按之作水聲。得之飲水醉酒使內,過勞汗出,寒濕乘虛襲入下部而然。

筋疝,其狀陰囊腫脹,或潰或痛,而裡急筋縮;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;或挺縱不收;或白物隨溺而下,得之房勞及邪術。

血疝,其狀如王瓜,在小腹傍核骨兩端,俗云便癰。得之醉飽勞碌入房,氣血流入脬囊,結成癰腫,後復生梅瘡。

氣疝,其狀上連腎區,下及腎囊。或因號哭忿怒,則氣鬱而脹,脹罷則氣散是也。小兒有此,俗名偏氣。惟灸築賓穴可消。

狐疝,其狀如瓦,臥則入小腹,行立則出小腹,入囊中。狐則晝出穴而溺,夜入穴而不溺,此疝出入往來,正與狐相類,今人帶鉤鉗是也。

㿗疝,其狀陰囊腫縋,如升如斗,不癢不痛是也。得之地氣卑濕所生。

女子前陰突出,後陰痔核,皆疝類。但不謂之疝,謂之瘕。

白話文:

[疝證]

張三錫說:疝氣是由於肝經溼熱被外寒鬱閉,導致氣無法流通,因此產生劇痛,這是很自然的。然而有時腎氣極度虛弱,過度飲酒與縱慾,排泄功能不佳,濁氣流入下部厥陰區域,或因勞累,或遇到寒冷就發作,且發作有定時。有時會形成有形的腫塊在小腹,不會立即消失。這其實是溼熱爲表象,腎虛爲主因。丹溪的療法使用人參和白朮,輔以疏導心氣。張子和將疝氣分爲寒、水、筋、血、氣、孤、痃七種,治療主要以攻下爲主,但這可能並非完全正確。

大致上,七種疝氣的病因,如果不是過度勞役,就是長途跋涉辛苦,過水踏冰,熱血受寒而凝滯於小腸、膀胱部位;或溼氣趁虛進入足厥陰經脈。古方一律認爲是寒,純用烏頭、附子等藥物。而我丹溪先生獨斷爲溼熱,這是前人未曾提出的。內有火鬱,外有寒束,理應有劇烈疼痛,所以治療方法應該是驅除本經的溼熱,消除下焦的瘀血。而寒因熱用,邪氣容易伏藏。稍微好轉後,應加強養護,並避免酒精、縱慾和油膩食物爲好。

病症有的有聲音,有的無聲,有的形狀如瓜,有的聲音如蛙,有的小腹痛連睾丸,有的痛在下部一邊。

然而溼熱還須區分多少來治療。溼多的,腫脹多,屬於痃疝。如果挾虛而發,肺氣沉緊大而無力,疼痛也較輕,只是感覺沉重牽引,應該補養並輔以疏導。

寒疝,其狀陰囊冰冷,結硬如石,陰莖不能勃起,或牽扯睾丸而痛。得自於坐在潮溼地面,冬天過水,或冒雨雪,或過度勞累後極熱,坐在磚石上。

水疝,其狀腎莖腫痛,陰部時有汗出,或陰囊腫大如水晶,或陰囊瘙癢抓出黃水,或按壓小腹發出水聲。得自於飲水醉酒後性交,過度勞累汗出,寒溼趁虛侵入下部。

筋疝,其狀陰囊腫脹,或潰爛或疼痛,內部筋縮;或莖中痛,痛極則癢;或挺立不收;或白色物質隨尿液排出,得自於房勞和邪術。

血疝,其狀如王瓜,在小腹旁骨兩端,俗稱便癰。得自於醉飽勞役後性交,氣血流入膀胱,結成癰腫,後再生梅瘡。

氣疝,其狀上連腎區,下至腎囊。或因號哭憤怒,則氣鬱而脹,脹後氣散。小孩有這種症狀,俗稱偏氣。唯有灸築賓穴可以消除。

狐疝,其狀如瓦,臥時入小腹,站立行走時出小腹,進入囊中。狐狸白天出洞撒尿,夜晚回洞不撒尿,這疝氣的出入往來,正與狐狸相似,現今的帶鉤鉗就是這種情況。

痃疝,其狀陰囊腫垂,如升如鬥,不癢不痛。得自於地氣卑溼所生。

女子前陰突出,後陰痔核,都屬於疝類。但不稱之爲疝,稱之爲瘕。

2. 心胸胃脘腹痛諸證

李土材曰,心腹諸痛,按《內經》之論,心痛未有不兼五臟為病者,獨詳於心,而略於胸腹,舉一以利其餘也。心為君主,義不受邪,受邪則本經自病,名真心痛,必死不治。然經有云:邪在心則病心痛,喜悲,時眩僕。此言胞絡受邪,在腑不在臟也。又云:手少陰之脈,動則病嗌乾心痛,渴而欲飲,此言別絡受邪,在絡不在經也。

