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腦漏證
繆仲淳曰:腦者諸陽之會,而為髓之海,其位高,其氣清。忽下濁者,其變也。東垣云:上焦元氣不足,則腦為之不滿。經云:膽移熱於腦為鼻淵。夫髓者至精之物,為水之屬;腦者至陽之物,清氣所居。今為濁氣邪熱所幹,遂下臭濁之汁,是火能消物,腦有所傷也。治法先宜清肅上焦氣道,以鎮墜心火,補養水源,此其大略耳。
白話文:
繆仲淳說:腦部是諸陽經脈會聚的地方,也是骨髓的海洋。它位於頭部,氣質清陽。如果突然有濁氣下沉,是很大的變化。東垣先生說:上焦的元氣不足,就會導致腦部氣血不足。經典中記載:膽熱上行到腦部會引發鼻淵。骨髓是精華所在,屬於水性;腦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是清氣所在。現在因為濁氣邪熱的影響,導致腦部出現惡臭的濁液,這是因為火氣破壞了物質,導致腦部受損。治療方法首先要疏通上焦氣道,鎮降心火,補養水液。這些都是大體上的治療原則。
藥多取夫辛涼者,辛為金而入肺,有清肅之義,故每用以升散上焦之邪,如薄荷、荊芥、甘菊、連翹、升麻、黏子、天麻之屬;鎮墜心火,補養水源,如犀角、人參、天冬、麥冬、五味、硃砂、甘草、山藥、生地、茯苓、丹皮之屬。然須兼理乎肺肝,蓋鼻乃肺之竅,而為腦氣宣通之路,又治乎上焦而行清肅之令;膽為春升少陽之氣,與厥陰為表裡,而上屬於腦。戴人有云:膽與三焦尋火治。
白話文:
中藥多選用辛涼藥物,辛味屬金,入肺,具有清肅作用,所以常被用來疏散上焦的邪氣,例如薄荷、荊芥、甘菊、連翹、升麻、黏子、天麻等;另外,鎮降心火,滋養水液的藥物,例如犀角、人參、天冬、麥冬、五味、硃砂、甘草、山藥、生地、茯苓、丹皮等。不過,在治療時還需要兼顧肺和肝,因為鼻子是肺的開竅,也是腦氣流通的通道,且上焦治理清肅;膽囊之氣於春季升發,屬少陽之氣,與厥陰相表裡,並上通於腦。戴人說過:膽與三焦尋火治療。
《內經》謂膽移熱所幹,義亦明矣。理肺用桑皮、黏子、桔梗、二冬、花粉、竹瀝,清肝膽以柴胡、白芍、羚羊角、竹茹、棗仁、川芎。或者又謂世人多用辛溫辛熱之藥取效,以辛熱甘溫多能宣通發散,故病之微者亦能奏效耳。此從治劫法,非不易常經,明者察之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膽氣上逆是由於火熱侵擾,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。治療肺部疾病,可以使用桑皮、黏子、桔梗、二冬、花粉、竹瀝清肺熱;清肝膽,可以使用柴胡、白芍、羚羊角、竹茹、棗仁、川芎這些藥物。有人還說,很多人使用辛溫、辛熱性質的藥物來治療疾病,因為這些藥物具有宣通發散的作用,即使是輕微的疾病也能收到效果。但是,這種治療方法違反了一般的原則,識得此理的人應該明白。
2. 痧疹
繆仲淳曰:痧疹者,手太陰肺、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,發而為病者也。小兒居多,大人亦時有之。殆時氣瘟疫之類歟!其症類多咳嗽多嚏,眼中如淚,多泄瀉,多痰,多熱,多渴,多煩悶,甚則躁亂,咽痛唇焦,神昏,是其候也。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,用藥辛寒、甘寒、苦寒以升發之。
白話文:
繆仲淳說:痧疹是由肺經和胃經的火熱發作而引起的疾病。小兒較多,大人也有。可能是因為時氣瘟疫所導致。它的症狀通常有咳嗽、打噴嚏、眼中有淚、腹瀉、痰多、發熱、口渴、煩悶,嚴重時還會躁亂、咽喉疼痛、嘴脣乾燥、神志不清等。治療的原則應以清涼發散為主,使用辛寒、甘寒、苦寒的藥物來疏散熱氣。
惟忌酸收,最宜辛散。誤施溫補。禍不旋踵。辛散如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,清涼如元參、花粉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,甘寒如麥冬、生甘草、蔗漿,苦寒如黃芩、黃連、貝母、連翹,皆應用之藥也。
