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病能集一(雜證九門)
3. 陰病門
喻嘉言曰:經云:身之陽氣,如天之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又言:陽氣者蔽塞,地氣者冒明,冒明者,以陰濁而冒蔽陽明也。仲景以後,英賢輩出,從未有闡揚其烈者。惟韓祗和於中寒微有發明,誨人以附子、乾薑為急。至丹溪、節齋諸先生,多以貴陰賤陽立說,制補陰丸,畸重乎陰,疇非至理。第於此道,未具隻眼。
夫陰病之不可方物,以其無陽。每見病者,陰邪橫發,上干清道,必顯畏寒腹痛,下痢上嘔,自汗淋漓,肉瞤筋惕等證。失此不治,濁陰從胸而上入者,咽喉腫痹,舌脹睛突;濁陰從背而上入者,頸筋粗大,頭項若冰,渾身青紫而死。故仲景於陰盛亡陽之症,必用真武湯以救逆,所以把住關門,坐鎮北方,不使龍雷升騰霄漢。柰醫學闕此,誠為漏義。
蓋卒中寒者,陽微陰盛,最危最急之候。經曰:陰盛生內寒。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,則溫氣去,寒獨留,留則血凝,血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夫經既言陰盛生內寒,又言故中寒,豈非內寒先生,外寒後中之耶?既言血凝脈不通,又言脈盛大以澀,豈非以外寒中,故脈盛大,血脈閉,故脈澀耶?夫人身衛外之陽最固,太陽衛身之背,陽明衛身之前,少陽衛身之兩旁。
今不由三陽,而直中少陰,豈是從天而下?緣厥氣上逆,積於胸中則胃冷,胃冷則口食寒物,鼻吸寒氣,皆得入胃。腎者胃之關也,外寒斬關直入少陰腎臟,故曰中寒也。然其脈盛大以澀,雖曰中寒,尚非卒病。卒病中寒,其脈必微。
仲景言傷寒傳入少陰。則曰脈微細。若寒中少陽,又必但言脈微,不言脈細。何者?微則陽之微也,細者陰之細也。傷寒寒邪傳腎,其亡陽亡陰尚未有定,至中寒則但有亡陽而無亡陰,故知其脈必不細也。若果見細脈,則其陰先已內虧,何由而反盛耶?且在傷寒惟少陰有微脈,他經則無,其太陽膀胱,為腎之腑,總見微脈惡寒,仲景蚤從少陰施治,而用附子、乾薑矣。
蓋脈微惡寒,正陽微所致,腎中既以陽微寒自內生,復加外寒斬關直入,或沒其陽於內,或逼其陽於外,其人頃刻亡陽,故仲景以為卒病也。
夫人身血肉之軀,皆陰也。其一點元陽,先身而生,藏於兩腎之中,而一身之元氣由之以生,故謂之生氣之原。而六淫之外邪,毫不敢犯,又謂守邪之神。苟為不然,陽微必陰盛,陰盛愈益陽微。是以腎中真陽得水以濟之,留戀不脫。得土以堤之,蟄藏不露,除施泄而外,屹然不動。
而手足之陽為之役使,流走周身,固護腠理,而捍衛於外;而脾中之陽,法天之健,消化飲食,傳布津液,而運行於內;而胸中之陽,法日之馭,離照當空,消陰除翳,而宣布於上。此三者豐享有象,腎中真陽安享太平。
白話文:
喻嘉言說:經典上說,人體的陽氣,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,如果失去它應有的位置,就會減損壽命而無法顯現生命的光彩。又說:陽氣如果被阻塞,地氣就會反過來冒出來,這種冒出來的現象,是因為陰濁之氣遮蔽了陽明之氣。張仲景之後,有很多傑出的人才出現,卻從來沒有人能夠闡明這個道理。只有韓祗和對中寒這個疾病略有研究,教導人們要趕快使用附子、乾薑來治療。到了朱丹溪、王節齋這些先生,大多以重視陰而輕視陽的觀點來立論,製造補陰的藥丸,過於偏重陰,這並非是完全正確的道理。只是對於這個道理,沒有真正理解。