其絡與腑之受邪,皆因怵惕思慮,傷神涸血。而方論復分九種:飲、食、熱,冷、氣、血、悸、蟲、疰。苟不能遍識病情,將何治耶?

胃屬濕土,列處中焦,為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,十二經脈,皆受氣於此。壯者邪不能幹,弱者著而即病。偏熱偏寒,水停食積,皆與真氣相搏而痛。肝木相乘為賊邪,腎寒厥逆為微邪。挾他藏而見症,當與心痛相同。但或滿或脹,或嘔吐,或不能食,或吞酸,或大便難,或瀉利,面浮而黃,本病與客邪又參雜而見也。

胸痛即膈痛。其與心痛別者,心痛在歧骨陷處,胸痛橫滿胸膈間也。其與胃脘痛別者,胃脘在心之上也。經曰: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俞,在胸脅。此以胸屬心也。肝虛則胸痛引背脅,肝實則胸痛不能轉側。此又以胸屬肝也。夫胸中,肺家之分野,其言心者,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。

其言肝者,以肝之脈貫膈上注肺也。脅痛舊從肝治,不知肝固內胠脅,何以異於足少陽,手心主所過而痛者哉?若謂筋脈挾邪而痛,何以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?故非審色按脈,熟察各經氣變,卒不能萬舉萬當也。且左右、肺肝、氣血、陰陽,亦有不可盡拘,臨症者可不詳察耶?

腹痛分為三部:腹以上痛者,為太陰脾;當臍而痛者,為少陰腎;少腹痛者,為厥陰肝,及沖、任、大小腸。每部各有五臟之變,七情之發,六氣之害,五運之邪,至紛至博。苟能辨氣血、虛實、內傷、外感,而為之調劑,無不切中病情矣。

心痛有停飲,則噁心煩悶,時吐黃水,甚則搖之作水聲,小胃丹或胃苓湯。食積則飽悶,噫氣如敗卵,得食輒甚,香砂枳朮丸加神麯、莪朮。火痛,忽減忽增,口渴便閉,清中湯。外受寒,內食冷,草豆蔻丸。虛寒者,歸脾湯加薑、桂、菖蒲。氣壅,攻刺而痛,沉香降氣散。

死血,脈必澀,飲下作呃,手拈散,甚者桃仁承氣湯。心痛而煩,發熱動悸,此為虛傷,妙香散。蟲痛,面上白斑,唇紅能食,或食後即痛,或痛後能食,或口中沫出,剪紅丸。蛔蟲,蛔動則噁心嘔吐,烏梅丸、蕪荑散,鬼疰,昏憒妄言,蘇合香丸。熱厥心痛,金鈴子散。寒厥心痛,朮附湯。

胃脘痛與心痛相仿,但有食積,按之滿痛者,下之,大柴胡湯;虛寒者,理中湯。

胸痛肝虛者,痛引背脅,補肝湯;肝實者,不得轉側,喜太息,柴胡疏肝散。有痰,二陳湯加薑汁。

白話文:

李土材說,心腹各種疼痛,按照《內經》的理論,心痛沒有不牽連到其他五臟的,只是特別詳細說明心臟,而簡略帶過胸腹,這是舉一個例子來方便說明其他情況。心臟是君主之官,本不應受邪氣侵擾,一旦受邪,就是心臟本身生病,稱為「真心痛」,必定會死,無法醫治。然而經典有說:「邪氣在心,就會心痛,容易悲傷、喜悅,時常頭暈而昏倒。」這是說心包絡受邪,病位在腑而不是在臟。又說:「手少陰心經的脈象異常,就會感到喉嚨乾燥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。」這是說心經的別絡受邪,病位在絡而不是在經。

這些絡脈和腑受邪,都是因為驚恐、思慮過度,傷了精神,使血液枯竭。而治療方法又分為九種:飲、食、熱、冷、氣、血、悸、蟲、疰。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病情,要怎麼治療呢?