白話文:
要注意避免使用酸性收斂藥物,最適合使用辛辣藥物來疏散。如果錯誤使用溫補藥物,會立即帶來禍害。
辛辣藥物包括荊芥穗、乾葛、西河柳、石膏、麻黃、鼠黏子等。
清涼藥物包括元參、花粉、薄荷、竹葉、青黛等。
甘涼藥物包括麥冬、生甘草、蔗漿等。
苦寒藥物包括黃芩、黃連、貝母、連翹等。
蓋肺胃熱邪,初發時必咳嗽,宜清熱透毒,不得止嗽。疹後咳嗽,但用貝母、花粉、甘草、麥冬、苦梗、元參、薄荷,以清餘熱、消痰壅則易愈,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。多喘,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,慎勿用定喘藥,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,元參、薄荷各二錢。
白話文:
當肺和胃受到熱邪侵襲時,一開始一定會咳嗽。此時應清熱解毒,不要只止咳。麻疹後的咳嗽,可以使用貝母、花粉、甘草、麥冬、苦梗、元參、薄荷,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止咳,這樣比較容易痊癒。注意不要使用五味子等收斂藥物。
如果氣喘嚴重,這是因為熱邪阻滯於肺所致。不要使用定喘藥,而應該服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,並加入西河柳兩許、元參和薄荷各二錢。
如天寒甚,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,加蜜酒炒麻黃,一劑立止,凡熱勢甚者,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,忌用升麻,服之必喘。多泄瀉,慎勿止瀉,慎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則瀉自止。疹家不忌瀉,瀉則陽明之熱邪得解,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痧後泄瀉及便膿血,皆由熱邪內陷故也,大忌止澀,惟宜升散,仍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、甘草、扁豆,黃連,便膿血則加滑石末,必自愈。
白話文:
如果天氣很冷,風疹毒是因為寒氣堵塞在體內無法發散,這時加入蜂蜜炒過的麻黃,一劑藥下去就可以立即止住。凡是發熱症狀很嚴重的,就用白虎湯加上西河柳,忌諱服用升麻,服用了必定會喘氣。腹瀉得很厲害,千萬不要止瀉,要注意不要服用黃連、升麻、乾葛、甘草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出疹子的人不忌諱腹瀉,腹瀉可以讓陽明熱邪得以發散,這也屬於表裡同時消散的道理。出疹子之後腹瀉帶膿血,都是因為熱邪內陷所致,十分忌諱止瀉止血,宜使用升散的藥方,依然服用升麻、乾葛、白芍、甘草、扁豆、黃連,如有膿血,則加入滑石粉,一定能自癒。
痧後牙疳最危,外用雄黃、牛糞尖,煅存性,研極細,加真腦片一分,研勻吹之;內用連翹、荊芥、元參、乾葛、升麻、黃連、甘草、生地,水煎,加生犀角汁一二匙調服,緩則不可救。痧後元氣不復,脾胃虛弱,宜用白芍、炙草為君,蓮肉,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冬、龍眼肉為臣,多服必漸強,慎勿輕用參、術。
白話文:
