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中風證
若夫中風之候,多有平素積虛,臟真不守者,下之立亡。惟在腑一證,內實便閉,間有可下。然不過解其煩熱,非大下也。雖中腑日久,熱勢深極轉入臟者,此屬可下,必使風與熱俱去為善。若開其壅塞,反增風勢,何以下之哉。李士材曰:凡中風昏倒,先須順氣,然後治風,用竹瀝、薑汁調蘇合香丸。
如口噤,抉開灌之。如抉不開,急用牙皂、生半夏、細辛為細末,吹入鼻中,有嚏可治,無嚏則死。最要分別閉與脫二證明白:如牙關緊閉,兩手握固,即是閉症,用蘇合香丸,或三生飲之類開之;若口開心絕,手撒脾絕,眼合肝絕,遺尿腎絕,聲如鼾肺絕,即是脫證。更有吐沫、直視、肉脫、筋骨痛、髮直、搖頭上竄、面赤如妝、汗出如珠,皆脫絕之證,宜大劑理中湯灌之,及灸臍下,雖日不治,亦可救十中之一。若誤服蘇合香丸、牛黃至寶之類,即不可救矣。
蓋斬關奪門之將,原為閉證設,若施之脫症,如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也。世人蹈此弊而死,不可勝數,故特表而出之。惟中臟之症,是閉而非脫者,宜蘇合丸、牛黃丸、至寶丹、活命金丹之類。若中腑與中血脈之症,斷不宜用。為內有麝香入脾治肉,牛黃入肝治筋,龍腦入腎治骨,恐反引風邪深入骨髓,如油入面,莫之能出。
不語
心脾受風,故舌強不語。風寒客於會厭,故卒然無音。若因痰迷心竅,當清心火。若因濕痰,當清脾熱。若因風熱,當清肝火。若因風痰,當導痰涎。若因虛火,當壯水之主。若因虛寒厥逆,當益火之源。神仙解語丹、滌痰湯、加味轉舌膏、八味丸隨證選用。
手足不隨
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,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,復傷陽經,隨其虛處而停滯,與血氣相搏,故風痹而手足不隨。實者脾土太過,當瀉其濕;虛者脾土不足,當補其氣。血枯筋急者四物湯,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、秦艽、防風,多痰者加秦艽、天麻、竹瀝、薑汁。
半身不遂
偏枯一症,皆由氣血不周。經曰:風氣通於肝,風搏則熱盛,熱盛則水乾,水乾則氣不榮,精乃亡。此風病之所由作也。故曰: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
痰涎壅盛
宜用吐法,稀涎散。或橘紅一斤,運流水七碗,煎至二碗,頓服,白湯導之,吐痰之聖藥也。二陳湯、星香散加竹瀝、薑汁。虛者六君子同星香散。脈沉伏無熱者,三生飲加全蠍。一用養正丹,可以墜下痰,鎮安元氣。
張子和中風論曰:口眼喎斜,俗工於中風掉眩症一概治之,然而不愈者,蓋知竅而不知經,知經而不知氣故也。人之七竅,如肝竅目,目為肝之外候;肺竅鼻,鼻為肺之外候;心竅舌,舌無竅,心與腎合而寄竅於耳,故舌與耳俱為心之外候。俗工只知目病歸之肝,口病歸之脾,鼻病歸之肺,耳病歸之腎,舌病歸之心,更無改張。
白話文:
中風證
中風的症狀,大多是因為平時身體虛弱,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若使用瀉下之法,則會危及生命。只有在腑臟實證,便秘的情況下,可以考慮瀉下,但只是為了緩解煩熱,不能大瀉。即使腑臟積熱日久,熱勢深入臟腑,這類情況可以瀉下,務必使風和熱同時消除才算好。如果只疏通阻塞,反而加重風邪,又何必瀉下呢?李士材說:凡中風昏迷不醒,應先調理氣機,然後再治風,可用竹瀝、薑汁調和蘇合香丸服用。
如果口不能開,就撬開灌藥。如果撬不開,就用牙皂、生半夏、細辛研成細末,吹入鼻中,能引起噴嚏就有效,不能引起噴嚏就可能死亡。最重要的是要區分閉證和脫證:如果牙關緊閉,兩手握拳,這是閉證,可用蘇合香丸或三生飲等藥物來治療;如果口張開卻神志不清,手鬆開無力,眼閉合無神,小便失禁,鼾聲如雷,這是脫證。還有吐口水、直視前方、肌肉鬆弛、筋骨疼痛、頭髮豎起、搖頭、面紅如妝、汗出如珠,這些都是脫證,應使用大劑量的理中湯灌服,並灸臍下,即使每天不見效,也能救活十分之一的病人。如果誤服蘇合香丸、牛黃至寶丸等藥物,就沒有辦法治療了。
因為攻破關卡、打開大門的藥物,原本是為閉證準備的,如果用在脫證上,就像人已經掉入井中,又往井裡扔石頭一樣。世人因犯此錯誤而死的人不計其數,所以特意說明。只有臟腑受損,屬閉證而非脫證的,才可以用蘇合香丸、牛黃丸、至寶丹、活命金丹等藥物。如果中風是腑臟或血脈受損,絕對不能使用。因為麝香入脾治肉,牛黃入肝治筋,龍腦入腎治骨,恐怕反而會引導風邪深入骨髓,如同油潑到臉上,無法清除。
不語
心脾受風,所以舌強不語。風寒侵入會厭,所以突然失聲。如果因為痰迷心竅,應清心火;如果因為濕痰,應清脾熱;如果因為風熱,應清肝火;如果因為風痰,應導痰涎;如果因為虛火,應滋陰降火;如果因為虛寒厥逆,應溫陽補火。神仙解語丹、滌痰湯、加味轉舌膏、八味丸等藥物,應根據病情選用。
手足不隨
全身陽經都起始於手足,風寒侵入肌膚最初表現為痹症,進而損傷陽經,停滯於虛弱之處,與氣血搏結,所以出現風痹,手足不隨。實證是脾土過盛,應瀉去濕邪;虛證是脾土不足,應補益脾氣。血虛筋急者用四物湯;肝木旺盛,風邪盛行,用四物湯加鉤藤、秦艽、防風;痰多者加秦艽、天麻、竹瀝、薑汁。
半身不遂
半身不遂,都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經書記載:風邪通於肝,風邪搏結則熱盛,熱盛則津液枯竭,津液枯竭則氣血不榮,精氣就會耗損,這就是風病的成因。所以說:治療風病,先要治療血瘀,氣血通暢,風邪自然消除。
痰涎壅盛
宜用吐法,服用稀涎散。或用橘紅一斤,加水七碗,煎至二碗,頓服,用溫開水送服,這是治療痰多的良藥。二陳湯、星香散加竹瀝、薑汁;虛證者用六君子湯加星香散;脈沉伏無熱者,用三生飲加全蠍;服用養正丹,可以降痰,鎮安元氣。
張子和中風論說:口眼歪斜,一般醫生都認為是中風眩暈症,一概而論,但療效不佳,是因為只知竅位而不知經絡,只知經絡而不知氣機的緣故。人體七竅,肝竅在目,目是肝的外在表現;肺竅在鼻,鼻是肺的外在表現;心竅在舌,舌無竅位,心與腎相合,寄竅於耳,所以舌和耳都是心的外在表現。一般醫生只知道眼病歸於肝,口病歸於脾,鼻病歸於肺,耳病歸於腎,舌病歸於心,從不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