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中風證
諸家中風方論,直是依樣葫蘆,不足觀矣。
侯氏黑散
菊花,桔梗,防風,細辛,川芎,桂枝,當歸,人參,白朮,茯苓,牡蠣,礬石,黃芩,乾薑,甘草
上十四味,杵為散。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初服二十日,用溫酒調服。禁一切豬肉、大蒜。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,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。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上治中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《外臺》用之以治風癲。仲景制方皆匠心獨創,乃於中風症首引此散,豈非深服其方乎?夫立方而但驅風補虛,誰不能之?至於驅補之中,行其堵截之法,則非思議可到,方中取礬石以固澀諸藥,使之留積不散,以漸填其空竅,服之日久,風自以漸填而熄。所以初服二十日,不得不用溫酒調下,以開其痹著。
以後則禁諸熱食,惟宜冷服,如此再四十日,則藥積腹中不下,而空竅填矣。空竅填則舊風盡出,新風不受矣。蓋礬性得冷即止,故囑云熱食即下矣。冷食自能助藥力,抑何用意之微耶。
脈法
新中風挾舊邪,或外感,或內傷,其脈隨之忽變。兼寒則脈浮緊,兼風則脈浮緩,兼熱則脈浮數,兼痰則脈浮滑,兼氣則脈沉澀,兼火則脈盛大,兼陽虛則脈微,亦大而空,兼陰虛則脈數,亦細如絲;陰陽兩虛則微數或微細;虛滑為頭中痛,緩遲為營衛衰。大抵陽浮而數,陰濡而弱,浮滑沉滑,微虛散數,皆為中風。
然虛浮遲緩,正氣不足,尚可補救;急大數疾,邪不受制,必死無疑。若大數未至急疾,猶得不死。
《內經》言偏枯者不一,曰汗出偏阻,曰陽盛陰不足,曰胃脈內外大小不一,曰心脈小堅急,曰腎水虛。《靈樞》亦敘偏枯於熱病篇中,皆不言風,亦不言其本於何邪。豈非以七情、飢飽、房室,凡能虛其臟氣,致營衛經脈痹而不通者,皆可言邪?即河間主火,即腎水虛陽盛陰不足之一端也;東垣主氣,即七情抑遏之一端也;丹溪主痰,即飲食傷脾之一端也。
一病之中,每多兼三者而有之,安在舉一以括其餘?《素問》云,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偏枯陽盛陰不足固有之,而陽氣虛衰,痹而不通尤多,可問其餘耶?
中絡者肌膚不仁,中經者軀殼重著,中腑即不識人,中腑即舌難言,口流涎沫,然中腑必歸胃腑,中臟必歸心臟也。
腑邪必歸胃者,風性善行空竅,水穀入胃,則胃實腸虛,風邪即進入腸中,少頃水穀入腸,則腸實胃虛,風復進入胃中,見胃風必奔迫於二腸之間也。風入胃中,胃熱必盛,蒸其精液,結為痰涎,壅塞隧道,胃之支絡心者,才有壅塞,即堵其神氣出入之竅,故不識人也。諸臟受邪至盛,必進入於心而亂其神明,神明無主則舌縱難言,廉泉開而流涎沫也。
治中風亦如治傷寒,不但邪在三陽引入三陰為犯大禁,即邪在太陽引入陽明、少陽亦為犯禁也。故風初中絡,即不可引之入經,中經即不可引之入腑,中腑即不可引之入臟。引邪深入,釀患無窮,又毋論中風淺深,但見自汗,則津液外出,小便自少。若更利之,使津液下竭,則營衛之氣轉衰,無以制風火之勢,必增其煩熱,而其陰日亡也,況陽明利小便,尤為犯禁;少陰利小便,必失溲而殺人矣。且風中經絡,只宜宣之使散,誤下則風邪乘虛入腑入臟,釀患無窮。
白話文:
中風證
歷代關於中風的治療方法,大多只是模仿前人的方劑,缺乏創新,不足以參考。
侯氏黑散的組成和用法:
此方用菊花、桔梗、防風、細辛、川芎、桂枝、當歸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牡蠣、礬石、黃芩、乾薑、甘草十四味藥材,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一錢(約3克),用酒送服,一日三次。前二十天,用溫酒調服。忌食一切豬肉、大蒜。平時宜吃冷食,服用六十天即可停止,因為藥物會積存在腹中而不排出。如果吃熱食,藥物就會排出;吃冷食則能更好地發揮藥效。
