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中風證
豈之目之內眥,上下三綱,足太陽及陽明起於此。目之銳眥,是少陽起於此,手少陽至於此。鼻之左右,足陽明、手陽明夾乎此。口之左右,亦此兩經環之。此七竅有病,不可獨歸之五臟,當歸之六陽經也。然求之世之能知十二經所起所會所交所合,與夫循環過注、上下夾貫、種種所別,千萬人而不得一二人。於其所知,又不過執十二經便為病本,以陽經為熱,陰經為寒,檢方尋藥治之而已。
詎知《靈樞》經曰:足之陽明、手之太陽,筋急則口目為僻。此十二經受病之處也,非為病者也。及為病者,天之六氣也。俗工不識,往往紛然。然則口眼喎斜治之若何?曰:足之太陽、足之陽明,右目有之,左目亦有之;足之陽明、手之陽明,口左有之,口右亦有之,此兩道也。
《靈樞》又言:足陽明之筋,其病頰筋有寒則急,引頰移口;熱則筋弛,縱緩不勝收,故僻。左寒右熱,則左急而右緩;右寒左熱,則右急而左緩。故偏於左者,左寒而右熱;偏於右者,右寒而左熱也。夫寒不可輕用辛熱之劑,蓋左中寒而迫熱於右,右中風則逼熱於左,陽氣不得宣行故也。
而況風者甲乙木也,口眼陽明皆為胃土,風偏賊之,此口眼之所以僻也。或曰七竅惟口眼喎斜,而耳鼻獨無此病者,何也?曰動則生風,靜則風息,天地之常理也。考之《易》象,有足相符者。震、巽主動,坤、艮主靜。動則皆屬木,靜則皆屬土。觀卦者視之理也,視者日之用也,目之上綱則眨,下綱則不眨,故觀卦上巽而下坤;頤卦者養之理也,養者口之用也,口之下頷則嚼,上頷則不嚼,故頤卦上艮而下震。口目常動,故風生焉,耳鼻常靜,故風息焉。
當思目雖斜而目之眶未常斜,口雖喎而口之輔頰車未嘗喎,此經之受病而非竅之受病明矣。此病氣虛風入而為偏,上不得出,下不得泄,真氣為邪氣所陷,此宜灸承泣、地倉,不效當灸人迎。又風火交勝,兩手脈必急數弦實。蓋火勝則制金,金衰則木茂,木茂則風生,止可流濕潤燥通郁為主,而用及薑、附、烏、桂、起石、硫黃之劑者,是耶?非耶?
薛立齋曰:中風者,即《內經》所謂偏枯、風痱、風懿、風痹是也,而有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之分焉。夫中腑者為在表,中臟者為在裡,中血脈者為在中。在表者宜微汗,在裡者宜微下,在中者宜調榮。中腑者多著四肢,如手足拘急不仁、惡風寒。如數者病淺,皆易治,用加減續命湯之類。
中臟多滯九竅,如眼瞀者中於肝,舌不能言者中於心,唇緩便閉者中於脾,鼻塞者中於肺,耳聾者中於腎。此數者病深,多難治。中血脈者,外無六經之症,內無便溺之阻,肢不能舉,口不能言,用大秦艽湯主之。中腑者多兼中臟,如左關脈浮弦,而目青、左脅偏痛、筋脈拘急、目瞤、頭目眩、手足不收、坐踞不得,此中膽兼中肝也,用犀角散之類。
白話文:
中風證
眼睛內眼角上下,足太陽經與陽明經從這裡開始;眼睛外眼角,少陽經從這裡開始,手少陽經到達這裡;鼻子的左右兩側,足陽明經與手陽明經在此交會;嘴巴左右兩側,也是這兩條經脈環繞。這七竅生病,不能單純歸咎於五臟,應該歸咎於六陽經。然而,能真正了解十二經脈的起點、交會、相交、相合,以及經脈的循環、貫穿、各種區別,這樣的人萬中無一。那些略知一二的人,也只是執著於十二經脈是病根,認為陽經屬熱,陰經屬寒,然後對症下藥而已。