陰病之所以難以用一般的方法來描述,是因為它沒有陽氣。常常看到病人,陰邪之氣橫行,向上侵犯清陽之氣,必定會出現畏寒腹痛、下痢嘔吐、自汗淋漓、肌肉顫動等症狀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陰濁之氣從胸部向上侵犯,會導致咽喉腫痛、舌頭腫脹、眼睛突出;陰濁之氣從背部向上侵犯,會導致頸部肌肉粗大、頭頸部像冰一樣冰冷、全身青紫而死亡。所以張仲景對於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衰亡的症狀,必定會使用真武湯來挽救,這就像把守住關隘,坐鎮北方,不讓龍雷之火向上升騰。可惜醫學界對這個道理有所缺失,實在是一種遺漏。
一般來說,突然遭受寒邪侵襲的人,是陽氣衰微而陰氣旺盛,這是最危險最緊急的情況。經典上說:陰氣過盛會產生內寒。寒氣積聚在胸中而無法發散,就會導致溫暖的氣息離開,寒氣獨自留下,寒氣留下就會導致血液凝結,血液凝結就會導致脈絡不通暢,這個時候脈象會變得盛大而澀滯,這就是中寒的表現。既然經典說陰氣過盛會產生內寒,又說所以會中寒,難道不是內寒先產生,然後外寒才侵入嗎?既然說血液凝結脈絡不通暢,又說脈象盛大而澀滯,難道不是因為外寒侵入,所以脈象盛大,血液閉塞,所以脈象澀滯嗎?人體保護外在的陽氣是最堅固的,太陽經保護背部,陽明經保護前面,少陽經保護兩側。
現在寒邪不經過三陽經,而是直接侵入少陰經,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?是因為厥逆之氣向上積聚在胸中,就會導致胃部寒冷,胃部寒冷就會導致口中吃寒冷的食物,鼻子吸入寒冷的氣息,這些都會進入胃部。腎是胃的關卡,外寒突破關卡直接進入少陰腎臟,所以說是中寒。然而雖然脈象盛大而澀滯,這還不是突然發病的。突然發病的中寒,脈象必定是微弱的。
張仲景說傷寒傳入少陰經,會出現脈象微細。如果寒邪侵入少陽經,就只說脈象微弱,不說脈象細。為什麼呢?微弱是陽氣的微弱,細是陰氣的細微。傷寒的寒邪傳入腎臟,陽氣和陰氣的衰亡還沒有確定,至於中寒,就只有陽氣衰亡而沒有陰氣衰亡,所以知道它的脈象一定不會細。如果脈象出現細,那就是陰氣先已經內虧了,怎麼可能反而旺盛呢?而且在傷寒中只有少陰經會有微弱的脈象,其他經絡則不會有,太陽膀胱經是腎的腑,如果出現微弱的脈象和畏寒,張仲景會及早從少陰經來治療,使用附子、乾薑這些藥物。
脈象微弱和畏寒,正是因為陽氣衰微所導致的,腎中既然因為陽氣衰微而產生內寒,又加上外寒突破關卡直接侵入,有的把陽氣逼到體內,有的把陽氣逼到體外,這樣一來,人就會立刻失去陽氣,所以張仲景認為這是突然發生的疾病。
人體是由血肉組成的,都屬於陰。而那一點元陽,在身體形成之前就產生了,藏在兩腎之中,一身的元氣都是由它產生,所以被稱為生命的根源。外來的六淫邪氣,根本不敢侵犯它,又被稱為守護正氣的神。如果不是這樣,陽氣衰微就一定會導致陰氣旺盛,陰氣旺盛會更加導致陽氣衰微。所以腎中的真陽得到水的滋潤,就會留戀而不脫離;得到土的保護,就會蟄伏而不顯露,除了排泄之外,就會安穩不動。
而手足的陽氣會被它驅使,在全身流動,保護皮膚的腠理,在外防禦外邪;脾中的陽氣,效法天道的運行,消化飲食,傳輸津液,在內運行;胸中的陽氣,效法太陽的照耀,消除陰翳,在上面布散陽氣。這三部分豐盛而有象,腎中的真陽就能夠安享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