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中風證
喻嘉言曰:《金匱》云:夫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舉者,此為痹病。脈微而數,中風使然。又云: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虛寒相搏,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。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,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。
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。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,口流涎沫。又云:寸口脈遲而級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。榮緩則為亡血,衛緩即為中風。邪氣中經,則身癢而癮疹,心氣不足。邪氣入中,則胸滿而短氣。以及五臟風脈死症,語語金針。
仲景以後,英賢輩出,中風一證,方書充棟,竟鮮畫一之法。世咸知仲景為立方之祖,然仲景首推侯氏黑散為主方,後人罔解其意,謹以明之。夫八風之邪,皆名虛邪,人身經絡營衛素盛者,無從入之。入之者,因其虛而襲之耳。《內經》謂以身之虛,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感,其氣至骨,入則傷五臟,工侯禁之,不能傷也,又謂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,內至五臟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。《靈樞》謂聖人避邪如避矢石,是則虛邪之來,為害最烈。
然風為陽邪,人身衛外之陽不固,陽邪乘陽,尤為易入,即如偏枯不仁,要皆陽氣虛餒,不能充灌所致。又如中風卒倒,其陽虛更審。設非陽虛,其人必輕矯便捷,何得卒倒耶?仲景之謂脈微而數,微者指陽之微也,數者指風之熾也。所出諸證諸脈,字字皆本陽虛為言。然非仲景之言,而《內經》之言也。
《內經》謂: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。可見風性善走空竅,陽虛則風居空竅,漸入臟腑,此惟離照當空,群邪始得畢散。若胸中之陽不治,風必不出矣。扁鵲謂虢太子屍厥之病,曰上有絕陽之絡,下有破陰之紐,見五絡之縱於頭者,皆為陽絡,而邪阻絕於上,其陽之根於陰,陰陽相紐之處,而正復破散於下,故為是病。古人立言之精若此。
仲景以後,醫脈斬為中斷。後賢之特起者,河間主火,是火召風入,火為本,風為標矣;東垣主氣,是氣召風入,氣為本,風為標矣;丹溪主痰,是痰召風入,痰為本,風為標矣。然一人之身,每多兼三者而有之,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,而風從外入者,必挾身中素有之邪,或火或氣或痰而為標耶?王安道謂:審其火、氣、痰,則從三子;審其為風,則從《內經》。亦為無權執一。
從三子固各有方論可守,從《內經》果何著落耶?中風之初,治其表裡,風邪非不外出,而重門洞開,出而復入,乃至莫御者矣。又謂一旬微汗,一氣微利,要亦五十步之走耳。仲景取侯氏黑散為主方,則驅風之中兼填空竅,空竅一實,庶風出而不復入,其病瘳矣。仲景所謂心折者,原有所本,乃遵《內經》久塞其空,真切精粹。
白話文:
喻嘉言說,《金匱要略》提到,風邪引起的疾病,會出現半身不遂,或是只有手臂無法舉起的狀況,這被歸類為痹病。如果脈象微弱且快速,那就是中風造成的。另外,《金匱要略》也說,寸口脈浮而緊,緊代表寒邪,浮代表虛弱,虛寒相互搏擊,邪氣就停留在皮膚表面。浮脈表示血虛,導致經絡空虛,外來的邪氣無法順利排出,可能侵犯左邊或右邊,邪氣反而變得遲緩,正氣就變得急迫。正氣引導邪氣,導致口眼歪斜、肢體無法活動,邪氣停留在經絡,就會感覺皮膚麻木。
邪氣進入經脈,身體就會感到沉重無力。邪氣進入腑,就會意識不清、不認得人。邪氣進入臟,就會說話困難、口水直流。《金匱要略》又說,寸口脈遲緩而急促,遲代表寒邪,緩代表虛弱。營血運行遲緩代表失血,衛氣運行遲緩就是中風。邪氣侵犯經脈,就會全身發癢、出現疹子,這是心氣不足。邪氣進入體內,就會胸悶、呼吸急促。還有五臟中風的脈象和死亡的徵兆,每句話都像金針一樣寶貴。
張仲景之後,有很多賢能之士出現,關於中風的論述,相關書籍也很多,卻沒有統一看法。世人都知道張仲景是處方用藥的鼻祖,但張仲景首推侯氏黑散作為主要方劑,後人卻不了解他的用意,我在此加以說明。所謂的八風之邪,都屬於虛邪,如果人體的經絡營衛功能強盛,虛邪就無法入侵。之所以會被入侵,是因為體內虛弱才趁虛而入。《內經》說,因為身體虛弱,又遇到天氣虛弱,兩者相互感應,邪氣就會深入骨髓,進入體內就會傷害五臟,但如果善於調養,就不會造成傷害。又說,虛邪會不斷侵襲,早上晚上都來,會從內部侵入五臟骨髓,從外部傷害孔竅肌膚。《靈樞》說,聖人躲避邪氣就像躲避箭矢石頭一樣,可見虛邪的危害非常嚴重。
風邪屬於陽邪,人體衛外的陽氣如果不固,陽邪就會趁機而入,尤其容易發生,就像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,都是因為陽氣虛弱、無法充養所導致。又如中風突然倒地,更是因為陽虛所致。如果不是陽虛,這個人一定身輕體健,怎會突然倒地呢?張仲景說的脈微而數,微指的是陽氣微弱,數指的是風邪旺盛。他所說的各種症狀和脈象,字字句句都是從陽虛的角度出發。但這些說法並非張仲景獨創,而是《內經》所提出的。
《內經》說,天亮時,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就會被掩蓋,邪氣就會侵犯孔竅。可見風邪容易侵入空竅,陽虛就會讓風邪停留在空竅,逐漸進入臟腑,只有當陽氣旺盛時,各種邪氣才會消散。如果胸中的陽氣不得到治療,風邪就不會離開。扁鵲說,虢太子的屍厥病,是因為上面有斷絕陽氣的經絡,下面有破壞陰氣的樞紐,看到頭部有很多陽絡,這些陽絡被邪氣阻礙,陽氣的根源在陰,陰陽相互聯繫的地方,正氣卻向下散失,所以才產生這種疾病。古人立論如此精闢。
張仲景之後,醫學脈絡中斷。後世賢者中,河間學派主張火邪是根本,風邪是表象,認為是火招引風邪入侵;東垣學派主張氣虛是根本,風邪是表象,認為是氣虛招引風邪入侵;丹溪學派主張痰是根本,風邪是表象,認為是痰招引風邪入侵。然而,一個人身上往往兼具這三種情況,為何不說是陽虛導致邪氣侵犯空竅為根本,而風邪從外部侵入時,必定挾帶著體內原有的邪氣,可能是火、氣或痰,這些才是表象呢?王安道說,如果從火、氣、痰的角度來分析,可以遵循三位醫家的說法;如果從風邪的角度來看,就應該遵循《內經》的理論,不應該只執著於一種說法。
遵循三位醫家的說法,確實各有可守的理論,那麼遵循《內經》的理論,又該如何下手呢?中風初期,治療表裡,風邪並非不能驅除,但如果門戶大開,邪氣就會反覆侵入,以至於無法抵禦。又說,稍微發點汗、稍微通利一下腸胃,也只是行走五十步的功效而已。張仲景採用侯氏黑散作為主要方劑,就是在驅風的同時,也兼顧填補空竅,空竅一旦充實,風邪就能順利排出而不再次侵入,疾病就能痊癒。張仲景所謂的「心折」,其實是有所依據的,那就是遵循《內經》「久塞其空」的理論,真是切中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