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14)
卷二 (14)
1. 診法脈案
四肢懈惰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喘咳者,是水氣並陽明也。血泄者,脈急血無所行也。以為傷肺,不引比類。夫傷肺者,脾氣不守,胃氣不清,經氣不為使,真臟壞決,經脈旁絕,五臟漏泄,不衄則嘔,此二者不相類也。
病見四肢懈惰,喘咳血泄。切脈浮大而緊,大為脾脈,帶浮而緊,則脾傷氣不內歸,故喘咳血泄,如所指言者。若以為肺傷,不惟無此脈證,亦無此診矣。經脈傍絕,五臟漏泄,不衄則嘔,蓋其證已與傷脾殊,此從其比類以知之也。
診得心脈而急,此為何病?曰:病名心疝。少腹當有形也。心為牡臟,小腸為之使,故曰,少腹當有形也。
諸急者多寒,心脈獨急,宜結寒於心。然心牡臟,卒不得結,必結於小腸,以小腸為其使,故當移之於此也。此得之以心不受病,而知病之移於使也。診家之治法,不可概列枚舉,就《內經》脈案而悟之,斯過半矣。
白話文:
診法脈案
四肢無力,是因為脾臟精氣運行不暢。喘咳是水氣侵犯陽明經。便血是脈象急促,血液運行受阻。誤認為是肺受損,這是沒有類比推論的。真正肺受損的情況,脾氣不能守住中土,胃氣不清,經脈氣血不能正常運作,臟腑功能嚴重受損,經脈阻塞,五臟腑都出現漏泄,不是鼻出血就是嘔吐,這兩種情況和前述情況完全不同。
病人出現四肢無力、喘咳、便血的症狀。把脈發現脈象浮大而緊,大脈是脾經的脈象,浮而緊則說明脾臟受損,氣機不能歸於內臟,所以出現喘咳、便血,正如前面所分析的。如果認為是肺受損,不僅脈象症狀對不上,診斷也會錯誤。經脈阻塞,五臟腑漏泄,不是鼻出血就是嘔吐,這些症狀和脾臟受損的情況完全不同,這是根據類比推論得知的。
診斷出心脈急促,這是什麼病?答案是:心疝。下腹部應該會有腫塊。心臟是主臟,小腸是它的相應臟器,所以說,下腹部應該會有腫塊。
一般來說,脈象急促都是寒邪引起的,但只有心脈急促,說明寒邪凝結在心臟。然而心臟是主臟,寒邪不易直接凝結於心,必定會凝結在小腸,因為小腸是心臟的相應臟器,所以寒邪會轉移到小腸。由此可見,心臟本身沒生病,而是疾病轉移到了它的相應臟器。治療方法,不能一一列舉,從《內經》的脈案中領悟,就能掌握大半了。