此方主治中風導致四肢沉重、畏寒等症狀。古代醫書《外台秘要》也記載用此方治療癲癇。張仲景的方劑都具有獨特的創新性,他也在中風病症的論述中首推此方,可見其對此方的重視。許多方劑都能驅除風邪、補益虛損,但此方更精妙之處在於,它運用「堵截」的方法,方中加入礬石,以收斂藥性,使藥物在體內停留,慢慢填補空虛的部位,久服則風邪逐漸減弱而熄滅。因此,前二十天必須用溫酒送服,以疏通經絡的阻塞。
之後就禁止吃熱食,只能吃冷食。這樣再服用四十天,藥物就會積在腹中而不排出,空虛的部位也填補好了。空虛的部位填補後,舊有的風邪就會排出,新的風邪也就不會侵入。這是因為礬石的藥性遇冷則停止活動,所以說「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」,其用意深奧。
脈法診斷:
新發生的中風,往往夾雜著舊病的邪氣,可能是外感風寒,也可能是內傷導致,其脈象會隨之產生變化。兼有寒邪則脈浮緊,兼有風邪則脈浮緩,兼有熱邪則脈浮數,兼有痰邪則脈浮滑,兼有氣虛則脈沉澀,兼有火邪則脈盛大,兼有陽虛則脈微弱,而且脈大而空虛,兼有陰虛則脈細數,而且細如絲線;陰陽兩虛則脈微弱細數;脈虛滑則頭痛,脈緩遲則營衛功能衰弱。總而言之,脈象浮數、濡弱、浮滑、沉滑、微弱、散數等,都可能是中風的表現。
然而,脈象虛浮遲緩,說明正氣不足,尚可治療;如果脈象急促、有力、數而快,說明邪氣不受控制,則必死無疑。如果脈象數而有力但未達急促的程度,則還有生機。
《內經》記載偏癱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汗出受阻、陽盛陰虛、胃脈大小不一、心脈緊小、腎水不足等。《靈樞》也在熱病篇中論述偏癱,但都沒有提及風邪,也沒有說明其病因。難道是因為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、飲食失節、房事過度等因素,耗損臟腑之氣,導致營衛經脈阻塞不通,都可以稱為邪氣?河間學派認為是火邪,東垣學派認為是氣虛,丹溪學派認為是痰濁,這些都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。
一種疾病,往往兼有幾種致病因素,怎麼能用一種因素來概括所有情況呢?《素問》說:「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」偏癱雖然有陽盛陰虛的情況,但更多的是陽氣虛衰,經絡阻塞不通,這才是更重要的方面。
中風的程度不同,症狀也不同:
邪氣侵犯經絡,則肌膚感覺遲鈍;邪氣侵犯經脈,則身體沉重;邪氣侵犯腑臟,則神志不清,不能辨認人;邪氣侵犯腑臟,則言語困難,流口水。腑臟的邪氣最終會歸於胃,臟腑的邪氣最終會歸於心臟。
腑臟的邪氣為什麼會歸於胃?因為風邪喜歡在空虛的部位遊走,食物進入胃中,胃就充實而腸道空虛,風邪就進入腸道;不久食物進入腸道,腸道充實而胃空虛,風邪又進入胃中。風邪進入胃中,胃熱就會加重,蒸騰津液,形成痰涎,阻塞經絡。胃與心臟的經絡相連,阻塞了經絡,就會阻礙氣血的運行,所以神志不清。各種臟腑的邪氣如果非常嚴重,就會進入心臟,擾亂神志,神志失常就會導致舌頭伸出來,不能說話,唾液從口角流出。
治療中風,也像治療傷寒一樣,不僅邪氣從三陽經侵入三陰經是大忌,邪氣從太陽經侵入陽明經、少陽經也是大忌。所以,風邪初犯經絡,就不能讓它侵入經脈;風邪侵犯經脈,就不能讓它侵入腑臟;風邪侵犯腑臟,就不能讓它侵入臟腑。讓邪氣深入,會導致無窮的禍患。不論中風的輕重,如果患者自汗,說明津液外泄,小便減少。如果再用瀉下之法,就會使津液耗竭,營衛之氣更加衰弱,無法抵抗風火邪氣,就會加重煩熱,陰液日漸減少,最終導致死亡。尤其是陽明經瀉下小便,更是大忌;少陰經瀉下小便,則會導致小便失禁而死亡。而且,風邪侵犯經絡,只應該疏通讓它散開,如果誤用瀉下之法,就會使風邪乘虛而入腑臟,導致無窮的禍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