胃屬於濕土,位在中焦,是水穀的來源,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都從這裡吸收精氣。身體強壯的人,邪氣不易侵入,身體虛弱的人,一受到邪氣就會生病。偏熱或偏寒、水液停滯或食物積滯,都會與正氣搏鬥而產生疼痛。肝木過旺會侵犯胃,稱為「賊邪」,腎寒氣逆會形成輕微的邪氣。如果夾雜其他臟器的症狀,往往與心痛相似。但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、嘔吐、不能進食、吞酸、大便困難、腹瀉,或是面色浮腫發黃等情況,這是本來的疾病與外來的邪氣參雜在一起的表現。

胸痛就是膈痛。與心痛不同的是,心痛的位置在胸骨下凹處,而胸痛的位置則橫跨整個胸膈之間。與胃脘痛不同的是,胃脘的位置在心臟上方。《內經》說:「夏天吹南風,病變會出現在心俞穴,在胸部兩側。」這是因為胸部屬於心臟。肝虛時,胸痛會牽引背部和脅肋,肝實時,胸痛會讓人無法轉身。這又是因為胸部屬於肝臟。胸部是肺的領域,說到心臟,是因為心脈從心系向上連到肺。

說到肝臟,是因為肝脈穿過膈膜向上注入肺。脅痛過去都從肝臟治療,但不知道肝臟本來就內連脅肋,又怎麼與足少陽經、手心包經經過的地方疼痛不同呢?如果說是筋脈夾帶邪氣而痛,又怎麼與經筋經過的地方疼痛不同呢?所以如果不詳細觀察氣色、診斷脈象,仔細了解各經脈的氣血變化,就無法做到萬無一失。而且左右、肺肝、氣血、陰陽等情況,也不能完全拘泥於固定的觀念,臨床診斷必須仔細觀察。

腹痛分為三個部位:肚臍以上痛,屬於太陰脾;肚臍周圍痛,屬於少陰腎;小腹痛,屬於厥陰肝,以及衝脈、任脈、大小腸。每個部位都有五臟的變化、七情所引發的因素、六氣帶來的危害、五運的邪氣,情況非常複雜。如果能夠辨別氣血的虛實、內傷外感,並加以調治,就能準確擊中病因。

心痛如果是停滯有痰飲,就會感到噁心、煩悶,時常嘔吐黃水,嚴重時搖動身體會有水聲,可以用小胃丹或胃苓湯來治療。如果是食物積滯,則會感到飽脹、打嗝像腐敗的雞蛋味,吃東西後更嚴重,可以用香砂枳朮丸,加上神麯、莪朮。如果是火熱引起的疼痛,會時好時壞,口渴、大便不通,可以用清中湯。如果是外感寒邪、內食冷物,可以用草豆蔻丸。如果是虛寒引起的疼痛,可以用歸脾湯,加上薑、桂、菖蒲。如果是氣壅引起的疼痛,會像針刺一樣,可以用沉香降氣散。

如果是瘀血引起的疼痛,脈象一定會澀,喝水後會打嗝,可以用手拈散,嚴重者用桃仁承氣湯。心痛時如果感到煩躁、發熱、心悸,這是虛損,可以用妙香散。如果是蟲痛,臉上會有白斑,嘴唇紅潤且能吃,或是吃完東西就痛,或是痛完後就能吃,或是口中會吐出泡沫,可以用剪紅丸。如果是蛔蟲引起的疼痛,蛔蟲蠕動時會感到噁心、嘔吐,可以用烏梅丸、蕪荑散。如果是鬼疰,會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可以用蘇合香丸。如果是熱厥引起的心痛,可以用金鈴子散。如果是寒厥引起的心痛,可以用朮附湯。

胃脘痛與心痛相似,但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,按壓會感到脹滿疼痛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;如果是虛寒引起的疼痛,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
胸痛如果是肝虛引起的,疼痛會牽引背部和脅肋,可以用補肝湯治療;如果是肝實引起的,會讓人無法轉身、喜歡嘆氣,可以用柴胡疏肝散治療。如果有痰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薑汁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