痧氣退後,牙齦潰爛是最危險的。外用雄黃和牛糞尖,經過煅燒後磨成極細的粉末,再加入一分的真腦片,研磨均勻後吹到患處。內服連翹、荊芥、元參、乾葛、升麻、黃連、甘草和生地,水煎後加入一到兩匙生犀角汁調勻服用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痧氣退後,元氣還未恢復,脾胃虛弱,宜以白芍和炙草為君藥,蓮肉、扁豆、山藥、青黛、麥冬和龍眼肉為臣藥。多服此藥方,身體必會逐漸強壯。謹慎使用人參和白朮等藥物。
痧後生瘡不已,餘熱未盡故也,宜用銀花、荊芥、元參、甘草、生地、鱉蝨、胡麻、川連、木通,濃煎飲之良。
痧疹不宜依證施治,惟當治本。本者手太陰、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,解其邪熱,則諸症自除矣。
白話文:
出痧後一直長瘡,表示體內餘熱未退。建議使用銀花、荊芥、元參、甘草、生地黃、鱉甲、胡麻、川連、木通煮濃的湯汁,服用能有效改善。
3. 厲風鶴膝風
朱丹溪曰: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。古人謂之厲風者,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。人得之者,須分在上在下。夫在上者,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;在下者,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。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殊,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。治此病者,須知此意,看其疙瘩與瘡。
白話文:
朱丹溪說:大風病是受到天地間殺傷萬物的風氣所致。古人稱之為厲風,是因為它殘暴兇猛,令人畏懼。人一旦染上此病,需要區分症狀是在上或在下。位於上部的,用醉仙散取出牙縫中的腥臭涎液和惡血;位於下部的,用通天再造散取出肛門中的有害物質和陳年積蟲。儘管取出的部位有上下之分,但都離不開陽明經這一條經絡。治療此病者,須明白這個道理,觀察患者的疙瘩和瘡症。
若上先見者,上體多者,在上也;若下先見者,下體多者,在下也。上下同得者,在上覆在下也。陽明胃經與大腸,無物不受,此風之入人也,氣受之則在上多,血受之則在下多,氣血俱受者甚重。
白話文:
如果上體先有症狀,且症狀較多,就表示病邪在上方;如果下體先有症狀,且症狀較多,就表示病邪在下方。上下體同時出現症狀,且症狀嚴重,表示病邪在上層覆蓋在下層。陽明胃經與大腸功能強大,對各種物質都能吸收,所以當風邪侵入人體時,如果氣質吸收了風邪,則上體症狀較多;如果血液吸收了風邪,則下體症狀較多;如果氣血同時吸收了風邪,則病情會很嚴重。
古人謂大風疾三因五死。三因者,一曰風毒,二曰濕毒,三曰傳染。五死者,一曰皮死,麻木不仁;二曰脈死,血潰成膿;三曰肉死,割切不痛;四曰筋死,手足縱緩;五曰骨死,鼻梁崩塌,與夫眉落眼昏,唇翻聲噎,甚可畏也。所以然者,由邪正交攻,氣血沸騰,而濕痰死血,充滿於經絡之中,故生蟲生瘡,痛癢麻木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大風疾有三個發病原因和五種致死情況。
三個發病原因:
-
風毒
-
濕毒
-
傳染
五種致死情況:
-
**皮死:**皮膚麻木不仁。
-
**脈死:**血管破裂化膿。
-
**肉死:**割切肉體不會痛。
-
**筋死:**手腳肌肉鬆弛無力。
-
**骨死:**鼻樑塌陷,眉毛脫落,眼睛昏暗,嘴脣反翻,聲音嘶啞。
這些致死情況,是由於病邪與正氣衝突,氣血沸騰,導致濕痰和腐血堵塞經絡。因此,會產生蟲瘡、疼痛、瘙癢、麻木等症狀。
夫從上從下,皆是可治之病。人見病勢之緩,多忽之。治療大法,內通臟腑,外發經絡,按法施治,亦須首尾斷酒戒色,忌食發風動氣、葷腥鹽醬、炙爆生冷之物,消心寡欲,方得無虞也。
白話文:
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的疾病,都應該積極治療。許多人看到病情緩和就疏於治療。正確的治療方法是同時調理內臟和疏通經絡,按照治療法則施治。同時也一定要戒除菸酒色慾,避免食用容易引發風熱、葷腥鹽醬、煎炸生冷的食物,保持心平氣和、減少慾望,才能避免疾病復發。
喻嘉言曰:凡治厲風之法,以清營衛為主。其汗宜頻發,血宜頻刺,皆清營衛之捷法也。生蟲由於肺熱,其清肅之令不行,故由皮毛漸及腠理腸胃、莫不有蟲。消其金,則蟲不驅自熄。試觀金風一動,旱魃絕蹤,其理明矣。然清肺亦必先清營衛之氣,蓋營衛之氣腐而不清,傳入於肺,先害其消肅之令故也。
白話文:
喻嘉言說:凡是治療厲風的方法,都是以清營衛之氣為主。讓病人頻繁出汗,頻繁刺血,都是清營衛之氣的快捷方法。寄生蟲的產生是由於肺熱,肺的清肅功能不暢通,所以逐漸從皮膚毛孔蔓延到肌肉組織、腸胃,到處都有寄生蟲。消散肺熱,寄生蟲就會自行消退。看看金風一起,旱魃就會消失,這個道理就很明顯了。但是清肺也必須先清營衛之氣,因為營衛之氣腐敗不清,傳導到肺部,首先會損害肺的消肅功能。
苦藥雖能瀉肺殺蟲,亦能傷胃,不可久服。胃者,營衛從出之源也,久服苦寒,腐敗壅鬱,不可勝言矣。所以苦參丸之類,營衛素弱穀食不充之人,不宜久服也。大楓子油最能殺蟲驅風,然復過於辛熱,風未除而自先壞者多矣。其硫黃酒,服之必致腦裂之禍。又醉仙散入輕粉和末,日進三服,取其人昏昏苦醉,毒涎從齒縫中出,癘未除而齒先落矣。
白話文:
雖然苦藥可以清肺殺蟲,但也會傷胃,不能長期服用。胃是氣血運行的源頭,長期服用苦寒藥物,會損傷氣血,導致身體衰敗,影響健康。因此,像苦參丸之類的藥物,對於氣血虛弱、飲食不足的人,不宜長期服用。
大楓子油雖然有很好的殺蟲驅風效果,但性味辛熱,容易導致身體過於燥熱,甚至在蟲子還沒驅除前就先傷害身體。
而硫黃酒,服用後會導致腦部疼痛的後果。另外,醉仙散中含有輕粉,每天服用三次,會讓患者昏昏沉沉地醉倒,毒液從牙縫中流出,蟲子還沒除掉,牙齒就先掉了。
蓋除癘之藥,服之近而少,癘必不除;服之久且多,癘雖除,藥之貽害更大。惟易老驅風丸、東坡四神丹二方,可久服。且非極意懲創之人,不可與治也。
白話文:
去病的藥物,服用的時間短、劑量少,病肯定不會消除;服用的時間長、劑量大,病雖然消除了,但藥物留下的後患更大。只有「易老驅風丸」和「東坡四神丹」這兩種方劑,可以長期服用。並且,如果不是專門想懲罰病人的話,是不可以用這些藥物的。
鶴膝風,即風寒濕之痹於膝者也。如膝骨日大,上下肌肉日枯細者,且未可治其膝,先養血氣,俾肌肉漸營後,治其膝可也。此與治左右半身偏枯之症大同。夫既偏枯矣,急溉其未枯者,然後既枯者得以通氣而復營。倘不知從氣引血,從血引氣之法,但用麻黃、防風等散風之劫藥,鮮不有全枯而速死者。故治鶴膝風而亟攻其痹,必並其足痿不用矣。
白話文:
鶴膝風:就是風寒濕邪痹阻在膝蓋上的疾病。如果膝蓋骨頭一天比一天腫大,上下肌肉日漸消瘦的話,先不要治療膝蓋,而要先補養氣血,等到肌肉逐漸恢復後,再治療膝蓋也不遲。這與治療半身不遂的疾病很相似。半身不遂已經發病了,那麼就要急著滋養沒有枯竭的部分,然後枯竭的部分才能恢復氣血運行。如果不知道從氣引血,從血引氣的方法,而只用麻黃、防風等祛風的猛烈藥物,那麼很少有不全身枯竭而迅速死亡的。所以治療鶴膝風貿然攻伐痹邪,必定會導致足部癱瘓不能使用了。
古方治小兒鶴膝風,用六味加鹿茸、牛膝,共八味。不治其風,其意最善。小兒非必為風寒濕所痹,多因先天所稟腎氣衰薄,陰寒凝聚於腰膝而不解,從外可知其內也。故以
六味丸補腎中之水,以鹿茸補腎中之火,以牛膝引至骨節,而壯裹擷之筋,此治本不治標之良法也,舉此為例。
白話文:
古方用來治療小兒鶴膝風的藥方,在六味藥方中加入鹿茸和牛膝,共八味藥材。這種方子不是治療風寒濕痹,它的用意纔是最恰當的。小兒不一定都是因為風寒濕邪痹阻,多半是因先天遺傳,腎氣虛弱,導致陰寒凝結於腰膝無法散開,從外在症狀可以推知其內在的病因。因此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