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9)

1. 諸積病

治法,順氣破血,消食豁痰是已。如木香、檳榔去氣積,三稜、莪朮去血積,麥芽、神麯去酒積,香附、枳實去食積,牽牛、甘遂去水積,山楂、阿魏去肉積,海粉、礞石去痰積,雄黃、白礬去涎積,乾薑、巴豆對寒積,黃連、大黃去熱積,各從其類也。

大抵積之初,固為寒;而積之久,則為熱矣。予分辛溫、辛平、辛涼三例,正欲人知新久之義耳。然陰虛難補,久積難除,誠節欲以養性,內觀以養神,固可從容而治耳。

《治法綱》曰:積有常所,痛有常處;聚無常所,痛無常處。蓋陰伏而靜,陽浮而動,故臟腑之氣,有積聚之別。然雖有積聚之脈,總皆氣病,無二端也。其脈浮洪者易治,沉澀者難治。治宜審其所因:倘有風寒束於外,使氣不宣通,當以驅邪為主;或憂思納於內,使氣不流暢,當以理氣為本。丹溪治積法甚善。

又云若積於皮裡膜外者,尤非藥石所能治,必須針灸之,方能消散,甚得肯綮。潔古云養正則積自除,亦有滋味。蓋元氣實,方可攻邪也。

今以通用藥味,加減主之,各加引經之藥,庶無差誤。以檳榔、木香、青皮、陳皮、枳殼、三稜、莪朮之類,如因風寒外束,氣滯不行,加麻黃、蘇葉、乾薑、官桂、吳茱萸之類;因七情內傷,氣鬱不散,加香附、川芎、蒼朮、蘇梗之類;如肝積左脅,嘔逆,倍用青皮,加柴胡、白芍、川芎,防風之類;如心積臍上至心,煩悶,加菖蒲、炒黃連、香附,川芎、當歸之類;如脾積中脘,其人黃瘦,加白朮、蒼朮、神麯、麥芽、山楂之類;如肺積右脅,喘咳,加桔梗、葶藶、前胡、蘇子之類;如腎積臍下奔築,加細辛、官桂、香附之類;如手足太陽經聚,加羌活;如手足少陽經聚,加柴胡;如手足陽明經聚,加白芷。

若治痞塊,以培養脾胃為主。而兼以消化之劑,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陳皮、白芍、歸身、甘草之類。如痰塊,加半夏、蒼朮、南星、海石、牡蠣。如血塊,加三稜、莪朮、香附、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乾漆。如食積,加山楂、麥芽、神麯、枳實。如肉積,加生薑、黃連、阿魏。

白話文:

諸積病的治療方法,核心在於順氣、破血、消食、豁痰。例如:木香、檳榔能去除氣積;三稜、莪朮能去除血積;麥芽、神麴能去除酒積;香附、枳實能去除食積;牽牛、甘遂能去除水積;山楂、阿魏能去除肉積;海粉、礞石能去除痰積;雄黃、白礬能去除涎積;乾薑、巴豆能治療寒積;黃連、大黃能治療熱積,各個藥物都有其針對的積症。

大部分積症初期是寒性的,時間久了則轉為熱性。我將治療方法分為辛溫、辛平、辛涼三類,主要是為了讓大家了解積症久治與新發的區別。但陰虛體質難以調理,久積也難以根除,所以保持節慾以養護身心,內觀以修養精神,才能從容地治療。

《治法綱》中說:積症的部位固定,疼痛的位置也固定;而普通的腹部脹痛,部位和疼痛感都不固定。這是因為陰氣潛伏不動,陽氣浮動活躍,所以臟腑之氣會有積聚的不同表現。但即使有積聚的脈象,歸根結底都是氣的病變,沒有其他的原因。脈象浮洪的容易治療,脈象沉澀的則難以治療。治療時要仔細判斷病因:如果外感風寒導致氣機不通,就應該以驅邪為主;如果因憂思過度導致氣機不暢,就應該以理氣為本。丹溪治療積症的方法非常有效。

此外,如果積聚在皮下組織和筋膜外,藥物治療就無效,必須用針灸才能消散,這點非常重要。潔古先生說,注重養護正氣,積症自然會消失,這也值得思考。因為元氣充足,才能攻克邪氣。

現在常用的藥物,可以根據病情加減,並加入引經藥物,以避免錯誤。例如,檳榔、木香、青皮、陳皮、枳殼、三稜、莪朮等藥物,如果因風寒外束,氣滯不通,可以加入麻黃、蘇葉、乾薑、官桂、吳茱萸等藥物;如果因七情內傷,氣鬱不散,可以加入香附、川芎、蒼朮、蘇梗等藥物;如果肝積導致左脅疼痛,嘔逆,可以加倍使用青皮,並加入柴胡、白芍、川芎、防風等藥物;如果心積導致心窩到胸部疼痛,煩悶,可以加入菖蒲、炒黃連、香附、川芎、當歸等藥物;如果脾積導致中脘部疼痛,患者消瘦,可以加入白朮、蒼朮、神麴、麥芽、山楂等藥物;如果肺積導致右脅疼痛,喘咳,可以加入桔梗、葶藶、前胡、蘇子等藥物;如果腎積導致臍下疼痛,可以加入細辛、官桂、香附等藥物;如果手足太陽經絡積聚,可以加入羌活;如果手足少陽經絡積聚,可以加入柴胡;如果手足陽明經絡積聚,可以加入白芷。

如果治療痞塊,應該以健脾胃為主,同時配合消化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陳皮、白芍、當歸尾、甘草等。如果伴有痰塊,可以加入半夏、蒼朮、南星、海石、牡蠣;如果伴有血塊,可以加入三稜、莪朮、香附、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乾漆;如果伴有食積,可以加入山楂、麥芽、神麴、枳實;如果伴有肉積,可以加入生薑、黃連、阿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