殊不知,《靈樞》經書說:足陽明經、手太陽經的筋脈緊張,就會導致口眼歪斜。這是十二經脈受病的地方,並不是生病的根本原因。真正的致病原因,是天上的六氣。庸醫不懂這個道理,往往搞得一團糟。那麼,口眼歪斜應該如何治療呢?足太陽經、足陽明經,右側眼睛有此症狀,左側眼睛也可能會有;足陽明經、手陽明經,左側嘴巴有此症狀,右側嘴巴也可能會有,這就是兩條主要的經絡循行路線。
《靈樞》又說:足陽明經的筋脈,如果受寒則筋脈緊張,牽拉面頰,使嘴巴歪斜;如果受熱則筋脈鬆弛,變得鬆軟無力,也導致歪斜。左側受寒右側受熱,則左側緊張右側鬆弛;右側受寒左側受熱,則右側緊張左側鬆弛。所以歪斜在左側,是因為左側受寒右側受熱;歪斜在右側,是因為右側受寒左側受熱。寒症不能輕易使用辛熱的藥物,因為左側受寒會將熱迫向右側,右側中風則將熱逼向左側,導致陽氣不能正常運行。
況且,風屬於甲乙木,口眼都屬於陽明胃土,風邪侵犯,這是口眼歪斜的原因。有人問:七竅只有口眼會歪斜,而耳朵鼻子卻沒有這種病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運動會產生風,靜止則風息,這是天地間的常理。《易經》的卦象可以佐證:震卦、巽卦主動,坤卦、艮卦主靜。動的都屬於木,靜的都屬於土。觀卦是觀察的道理,觀察是眼睛的功能,眼睛上綱則眨眼,下綱則不眨眼,所以觀卦上為巽下為坤;頤卦是養生的道理,養生是嘴巴的功能,嘴巴下頷則咀嚼,上頷則不咀嚼,所以頤卦上為艮下為震。口眼經常活動,所以容易產生風;耳鼻經常靜止,所以風就息了。
應該思考,雖然眼睛歪斜,但是眼眶沒有歪斜;雖然嘴巴歪斜,但是嘴巴周圍的面頰也沒有歪斜,這說明是經脈受病,而不是竅位受病。這種病是氣虛風入而導致偏斜,陽氣上不能升發,下不能下降,真氣被邪氣所困,所以應該灸承泣穴、地倉穴,如果沒有效果,就灸人迎穴。又風火交盛,兩手脈象必定急數、弦而有力。因為火盛則克金,金衰則木盛,木盛則風生,治療只能以疏通濕氣、潤燥、通利鬱結為主,使用生薑、附子、烏藥、桂枝、起石、硫磺等藥物,對嗎?錯嗎?
薛立齋說:中風,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偏枯、風痱、風懿、風痹,分為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三種。中腑是指表證,中臟是指裡證,中血脈是指在經脈裡。表證應該微微出汗,裡證應該微微通便,經脈受損則應該調和營衛。中腑多見於四肢,例如手足拘急麻木、怕風寒。如果符合這些症狀,病情較輕,容易治療,可以使用加減續命湯之類的藥物。
中臟多影響九竅,例如眼睛模糊是中於肝,舌頭不能說話是中於心,嘴唇鬆弛閉合困難是中於脾,鼻子不通是中於肺,耳朵聾是中於腎。這些症狀病情較重,難以治療。中血脈者,外無六經的症狀,內無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,肢體不能抬舉,嘴巴不能說話,可以用大秦艽湯治療。中腑往往兼夾中臟,例如左關脈浮弦,而且眼睛青黑、左側脅肋疼痛、筋脈拘急、眼睛跳動、頭暈目眩、手足不能收縮、坐立不安,這是膽經受病兼夾肝經受病,可以使用犀角散之類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